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格森的奋斗之路,给那些人生基础差的人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你的现状并不代表着你的将来,只要你肯努力,达到多么高的目标都是可能的!“高以下为基”,是永远铁打不破的真理。
艾富雷德·佛勒出生在美国波士顿郊外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是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多达12人,他是第11位。
艾富雷德·佛勒的事业始于推销扫帚与刷子,他背着一捆捆扫帚、一扎扎的刷子,穿街过巷,挨家挨户地推销这些批发来的小商品:万事开头难——他好不容易敲开了两家人的门,可是还没有等他开口说话,他就被开门人很厌恶地打发走了。他没有气馁,很快又敲开了第三家的门,这家的主妇此时正在吃力地搬动一只大花盆,他急忙放下自己肩上的东西,跑上前去帮她一把。
这位家庭主妇是一位很慈祥很亲切的中年妇女,得知佛勒的来意后,说道:“孩子,难为你了,你给我们家庭主妇带来了方便。”
就这样,佛勒做成了一生中的第一笔生意:8美分卖掉了一把小刷子。他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不到一年工夫,他存在银行里的钱已将近400美元——在当时, 400美元已经是一大笔财产了。
有了一定的资金,佛勒决定自己生产扫帚、刷子,自己推销。主意一定,马上就动手自己生产刷子。从那个时候起,晚上,他就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在地窖里生产各种新式样的刷子;白天,他就背上刷子挨家挨户去销售——由于都是老主顾,销售起来轻松得很。产销一条龙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生产产品,他很注意询问顾客意见,就根据这些意见和要求改进原来的产品或生产新品种……
经过一段时间,他大胆地把他的“分厂”办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哈特福,他租了一个旧车库做工厂,雇了一个工人开机器,自己则把全部时间放在销售产品上。一年后,他的营业额已上升到每周2000美元。他不断扩大他的事业:大规模生产大量各式各样的刷子。后来,几乎每个城市都开展了他的业务,新的客户不断增加,他又聘请很多工人和销售员。
佛勒的事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了,而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背着一捆捆刷子挨家挨户地去推销。佛勒的事业正是由“最低层的努力而开始的”。
下面这位药店的店主正是明白了“高以下为基”的道理后,从而使事业有了改观,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
有一个小药店的店主,寻找了许多年,一直想找—个能干一番大事业的机会。他鄙视自己的小药店,每天早晨他一起来,就希望自己的机会和运气从天而降。然而,好长时间过去了,机会并没有出现。他郁闷极了,经常离开药店去做其他的,任凭他的药店独自飘摇。
后来,这个药店的店主终于明白了“高以下为基”的道理,明白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基础就是这家小药店。他不禁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希望、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寄托在那些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上呢?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现在相对熟悉的医药行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呢?”
他很容易就战胜了自己的消极情绪,决定从药店做起,全心全意地去经营自己的药店。他尝试着把自己的这一事业当做一种兴趣,他让自己用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告诉别人,他是如何尽量提高服务质量使顾客满意,他对药店这行业有多么大的兴趣。
“如果附近的顾客打电话来要买东西,我就会一面接电话,一面举手向店里的伙计示意,并大声地回答说:‘好的,藉士博克夫人,一瓶三两的樟脑油、半磅巧克力。还要别的吗?赫士博克夫人,今天天气很好,不是吗?还有……’我尽量想些别的话题,以便能和她继续谈下去。”
“在我和赫士博克夫人通电话的同时,我指挥着伙计们,让他们把顾客所需要的东西以尽快的速度找出来。而这时负责送货的人,脸上带着笑容,正忙着穿外衣。在赫士博克夫人说完她所要的东西后上路了。而我则仍旧和她在电话中闲谈着,直到等她说:‘呵,瓦格林先生,请先等一等,我家的门铃响了。”
“于是我笑了笑,手里仍拿着话筒。不一会儿,她在电话中说:‘喂,瓦格林先生,刚才敲门的就是你们的店伙给我送东西来了!我真不知道你怎么会这么快,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我打电话给你还不过半分钟呢!我今天晚上一定要把这事告诉赫士博克先生。’”
“因为我这里有优质的服务,过了不久,几条街以外的居民,也都舍近求远地跑到了我们店里来买东西了。以至于后来城里好多别的药店老板都跑到我这儿来取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我的生意会做得这样好。”
查尔斯·瓦格林对药店经营态度的改变,使得他的小药店生意日益兴隆,发展到连锁店在全国遍地开花,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占领了美国医药业的零售市场。在当时的美国医药业中,他的公司拥有的分店数量及其规模占全国第二。并且他的事业还在继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像这个店主。我们看见别人的成功便无形中会生起点嫉妒,并且在这种嫉妒之余,常常还会妄自菲薄,总以为别人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而自己呢?自己总是看不到什么希望。我们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之于运气好,于是,我们也梦想着那好运能早一天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远大的目标当然是应该而且必需的,但是,如果总是一味地只望着遥远的目标,将会使一个人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看不见近在眼前的机会。对于同一件事情,用心去做与不用心去做,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而对于一项并不能让人提起兴趣的工作,告诉自己这是伟大事业的开端——这样,你就能够积极地去做了。
“高以下为基”,万丈高楼平地起,能认识到这一点,将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十节
[译文]
“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保持柔弱的地位,是运用道的艺术。天下万物生于具体的事物,而具体的事物却是生于无形体的“道”。
[评析]
本章讲道的特性与作用。老子指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着一定规律循环和相互转化的,没有离去,就不会有返回,没有“有”就没有“无”,此为一条辩证法的原则。
第四十一节
[译文]
资质优秀的人闻“道”后,会勤恳地去实施;资质较好的人闻“道”后,有时想起,有时忘记;资质较差的人闻道后,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明白的“道”,好象很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坎坷;崇高的“德”,好似低下;最洁白的好象污黑;广大的“德”,好象不足;刚健的“德”,好象懦弱;充实的“德”,好象虚伪;最方正的东西好象没有棱角;最有才能的人成就得晚;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道”是隐晦而又不可名状的。只有“道”,才善于产生一切,而又善于成就一切。
