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云龙舞
26953400000044

第44章 厂志里的温暖记忆

为了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又翻开了绣品厂厂志,现将厂志中(1981~1991)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录如下:

职工生活福利

建厂初期,企业在白手起家的状况下,职工生活福利设施一无所有,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职工生活福利设施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低水平到高标准逐渐建立建全起来。先后实现了职工宿舍旅馆化和职工食堂餐馆化,并健全了职工医疗、卫生、托幼、劳保、娱乐等一系列配套福利设施,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可靠保障,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第一节 工资收入

工资收入是职工物质生活的最基本因素,十年间,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工资收入尤为突出。建厂第一年职工平均月收入只有43.6元,1987年,由于增加了新工人和学徒工,职工平均月收入降到37.5元,1983年以后随着企业不断壮大,职工工资收入也开始逐渐上升,人均月收入由1983年的56.9元上升到1989年的204.96元,是1982年37.5元的5.5倍。

第二节 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代表和体现职工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水准。十年间,工会在保障和满足职工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上,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果。

十年间,企业基本上每年至少一次,对全部工会会员发放各种单棉服装或衣料。在保障职工冬暖夏凉的基础上,还极大限度地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时装要求和美感需求,支持和鼓励职工向服饰的时装化、现代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今天的绣品人特别是占职工总数80%以上的年轻女工们,已经形成了绫罗绸缎无所不有,春夏秋冬无美不求的服装新潮流。

1982年,第二厂址建立后,首次开办了职工伙房,因为条件有限,当时只有炊事员1人,1983年,第三厂址建立后,首先在厂院中建了一个临时伙房,炊事员仍有1人,1985年刺绣厂伙房迁移后即为本厂正式伙房,并首次挤出一个小小餐厅,事实上,只是个排队买饭的地方,改变了以往露天排队买饭现象。然而随着企业扩大,职工人数,特别是大量青年职工的增加,职工就餐问题日趋严重,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1988年,厂长、工会主席以及总务、财务等有关领导,先后两次去威海毛纺二厂参观学习后,投资30万元,在第四厂址第二期工程中,建设了可同时容纳700人就餐的餐厅、伙房以及男女浴池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并配备了蒸气柜、消毒柜、热饭柜、搅面机、馒头机、搅肉机、大型冷柜等一整套现代化炊事机械,选用具有一定烹饪技术的炊事员共5人,并挑选了5名服务员,实行餐馆化服务。1988年11月5日开业那天,全厂职工兴高采烈地在鞭炮声中步入宽敞明亮的就餐大厅,第一次享受了不带餐具、不劳洗碗的宾客般的就餐生活,已婚职工也从此结束了吃凉饭的艰苦生活。现代化、高标准的餐厅设施和餐馆化服务,这在当时的文登县内实属一流,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1989年,荣获市总工会颁发的后勤福利生活管理流动红旗一面,至今仍挂在餐厅内。为加强职工食堂管理,提高职工就餐满量率,1990年4月通过公开招标答辩、实行餐厅伙房承包经营,同时,厂部成立了职工生活委员会监督检查餐馆化服务工作。

在解决好单职工吃饭问题的同时,厂部工会领导也没有忘记对已婚职工的生活帮助,十年间,每逢重大节日,总会通过长途运输,为职工提供廉价大米、蔬菜等食品,为双职工生活提供方便。

这是绣品厂职工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到1989年,全厂1700多名职工中,就有1400多名是未婚青年职工,1987年以前单职工住宿除厂内几个小房间外,绝大部分职工是租赁在厂外的大批民房,1987年3月,厂里租用了143医院和市邮电局等单位的集体宿舍,解决了单职工住宿450人,其中143医院宿舍一开始便实行了半旅馆化,厂内统一配备被套和床单,设专人管理,为进一步缓解单职工的住宿困难,加强职工旅馆建设,1990年在第四厂址第三期工程中,建起了1530平方米可容纳450人住宿的三层单职工宿舍楼,并投资4万元,全部实行了旅馆化。

本厂家属宿舍始终实行着女方分房制,到1991年全厂1700名职工中,就有女工1400多名,1983年,从刺绣厂家属宿舍中心分出半个单元150平方米,为本厂第一家属宿舍,共有4户,1984年,本厂首次在北山区建立了第一幢家属楼面积为1320平方米,解决住房24户,1986年又接了两个单元880平方米,解决住房16户,1990年,在第四厂址第三期工程中与单职工宿舍同时建两幢3400平方米家属宿舍,解决住房88户。

十年间,在职工住宿问题上,尽管企业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职工的年轻化和女性化,使企业在彻底满足员工住房需求上,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有近百名单职工仍然租住民房,双职工住房者仍有90余户没有得到解决。

1988年第四厂址建立后,由于远离城区,职工上下班成了一大难题。许多职工为此失去了工作的信心。为解决这一难题,1988年,在厂址完成移迁后,厂里购置大型客车一辆。从1988年12月起开始每日上下班,分别往返两次对已婚职工进行接送。大大改善了职工上下班的旅途困难,除此之外,由于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交通逐渐进入职工生活。到1991年6月止,厂内职工拥有各种摩托车22辆,乘摩托车上下班的职工达30余人。

第三节 生活救济补助

自建厂开始,企业每年都对工伤病体,生病住院家庭,受灾家境贫困和长年出差在外的职工进行适当的生活救济补助。十年间,被救济助补的职工累计达93人次,救济金额达9135元。

第四节 医疗卫生

1983年以前,职工生病受伤是到指定的医院进行就医治疗的,为方便职工就医,保障职工身心健康,1983年开始,本厂在厂内设立了医务室。到1991年始终由一名专职医务人员,对全厂职工的常见病和轻伤事故及时进行医治,基本上达到对重病和病休职工,坚持登门医疗。建立职工病历档案,定期进行查体医疗。1991年5月,本厂与上级卫生部门联系,对全部职工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在厂内历时一周对全部职工进行了健康普查。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的同时,加强职工个人卫生设施建设。

第五节 托幼

本厂于1984年5月成立了托儿所,在厂外租了一间破房,作为幼儿的活动厂所,除幼儿自带小凳以外,无其它设施和玩具。当时只有保育员1人,入所幼儿8名。从1985年开始逐渐配备了幼儿木床、板凳和简易活动用具。1986年托儿所移入厂内。到1991年,保育员扩大到4人,入所幼儿已达30余名,并开办了幼儿智力教育、幼儿文艺演唱、旅游参观等多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增设了风琴、图书和大型玩具等多种设施。由于托幼条件不断改善和幼教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可靠的保障,大大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自建所以来到1990年为止,已毕业于本所的孩子达80余名,分别进入各个小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