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6972200000009

第9章

一次,陶侃的手下人因为吃酒行乐耽误了正事,陶侃要惩罚他们,有人替他们求情说:“他们跟随你多年,何况又是初犯,你就饶他们一次吧。”陶侃不肯答应,严肃地说:“我也知道玩乐轻松,但我们身肩重任,就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常人。他们耽搁公事,以致喝酒赌博,如不严惩,此风一开,结果就十分严重。我惩治他们,是督促他们上进,这也是为他们好啊!”

陶侃对失职者进行了惩罚,又让人把那些酒器、赌具全部扔到了江里,他对众人说:“嫌做事烦劳,就是堕落的先兆了。用心于嬉戏,这个人就不能有大的发展。想为百姓做事,就不能不戒掉那些恶习,请你们都记住今天的教训。”

陶侃出游,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成熟的稻子,他便上前询问。那个人说:“走路时看见的,拔一把玩玩而已。”

陶侃十分生气,对他训斥道:“你不种田,不知种田人的辛苦,竟敢毁坏人家的稻子!”

他越说越气,竟忍不住打了那人一鞭子。

陶侃的随从劝他息怒,说道:“大人事务繁多,这点小事就不要操心了。”

陶侃说:“如果怕麻烦,大事也有理由推拖,又怎能尽职呢?不要为我寻找借口了。”

后来一个叫梅陶的人评论道:“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将陶侃比之曹操、诸葛亮,这确有些溢美。但以陶侃的才略,特别是当时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风气下,他能勤于吏职,在东晋官吏中是极少见的。他的那种从小处着手、从自身做起的作风实为后人称道。

为百姓做事,就要有真实地行动,必要时,可以动用手中的一切权利去为百姓排忧解难。而对那些欺瞒百姓、剥削乡里的行为,更是应该坚决治理。

这便是从小处着手,从百姓之事着手,虽然事情不大,做的却是实事,对国家安定也很有成效,这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魏文侯时,西门豹被封为邺都太守。他上任后,见街道冷落,城内人口很少,便召当地的百姓前来询问。他问道:“民间有什么疾苦,竟如此萧条!”

百姓异口同声地说最苦就是河伯娶妇了。西门豹惊讶地说:“奇怪!河伯又怎能娶妇呢?其中必有缘由,说给我听听吧!”

其中一位百姓说:“漳水自漳岭而来,由沙城而东,经过邺都,是为漳。河伯就是漳河之神,传闻这个神爱好美女,每年要奉献一个夫人给他,就可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然的话,河神一怒,必致河水泛滥成灾。”

西门豹才不相信什么鬼神,他问道:“这究竟是谁搞的花样?”

那人答道:“是一班神棍搞的。这一带经常患天灾,人民困苦,对于这件事又不敢不从。每年那班神棍串通一班土豪及衙役,乘机赋科民间几百万,除少许作为河伯娶妇费用外,其余便二一分作五,分入私囊去了。”

西门豹又说:“老百姓任其瓜分,难道一句话也不说?

“唉!”那人说,“试问在公势与私势的挟迫之下,谁敢说半个不字!何况他们打着为百姓服务的官腔。每当初春下种的时候,那班主事神棍及乡绅人等,便到处去寻访女子,见有几分姿色的,便说此女可以做河伯夫人了。家里不愿意的,便加以威胁利诱。然后,神棍领着女孩到河边的‘行宫’住下来。沐浴更衣,择一吉日,把女孩打扮一番,放在一条草垫上,把她推入河里,女孩便沉下河底做河伯夫人了。这样一来,凡有女孩的人家都纷纷迁徙逃避,所以城里的人越来越少。”

西门豹越听越觉得邪乎,等本年度的新夫人选出,定期行礼时他穿起官袍礼服,命令全城官绅民等参加。远近百姓闻讯从四乡跑来看热闹,河边聚集了几千人,盛况空前。

行礼开始,西门豹眼见主事的大巫被一群人簇拥而来,于是对大巫说:“请把那位河伯夫人带过来给本官看看好不好?”

老巫示意左右把河伯夫人带了过来。西门豹打量了一下那位女子,然后对老巫说:“河伯是位显赫的贵神,娶妻必定是位绝色的女子才相称,我看这位女子,丑陋得很,不配做河伯夫人。现请大巫先去报告河伯,说本官再给他找一位漂亮的夫人,然后改期奉献给他。”接着,他叫左右卫士把老巫丢到了河里。

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西门豹若无其事地立静等侯。一会,又说:“老妇人做事太慢了,去报信这么久还不见回来。还是派一位能干的人去吧!”说完又让卫士把为首的一位女子抛下河去了。

不久西门豹又说:“连她都不回话了,再叫一位去!”