[评析]
本章阐述道的特性。首先论述对悟道的三种不同态度,将“士”分为上、中、下三等。接着说明上述“士”不同态度的由来。末尾呼应开头“道”,并阐明“道”的重要功能与威力。
第四十二节
[译文]
道产生作为统一体的原始混沌之气。这个统一体产生出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结合产生冲气,由阴气、阳气、冲气共同产生万物。万物都含有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侯们却用这些字眼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会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会减损。人们教导我的话,我也用来教导人,横行霸道的人不会有好结果,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头一条。
[评析]
本章说明道为万物之基和柔弱为处事之理。本章分两部分,前半讲道是万物的起源,后半讲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认为只有守柔、抑强,才符合“道”的原则,才能有益无损。谦受益,满招损,渗透着辩证法。
[应用]
损之有益,益之而损——做人该自谦(第四十二节)
《道德经》中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原意是: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会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会减损。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做人该自谦。
老子所说的“损之有益,益之而损”,是铁打不破的真理。能认识到这一真理,则可能因此而受益非浅。反之,可能就会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道理理解、应用为:做人该自谦。比如说,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你要联络感情,就不能将自己放于首位,必须抑制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只有将对方入于首位,自己屈于其次,才能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样的某种爱好,对方与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对方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在比赛中你是输了,可是,你却能获得比这场比赛的结果更重要的东西:对方的心!否则,真正吃亏的就是你了。
有一位宦官颇爱下棋,并且对自己的棋技非常自负。张某是他门下的一名清客,有一天与该宦官对奕,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到后来,竟逼得宦官无计可施,汗涔涔而下,张某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宦官发现了,以为对方有意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便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了,谁知张某不过是虚晃一招,见宦官中计便使出杀手铜,一子落盘,便至宦官于死地,并且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该宦官遭此打击,心中大不高兴,立刻起身就走。
虽然该宦官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张某,始终介介,不能忘怀。而张某呢,则一直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宦官不再与他下棋了。
该宦官本能使张某得到富贵,但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张某,张某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所以说,并非是他注定命薄,只不过是忽略了宦官的心里感受,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另一件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隋炀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讳别人的文采比自己强。有些臣子因为犯忌,惨遭杀害。有一次,隋炀帝写了一首《燕歌行》诗,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诗的题材(或体裁)和一首。多数文人皆较明智,不敢逞能,抱着应付态度,唯独著作郎王胄却不知趣,不肯居炀帝之下。后来,杨广便借故将王胄杀害,并念着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问王胄曰:“复能作此语耶?”意思是,你还能作出这样的诗句来吗?
还有个叫薜道衡的大夫,因显露诗才,触犯了炀帝的忌讳,煽帝也借故将薛缚杀了,同样念着他的诗句说:‘更能作‘空粟落燕泥’否?”
自显才华,使对方面子下不来台,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对于明智的人来说,也绝不干一时逞强,使他人面子难堪的蠢事。别忘了“做人该自谦”。
在现代社会,这个道理仍旧时时影响着人们。下面这位张小姐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张小姐是图书销售商,主要从事美术设计图书的推销。每个周未,她都有意去拜访几位著名的艺术家。这些人从来不买她的书,他们总是很仔细地翻看她带去的图书,然后说:“很遗憾,我不需要买这些图书。”
经过多次失败,张小姐感到莫名其妙,于是她就去和一位学习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的朋友聊天儿。这位朋友仔细问了她推销的经过后对她说:“你把他们给镇住了,所以他们不敢买。”
原来,每次推销时,张小姐都是很热情地告诉对方:“这一部画册你一定没有见过,它是现代最……的图书。”
朋友告诉张小姐:“你不妨把书送上门,让他们自己去品评。”
张小姐听了朋友的一番话茅塞顿开,明白了过去的方法有些不妥。于是她又带着几本画册经朋友介绍,去了一位新客户家中。到了那里后,她并不忙着推销书籍,而是左顾右盼,用心欣赏这位美术家朋友的美术作品。对一些不懂的地方,她总是及时提出来请教这位美术家。
这位美术家来了兴致,不知不觉中,两人已经聊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张小姐请教这位美术家道:“以您这么多年的美术设计经验,你能否帮我看一下这几本书,看看它们中到底哪一本儿更实用、更权威。”
两人约定第二天再见面。第二天,张小姐再去取书时,这位美术家已经认认真真地打一份评价意见。字数不多,但是很中肯。张小姐谢过了这位美术家,这位美术家主动要求:“我自己想订购几本这种画册。另外,我和我几个朋友都联系了一下,他们也愿意看一看。”
张小姐连连表示感谢,并在这位美术家的引见下,一下子又推销出了好几套画册。
张小姐后来说:“以前我只忙着介绍图书的种种好处,现在我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他们,他们更高兴,从而愿意买我推销的图书。”
我们都看到了,在张小姐非常自以为是的时候,她总是遭遇失败;当她懂得谦虚的时候,她开始取得成绩了。这就是自谦与不自谦的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