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管理:别把企业做垮
26978300000006

第6章 困在固有利益中(2)

帕尔蒙,智能手机先驱的自我放逐

——帕尔蒙曾率先推出过几款十分成功的掌上电脑,其技术可谓是智能手机产生、发展的基础,但沉溺于那些已经成功的品牌,帕尔蒙此后几年都在持续开发这些品牌的更新换代产品,而对手机开发保持着不屑一顾的态度,终于错失了在新领域站位的最佳时机。

当前,提及智能手机,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苹果、黑莓或是iPhone 、 iPad之类的词语。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原本渐渐势微的苹果公司凭着一款iPhone咸鱼番身,再次挤身电子业最受瞩目的企业,许多手机公司也纷纷跟进,智能手机风靡全球,大有取代PC电脑的势头。

就在智能手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这老牌智能手机生产商帕尔蒙公司却因经营不善,不得不出售其手机业务。几经波折,2010年5月,PLAM花落惠普。

如今很多智能手机的用户都没听说过帕尔蒙公司,但多半听说过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意为个人数字助理,即掌上电脑),就在十几年前,帕尔蒙公司在PDA上的成就却是任何手机制造商、电脑制造商都望尘莫及的,而正是PDA的技术基础使智能手机取代小型个人电脑成为可能。

1994年,是帕尔蒙公司首先开发出了可应用于掌上电脑的手写输入系统,这套系统识别率高,简单易操作。不夸张地说,没有这种书写系统,就不会有触摸式操作的智能手机。

一年以后,帕尔蒙公司得到US Robotics公司的支持,开发出Pilot 1000掌上电脑,这款PDA应用的乃是帕尔蒙公司自己开发的Palm OS 1.0操作系统,包括了记事本、电话簿、日程管理、待办事项等应用功能,其操作界面已具备我们现在看到的iPhone机界面的雏形。而此时,苹果公司开发的Newton PDA已经被认为是失败的产品。

帕尔蒙公司的新产品上市后大受都市白领阶层的喜爱,仅一年半时间,就销出一百多万台,并获得了“年度易用产品”MVP奖,帕尔蒙公司也因这款产品的成功独持PDA的牛耳,Palm OS在1990年代就代表着掌上电脑最先进的技术。

PDA上的成功,使得帕尔蒙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可以推测,公司的决策层和技术人员都相信,Palm OS系统已经使Plam这个词成为电子产业最坚挺的品牌,因为该公司以后工作全都围绕着这个品牌来展开。此后数年间,Pilot 5000、Palm Pilot Personal 、Palm Pilot Professional、PalmIII等产品陆续上市。就在此期间,随后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机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一些电脑制造商和手机生产商都在研发新型的智能手机。帕尔蒙公司并非不了解这一市场状况,但却并不认为以Palm及Palm OS会被那些在电脑业界品牌号召力远不如自己的电脑公司超越,更不要说那些在电脑业界根本谈不上什么品牌力的手机制造商了。

所以,直到1999年,帕尔蒙公司还在继续推出PalmIIIx、PalmV、PalmVII、PalmIIIe系列产品,操作系统也从Palm OS 1.0升级到Palm OS 5.0,功能大为改进,还引入了电子邮件等功能,并能实现与个人电脑的完全对接。他们确信,Palm必将成为用户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可是,手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手机上网技术不断被开发和更新。1990年代末期,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都相继推出支持wap上网的手机,其中已出现了大屏幕的触摸屏手机。当然,现在的人都知道,最终还是个人电脑研发技术上具有专长的苹果公司摘取了智能手机界的桂冠。

帕尔蒙仍然不紧不慢,一直拖到2009年中,才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Palm Pre,而此时,苹果智能手机已经演进到第三代了。因此,尽管Palm Pre的Web OS系统仍然令业界惊艳,却也难以挽回市场接受度不佳的命运。帕尔蒙此时的大股东3COM终因帕尔蒙连续11个财季的巨额亏损而不能不把Palm的品牌和技术、研发人员等打包卖给惠普。

警惕:品牌不是万能的

“没有品牌是万万不能的。”企业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不能让品牌给自己的客户群体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变成大企业,更不用谈什么基业长青。

在现实当中,一个品牌的建立绝非易事,著名的品牌其实代表着在技术、质量、销售、定位、美誉度等诸多因素上的领先,因此知名品牌的拥有者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品牌感到骄傲,并竭力去维护它。

但品牌并不是万能的,过于迷恋已有的品牌是不可取的。因为固有的品牌在带来固定市场、忠实的顾客及品牌追随者的同时,也有使品牌拥有者的思维固化的危险。

类似于帕尔蒙公司这样,坚守在一个品牌上,最终变成坚守在一套系统上的例子不在少数,其实这也符合人类固有的惰性心理,更何况,沿用已开发的市场要比开发一个新市场的风险要小。只是,当外界发生变化之后,坚守最后便演化成了困守,导致企业的失败。

不管一个知名的品牌曾经给企业带来过多少利益,要知道,品牌与人一样,也会老化,也会衰退,而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状态则是不断变化着的,如果品牌不能适应变化,品牌的生命力就会终结。

许多能够长久经营的老字号品牌,都是因为在坚守品牌优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随时代变迁而更新自己的品牌力。比如可口可乐,将第一代可口可乐与现在的可口可乐相比,就可以发现从包装到标识到配方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事实上,诞生百年以来,可口可乐几乎每年都在更新,只是有时变化较大,有时变化较细微,其主打宣传语也从最初的“饮用”(DRINK),到“享受”(ENJOY),到二战时期的“我拥有可乐生活”,到七八十年代的“可乐加生活” ,再到九十年代的“永远的可口可乐”,及至21世纪的“每刻尽可乐”,除了“快乐”的主题不变,其宣扬的品牌理念一直不停地随时代需求而变化。虽然上个世纪可口可乐曾因改变配方引发老顾客们的抗议,但可以肯定,正是不断更新的品牌精神,才使得百年老字号的可口可乐得以长期“保鲜”。