连续抛了三个人下去,一个也没有回头。西门豹此时故意说:“我这才发现,她们都是女流之辈,不会办事的,还是请一位能干的绅士去吧!”

卫士于是左牵右拉,不由分说,“咚”地一声,将绅士丢下河里去了。接着,只见西门豹整衣正冠,向河里深深作揖叩头,恭敬等候。

过了好一会,他又说:“这位乡绅简直愚蠢之至,平日只晓得鱼肉乡民,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来,真是岂有此理!也罢,既然他年老不济事,你们这班年轻的给我走一走!”他顺手向那班衙役一指。西门豹说:“河水滔滔,去而不返,河伯安在?枉杀民间女子,你们要负起全部责任!”

至此,那般神棍等无不认罪。

对付歪门邪道,为官者绝不可心慈手软,对待百姓疾苦,为官者绝不可视而不见。只有把百姓所遇到的大小之事统统解决,人民才能乐业,民心才能稳定,国家也就随之繁荣了。

权修第三

[原文]

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间其治;民间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故夫爵服贱、禄赏轻、民闲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

以上摘自《管子》第一“权修第三”

[译文]

建立朝廷的规矩,就不可不重视爵位的尊贵地位。爵位如果给了不义之人,人民就会轻视爵位;人民轻视爵位,君主将会没有尊严;君主没有尊严,政令就不能顺利推行。

法是用来驱使人民效力的,使人民乐于效力,就不能不重视禄赏。禄赏如果给了无功之人,人民就会轻视禄赏;人民轻视禄赏,君主就无法鼓励人民;君主无法鼓励人民,政令就不能顺利推行。

法是用来在人民中选拔贤能的,选拔贤能,任用官吏就不能不慎重;任用官吏不慎重,人民就会背离统治;人民背离了统治,下情就不能上达;下情不能上达,人民就会怨恨君主;人民怨恨君主,政令就不能顺利推行。

法是用来决定人民生死的,决定人民生死,刑罚就不可不审慎;刑罚不审慎,就会出现量刑轻重不当的事情,出现量刑不当的事情,就会杀害无辜而放过罪犯;杀害无辜放过罪犯,国家就会出现贼臣发难。

所以,凡是爵位被鄙视,禄赏被看轻,人民背离统治,贼臣发动叛乱的,都是国家失败的政策所导致。

[实例应用与分析]

赏和罚都要众人心服

“《管子》第一”中的上文部分中,管子对统治者施行赏与罚进行了分析,说明国家必须注重赏和罚的实施,“爵位如果给了不义之人,人民就会轻视爵位;人民轻视爵位,君主将会没有尊严;君主没有尊严,政令就不能顺利推行”、“法是用来决定人民生死的,决定人民生死,刑罚就不可不审慎;刑罚不审慎,就会出现量刑轻重不当的事情,出现量刑不当的事情,就会杀害无辜而放过罪犯;杀害无辜放过罪犯,国家就会出现贼臣发难”,说明赏和罚如果不正当,不仅对国家无益反而有害,是出现祸乱的根源。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赏和罚都要众人心服”。

禄赏本来是为了鼓励有功之人而特设的,禄赏能让有功之人得到该有的慰藉,并使大家都受到鼓舞而乐于立功受赏。

但是,“禄赏如果给了无功之人,人民就会轻视禄赏;人民轻视禄赏,君主就无法鼓励人民”,这就说明如果禄赏不当,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会使人们产生逆反的心理,禄赏也就失去了该有的感召力。

而刑罚是用来惩罚罪过以警世人的,它能让有罪之人得到应得到报应,而使大家认识到犯罪的可怕后果,这样,人们就会小心翼翼不去犯罪了。

但是,“刑罚不审慎,就会出现量刑轻重不当的事情,出现量刑不当的事情,就会杀害无辜而放过罪犯;杀害无辜放过罪犯,国家就会出现贼臣发难”,这就说明,一旦刑罚不公,不仅不能起到阻止犯罪的作用,还会伤害无辜之人,这样一来,国家不仅不能安定,还会有贼臣发难。

因此,赏和罚都要众人心服,赏才能起到应有的鼓舞作用,罚才能起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天下才能安定。

