书城心理学读心术:可怕的心理学2
26980000000004

第4章 你清楚自己的阴暗面吗?(3)

尽管如此,成长过程中在通过学习学到有益知识的同时,就如同我之前说过的,也会学到“不管怎么做都是无用功,光是努力是不行的”这样的学习性无力感。之所以没有上进心,就是因为落入了这种“地狱陷阱”的缘故。

因此,我认为即便始终维持着内在动机(参照P10),也要重视在实现目标的时候好好奖励自己,准备一些具体的“糖果”,掌握把自己从地狱中拯救出来的秘诀。

Point:奖励付出了努力的自己。

13.无法产生同情心,是自己冷血吗?

关键词:同情心,冷血

有人肆无忌惮地说“我是个冷血的人”“我不会同情别人”。然而当真如此吗?我认为应该不会有人笃定地说,自出生以来一次也没有对他人产生过友好的心情,一次也没有同情过别人。

当用“冷酷”“温暖”这些词汇来形容人心时,说的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别罢了,并不是用体温计能测出来的那种绝对的数值。这些词汇能表现出来的应该也只是和某个人相比,自己是冷淡还是热心而已。

不管是谁,都会对境遇比自己悲惨的人油然产生同情心,见到美丽的花朵就会自然地想“好漂亮”,遇到有趣的事就会欢笑,遇到悲伤的事就会哭泣。人类本来就是感情动物,只是不能计量感情的程度,不能比较感情的等级。

换言之,同情心是深还是浅,这是极其主观的事。就算自认为非常冷酷,但可能你远远比别人更容易产生同情心,被周围的人尊敬说“那可是个热心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比如说,公司里的女职员被上司严厉地批评了,跑到茶水间放声大哭,大部分同事前去安慰,而有的人因为没有去安慰便被周围人贴上“冷淡”的标签。但是,被上司斥责总伴有相应的理由,如果是被毫无道理地批评了一顿,那么比起安慰来说,更应该做的是一起去向上司抗议。能陪着一起去抗议的人,才是真正能被评为热心人的吧。

凡是觉得自己冷酷的人,其实多半都是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让内心产生动摇的类型,并且对“自己是不是很冷淡呢”这种事过于在意。虽然在周围人看来,你可能显得冷静沉着,甚至于容易招来一些消极的误解,但是完全没必要苦恼自己是不是“不会同情别人的冷血人”。

在这个世上,不存在没用的人、不被人需要的人。既存在好管闲事的人,也存在Cool类型的人;既有好挑战的人,也有慎重沉着的人。不管什么性格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承担着保持平衡的重要任务。

Point:你并不是冷血,只是冷静而已。

14.有没有一味羡慕别人呢?

关键词:羡慕,梦想

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羡慕的心情是非常自然的。对方既有可能是像梦境般遥远的存在,也有可能就存在于附近,只要自己加把劲儿就能赶上。

向孩子们问起将来的梦想,答案中常会出现“职业棒球选手”“足球队员”“电影明星”等,但这是在描述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未来的梦想。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远期目标。

另一方面,被身边的同事升职这一事件所触发,自己也朝着这个方向赶去,把它设定为半年或一年之后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每天持续努力。这被称为近期目标。

提起目标,大部分人往往都比较容易想到远期目标——将来自己想变成什么样。如果心里只有这个目标的话,就会把一切都摆在遥远的存在这一位置上,一味地羡慕成功人士,结果自己完全产生不了任何动力。“事情明天再做吧”,像这样,心理上开始偷工减料。

如果要引发“我也要向前追赶”这种感情,光靠怀有憧憬是不行的。

重要的是,十年后想变成什么样子,以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一周以后应该做成什么事情。像这样持续努力下去,即让远期目标由近期目标组合而成。

职业高尔夫球手石川先生,以及职业棒球选手一郎先生,也并非只抱有“要成为世界级选手”这一含混模糊的目标,而是将其分解为“每周确认一周训练和食物疗法的成果”这样的近期目标。通过利用这一方法,保持着不会被挫败的精神力,现在也光鲜亮丽地活跃在运动场上,我认为这么说也不过分。

Point:为了将来的梦想,而在今天努力。

15.是否对看不到未来的自己感到厌烦呢?