第四节 不知改变,固步自封

典型案例:

施文,没落的自行车王国

——由于过去几十年在自行车界的领先地位,施文公司对自己的产品太过自信,而在多年持续赢利之时,不知道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旧有市场上的新动向,也不知道调转方向开发适合自己的新市场,缺乏进步的结果就是,把市场让给了快速进步的竞争对手。

在汽车还没有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的年代,自行车曾是代表着最先进的冶金工艺和机制技术的前沿产品,是富裕阶层所拥有的,也是时髦的青年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知名的自行车制造商施文(Schwinn)就是随着自行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老字号公司,可以不夸张地说,施文的发展史也就相当于美国自行车的发展史,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

这家公司成立于1895年,到第二年就发展出了上百家制造厂,此后数十年里,施文都是美国、乃至全球自行车技术的领先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施文公司发展的巅峰,那时,全美的4辆自行车中就有一辆是施文公司出产的。

施文公司的危机出现于1980年代,那时,市面上开始出现了山地自行车,而当时施文公司出产的马力加强型十速跑车还在自行车市场上独领风骚,因此,施文公司的决策层认为,所谓的山地车不过是人们一时尝鲜的产物,这种粗笨的车型不可能取代样式独特的施文跑车。

而事实证明这一次施文公司犯下一个大错误,市场对山地车的接受度迅速提高,这种车型坚实耐用,具备十速跑车的优点,但避免了十速车的缺点:坐垫高而翘,令骑车感到不舒服;车轮太细,把手长而弯曲,虽然样式新潮,但有不安全因素。毕竟,十速跑车原本是参照竞技车型设计的,而对普通消费者要求的舒适、耐用等问题比较忽略。

在施文公司却仍致力于推销以前给他们带来巨额利润的老车型时,山地车迅速普及,尽管有的消费者从未骑着山地车走过山路,但也不妨碍这种车型成为自行车市场上最流行的产品。

其实直到这时,施文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扭转乾坤,例如可以借用自己多年打造的品牌力,将重点放在高端产品的开发上,或是通过外包零部件的生产降低成本。

可惜的是,施文在这些方面都没有能全力去做。他们也曾试图将一些配件外包给亚洲的工厂生产,但因为这样的生产方式会抢夺美国本土的工厂工人的工作,导致本厂工人的反对,所以外包的行动很快作罢。而这样做结果是,曾经承担过分包工作的亚洲工厂因此学到了制造技术,并摸到了国际市场的经营渠道,在得不到分包业务之后,便利用现有设备,加上自己人工、材料成本都偏低的优势,大量生产中低档自行车,分走了美国车在国际上的市场。

至于高端产品的开发的经营也是渐尝辄止,不像许多山地车制造商那样,使用了不少新颖的手段推广新产品。尤其当时亚洲市场对高端自行车的需求正在上升,而施文对此却完全没有在意,仍将目光放在如果夺回本土市场上,以至于失去了一个良好的翻身机会。

于是,在亚洲新兴的中低端竞争对手和本土新车型开发者的双重夹攻之下,施文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终于在1992年宣告破产,其品牌Schwinn则被一家加拿大公司接管。

警惕:不创新等于慢性自杀

当一种经营模式不能再带来好处,就应当予以废止,改弦更张。这是商业界的铁律。

只不过,模式的衰落并非全都是突然之间明确显现,能在短时间里就令人迅速警醒。许多时候,问题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特别是如果这种模式曾经相当灿烂的存在过,它所留下的余韵还能供人赞赏,创造这一模式的人、或者是模式的继承人,很难轻易去否决它。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温水煮青蛙”式的效果:当一只青蛙被扔进滚烫的开水中,它会条件反射地立即跳出来,但若是把青蛙放在冷水里,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会在冷水变温的过程中感到非常舒服,直到被慢慢煮熟。

人们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也常常会像那被煮熟的青蛙一样,当事者对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认为仍可按以前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

像施文这样的大企业会如此,一些远不及施文的小公司也同样会如此。

某些老板靠着某项业务白手起家,之后就沿着这条道“一直走到天黑”,在这块市场已经日薄西山的时候,仍不知转头开发新的事业。

这样的案例之所以屡见不鲜,除了与老板的思维惯性有关,也与企业的经营困惑有关。通常来说,要更改已经熟悉的业务,总是会面临许多困难,像施文这样的大公司,尚且会因为本土工人的反对而放弃对企业有利的外包生产,一般小企业要面对的问题会更多,如经营转向需要的资金,开发新业务需要的市场推广,生产新产品所需要的技术更新等等,有没有能力解决、能在什么时候解决,实在是需要认真考量的事。无论如何,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当然远比在现有领域中摸索的难度要大得多。

所以,有时候对环境变化的视而不见是一种选择,有时候则是一种无奈。

但是,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不思进取就必定被市场抛弃。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唯有创新变革才是企业长青之道,越守旧,就越容易陷入经营的困境。因为世界始终是不断变化着的,对企业来说,永远都有新生的市场,永远都有产生了新的需求的消费人群,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是完全行不通的。

无疑,任何变革都会面对一些不确定性,而不肯变化,即使有千种理由万种借口,说到底,这无非是源于人的畏难情绪。而企业的经营者需要记住的是,只要踏入了企业经营这个领域,在创新和死亡之间,只能做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