赏罚要讲究策略,即便是手握重权的皇帝也不能任意赏罚。否则,赏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罚也难以让人心服口服。郑庄公在危难之时,沉着冷静,抓住时机,再行赏罚。现在看来,他实在是明智的。

春秋时期,郑庄公称霸于诸侯,他的母亲不很喜欢他,总想寻机把他的弟弟共树段推上王位。

郑庄公封给弟弟一个叫“制”的地方,他的母亲对此很不满足,要他给弟弟改封一个叫“京”的地方,郑庄公只得照办。

共叔段仗着母亲对自己的宠爱,哥哥又对他没有办法,便肆无忌惮的蛮横起来,他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想与郑庄公抗衡。大臣们此时纷纷上奏庄公说:“共叔段无所顾忌,骄横跋扈,您须对他加以防范和限制,否则照此下去,一旦他羽翼丰满,将是朝廷的大祸。”

郑庄公却总是平静地说:“看看再说吧!”

共叔段把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充到了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他集结兵力,修筑城郭,打造武器,反叛之心进一步暴露出来。

有一次,郑庄公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共叔段认为庄公不在都城是个难得的偷袭机会,便与母亲商量好,里应外合,袭取都城。哪知郑庄公在都城附近暗自埋伏了大量的兵马,共叔段见此情形被迫退兵,但此时郑庄公早已派人占领了“京”,共叔段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被迫自杀。

其实,庄公对弟弟的谋反早有戒备,只是没有表露出来。毕竟,一开始的时候,自己手中并没有共叔段要造反的确凿证据,加上有母亲的保护,只能暂时忍耐下来,而对他们的要求都是尽量满足,这种胸怀自是让人心服。后来,共叔段的叛逆举动昭然若揭,郑庄公此时也是沉着地等到共叔段真正行动了,才果断应对,使共叔段的罪行大白于天下,以致共叔段众叛亲离,兵败自杀。

庄公宽宏大度、仁至义尽的贤德令天下人刮目相看,这是庄公的高明之处。而庄公也正是把握好了赏罚的尺度,才在和弟弟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还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和拥戴。

君臣之间难免出现磕磕碰碰的时候,此时,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应该公私分明、赏罚有度,这样下属才会心服。如若领导者因个人恩怨而乱了赏罚的分寸的话,招来非议就难以避免了。

刘邦重赏雍齿的故事就很能说明公私分明的重要性。

有一次,一些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的场面被刘邦撞见了。刘邦问张良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张良只得实说:“将军们在议论造反的事。”

刘邦一听大吃一惊,他刚坐上皇帝宝座不久,天下初定,这时候居然有人要出来造反,况且是自己手下的将军,实在让他想不通。

张良说:“自陛下斩蛇起义至今,都是靠这些将军出生入死换来的天下。现在,陛下打败了项羽,将军们最关心的就是授予官位和分封土地。可是,陛下分封的都是些自己的亲近之人,而处分的都是那些对您有怨恨的人。现在,将军们既盼着陛下对他们奖赏,又担心土地有限而得不到分封,还有的人害怕平时得罪过陛下,会遭到陛下的处罚,所以这些人才聚在一起密谋造反。”

刘邦一听更加着急了,忙问张良道:“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应对呢?”

张良说:“我倒是有个办法。陛下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人是哪一个?”

刘邦说:“我最恨的人是雍齿,此人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将士中也很有威望,但他自恃功高,说话不顾君臣之礼,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把他杀了,以解我心头之气。”

张良道:“这就好办了,请陛下马上封雍齿为侯。这样一来,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处罚他们的人,看到陛下赏赐了最恨的人,自然会消除一切顾虑,也就不会造反了。”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当着大臣的面,封了雍齿为候,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封赏其他将士的进度。

那些准备起事的将军此时高兴地说:“现在什么都不用担心了,就等着陛下的奖赏吧!”

张良的这一计策,平息了这场将要发生的叛乱。可见,论功行赏,公私分明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统治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太过分地对臣子、百姓进行赏罚的话,不但起不到预想的效果,还可能产生物极必反的结果。

楚康王时,楚国大将伍举被人诬告,说是他放走了犯了罪的岳父申公王子牟。伍举害怕无辜受罚,赶紧逃到了郑国。伍举在郑国遇到了好友声子,声子知道了伍举的遭遇,决定帮他一把。

声子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国的令尹屈建。屈建问声子为什么晋国比楚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