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2695800000010

第10章 东大十位英烈的情操

巍峨雄壮的雨花台,巨大的英雄群像庄严屹立,其中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有的是知识分子..,那里面就有我们东南大学十英烈的光辉形象,雨花台陈列馆里也有我们十英烈的遗照及事迹展览。他们用火热的心、宝贵的生命,铺垫革命的征途。

这十位英烈都是20年代东南大学或30年代更名为中央大学时期的我校大学生。其中有七位牺牲于大革命时期,他们是成律、吴光田、钟天抛、宛希俨、谢远定、齐国庆、王祟典;另三位牺牲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是黄祥宾、顾衡、昊致民。这十位英烈生前除积极参加我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之外,大多数人还在1927年之后,大革命处于最低潮、个人生命处于最危险的时刻,毅然投身到工农武装斗争中,成了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政治、军事领导人之一。例如宛希俨,在1925年初,中共南京党支部成立之际,被选为支部书记。1927年7月,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宛希俨趁夜带领同志们将机要文件、后勤轴重装船,驶离汉口,直开九江,交给了党组织。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党中央决定陈潭秋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宛希俨任省委常委兼宜传部长。起义军撤离南昌后,他们坚持贯彻“八·七”会议方针,发动农民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28年1月,省委派宛希俨去赣州兼任赣南特委书记,直接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后特委机关被敌人破坏,宛希俨等十名优秀共产党员在赣州英勇就义。

谢远定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北,继续从事党的工作,党组织派他去鄂北地区发展党团员,建立组织。几个月时间,他在进步师生中发展党员20多人,并建立中共襄阳党团特支,为以后鄂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奠定了组织基础。1927年10月谢远定带领农民赤卫队、自卫军参加了武装暴动。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镇压和血腥大屠杀,斗争十分艰苦。谢远定常改名换姓,化妆成农民小贩奔走于鄂北城乡,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工作。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28年壮烈牺牲。

吴致民,又名昊铁汉,胡梓,1921年与宛希俨同时考人东南大学,他在东大加人了共青团,以后又加人共产党,并担任了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昊致民去鄂东领导秋收暴动,任特委书记。十月,领导家乡湖北黄梅县的农民举行秋收暴动。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悬赏缉捕昊致民。1929年起,吴致民陆续担任过中共中央巡视员、大冶中心县委书记、鄂东南特委书记、彭德怀创办的军事学校彭杨学校校长、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湘鄂赣省委执行委员、常委委员、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1935年10月,敌人偷袭冷水坪,吴致民发现后,立即率领手枪队抢占一个制高点。

战斗中不幸中弹,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人民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胡梓”命名县名。

这十位英烈既有各自生动的个性,又具备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具有多方面才能。如齐国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在东大物理系读书时,每次考试成绩均为全班之冠。

—他们接受革命教育后,一心追求真理,探求救国的正确道路,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顾衡,从小就有“读书救国”的强烈思想,受挥代英同志教育后,又在革命烈火中锻炼,从外形到世界观都彻底变化了,变得“和农民没有两样”,变得“更像工人”。在敌人的法庭上,理直气壮地侃侃而谈,把国民党的法庭变为宣传共产主义的讲坛。他用自己光辉的生命,告诉人们: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法来获取。

—他们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典范。他们服从革命需要,无论读书还是工作,都由组织根据需要统一安排。他们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学生;又教群众文化,学革命知识,做群众的先生。他们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吴致民在东南大学读书时,利用假期回家乡创设“平民教育促进会”、“黄梅农民促进会”、“旅外少年黄梅学生会”等组织,以后领导和发动工人罢工斗争、农民秋收暴动。由于太劳累,后来患了严重肺病,大口咯血。一次需要转移几百名伤员,身患重病的特委书记吴致民带头抬担架,翻越一千五百米的高山,将全部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他们有勇有谋,在白色恐怖下,对革命事业及其前途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心。他们宁死不屈,并寄希望于后人,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为革命不怕牺牲的高歌。十英烈中,有几位同志如钟天抛、宛希俨、吴致民等,不止一次被捕;但在被营救释放后,毫不惧怕,仍然矢志不移地参加斗争。

顾衡领导的我校党支部曾被南京市委表扬为模范支部。当他知道敌人将要大屠杀的消息时,设法转移同志,自己仍留在南京,经常变换住址,坚持斗争。被捕后,在狱中热情鼓舞难友们的斗志,深得难友们的敬重。他在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同狱难友失声痛哭。

黄祥宾在押送刑场途中,要求拉他的黄包车慢点走,他一路向行人演讲,宣讲革命道理,高唱国际歌,直到刑场。黄祥宾牺牲后,他的家属来收拾遗物,竟看不见一件完整的衣物,布衫破烂,袜子补上加补。为了革命事业,他献出了一切。

成律被捕后,在致家人的遗书中交代:尸首不要安葬,赠给医院解剖,以便深研医学;还要求父母百年后将家产交出公管;并希望家乡湖南宁乡县每年送一男一女学生到东南大学深造,“以成吾志”。他不仅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还要在死后对祖国的医学事业作贡献,对后来人及祖国前途寄予无限希望。这是何等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十位英烈牺牲时,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也不过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