关键词:描绘未来

在老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这么一组台词:

女:昨天你上哪儿去了?

男:那么早的事早就忘了。

女:今天晚上能见面吗?

男:那么晚的事谁知道。

真是够干脆的对话。因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影,所以在这些话中,也具有“连几个小时之后的命运都是未知数”这种现实性。如果在今天这么说话,女的很难说不会立时扇过去一个嘴巴,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嘛。

那么,如果让你描绘一下将来的自己的话,你会想到多少年之后呢?而且,你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自己将来的影像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模糊,而且一开始就没考虑过要描绘什么“未来的影像”吧。

我也只有在当小学生的时候,被吩咐过“写一下将来的自己”。那个时候,我恍如做梦一般写了写将来从事着各种不同职业的自己。不知不觉中,我们不再考虑这些事情,就连自己一年后将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确定了。

面对这一情况,也有位上司训导我说:“这样是不行的,必须描绘出十年、二十年后自己的形象,并且努力工作。”不过,自己十年后将会变成什么样,就算描绘不出来也是理所当然的啊。在孩童时期尽管能描绘自己的梦想,实际上说穿了也只不过是要成为“优秀的大人”的遥远梦境。要说到能毫无差错地看见自己将来的影像,那恐怕只有临终的时候才能办到了。

话虽如此,尽管是件模糊的事,但如果看不到之后的事,也会不安起来吧。暂且先想一下明天,可以的话一个月以后,努力的话一年以后,如果有抱负和欲望,就试着考虑一下三年以后的自己。即便产生不了明确的影像,大致也能描绘出一个模模糊糊的自己。如果能对这一假想的自己的姿态加以肯定,那么就先朝着最近的目标努力。如果能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前进,那么也就能解除对将来的不安。

能够明确地描绘出十年以后自己的影像,并朝着这一影像大步前进的人估计是很稀有的吧。与其苦恼着这个自己描绘不出来的遥远的影像,不如先想象一下能想象得出来的站在不远的将来的那个自己吧。

Point:试着描绘一下三年以后的梦想。

16.过去的失败怎么又发生了?

关键词:失败分析,成功

从生到死,人类会经历多少次失败呢?如果把大的失败、小的失败全都算上,最后会膨胀为一个庞大的数字吧。这是一般的情况,如果有人说“我长这么大一次都没有失败过”,那肯定会被指责在说谎。

我想无论谁都想避开失败,人们都在尽量为了不失败而作出努力。但是,即便努力也会失败,这是因为我们在做的事不是由机械来完成,而是由人来完成的缘故。

从一次失败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根据学来的经验,我们应该不会再失败第二次才是。明明应该是这样,但是我们也能看到说着“这不是又犯同样的错误了嘛”而畏首畏尾的人。这是因为这些人把那个叫作“失败”的洞穴看得太大了。这些人尽管学到了避开洞穴的方法,但是却不能活用经验,勇气也不够足。

如果你既无避开洞穴的智慧,也无从洞穴上方一跃而过的勇气,那么就只有“咣当”一声,再次失败的份儿了。只是战战兢兢地让思考陷入死胡同是不行的。因为如果失败了两次的话,就应该得到两倍的学习效果才对。

失败的时候,人们肯定会问自己“为什么”。有一位叫作韦纳的心理学者,提出要把失败的原因大致分为四类,即“运气”“课题的难易程度”“努力·方法”和“才能”。对于多次失败的人来说,虽然把原因归结为“才能”比较容易,但是这可帮不了自己。要是情绪低落地认为“我没有这份才能,总之是不行”,那么就连再挑战一次的心力都没有了。

正因如此,暂且把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或“只是这次的考试太难了而已”之类,让心情先平稳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找些借口也不是坏事。责备自己是最不好的了。

然后,等到心情多少轻松下来的时候,再稍微改变一下反省的方式。比如说“大概应该再努力试试吧”,或者“再想想其他的方法吧”之类的,以便产生继续向前的动力。

就像有“失败学”这一词汇那样,没有一个失败是完全无用的。重要的是,找出“好不容易得来的失败的价值”,下次做事的时候把它活用起来。一般的失败,在重新改正之后都能成为利器,不管是失恋的失败、考试的失败、结婚的失败都是这样的。失败的学习效果必定连接着成功。

Point:分析失败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