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主沉浮
26946000000068

第68章 旧改

陈其中在敬佩李在然的同时,也在寻找机会尽量从政府手里多拿些资源回来。大发项目使陈其中看到了李在然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了资源的重要性。李在然跟他提出兼并城郊村时,陈其中很自然地想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

按照大成县新的发展目标,未来十年内城区范围内将新增10万人口。这就意味着新增至少300万至500万平方米的开发面积。按一平方米净赚500元算,预计将有15亿至25亿元的净收益,这还仅仅是静态价格。这样一笔收益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极具诱惑力。

陈其中的设想是建设几个大型社区,把农民请上楼,把腾迁出来的旧址拿出一部分建设成工厂,以此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多余的部分再建设成房地产项目,卖给进城务工人员或改善住房的城市人员。李在然跟他提过,依靠工厂吸纳人口就业之外,还应考虑拿出一部分土地开发旅游商业类项目。

陈其中觉得商业类项目好办,结合着大社区的建设,规划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即可。旅游类项目比较难操作,因为大成县虽然有许多自然资源,但是其特点是纯天然特征,比如天鹅湖,如果人来多了,天鹅自然就会减少。这样的自然资源需要保护而很难开发。李在然提出过古镇的思路,陈其中也觉得较难操作,倒是游乐场、高尔夫、寺院等项目比较对胃口。

过去二十年来,陈其中多次到南方考察学习,有时候也到国外考察。对古镇开发运营比较好的地方,他也算认真研究过,总体印象是借古镇之名,行售卖之实。所谓古镇其实就是个噱头,可能有几所真迹,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仿造建筑。个别地方有民俗表演,也有打着猎奇艳遇的幌子。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一年几百万人的流量算下来,要把全国十亿人口全骗一次,也需要N多年的时间。基于这种假设,商户对古镇模式也充满兴趣,加上开发商与影视机构的合作,在宣传上推波助澜,商户和游客对古镇都十分向往。但是陈其中明白一个道理,古镇模式全国开花之日,一定就是走向末路之时。

陈其中考察了一部分村庄,他觉得农村和渔村应该区别对待。大成县的农村与内地相比,并无特殊之处,而渔村反倒是内地所未有的。保留一部分渔村,连同渔港、渔船等捕鱼设施,发展渔家乐、海钓、海上观光、无人岛体验项目,倒是有可能。如果建设相应配套设施,比如反映渔民生活变迁历史的小型博物馆或展览馆,就有可能上升到渔家文化的层次。陈其中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从**********这个名词中感受到,一件事物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才会彰显出其独特的一面,也才会给人留下遐想空间。所以,发展渔业文化比古镇更符合当地的实际状况。

对主题公园和游乐场来说,他参观过东京迪士尼,这是纯粹的妇女儿童项目,无非就是一些碰碰车、过山车、穹幕电影、水上娱乐等项目。这些项目对成人可能不一定有吸引力,但是对儿童来讲都是非常好的体验。深圳也有类似的游乐园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纵观省内各地区,尚没有大型游乐设施。同时,由于海州地处交通末端,如果有几样抓眼球的东西,就可能会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访。

还有一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要素就是机场。海州境内没有民用机场,只有一处空军机场。要乘坐飞机只能到瀛洲去,而从大成县到瀛洲机场的车程近3个小时,这么远的距离明显不利于游客进出。

陈其中反复研究李在然上任之后所做的产业规划。在大发项目之前,陈其中总是认为自己做事情是很有远见的,而在这之后,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比这位年轻领导要差很远。如果说自己比李在然还有优势的话,那就是经验和直觉。在大成县范围内,只要说起哪个地方,他的脑子都能快速计算出做什么企业比较好,是否有利可图,收益大约有多少。可是和李在然的筐形理论比起来,自己感到明显不足。筐形理论是李在然给出的形象说法,正规的叫法是组团或集群,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他发明了这个叫法。

陈其中和李在然反复交流,逐渐理解了筐的意义。李在然希望陈其中做几个筐出来,有的筐用来休息睡觉,叫作住宅区,有的筐用来生产,叫作产业区,有的筐用来消费,叫作商业区,有的筐用来休闲娱乐,叫作旅游区,还有的筐用来改造人,叫作教体文卫……筐和筐之间功能不同,有的能持续生产产品,能持续带来利税,有的筐则不能带来利税。这些筐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不是说生产的筐越多越好,也不能做太多不能生产的筐。

陈其中琢磨着于文华与李在然之间的关系一定很微妙,按理说于文华分管城建,城市建设布局他是有发言权的。可是李在然压根没有把于文华放在眼里,换句话说,李在然关心城建,但基本上不考虑于文华的意见。陈其中从自己和于文华交往的情况看,自己对于文华的所作所为不是非常认同。于文华因为长期在大成县的城建系统工作,一直到官居分管城建的副县长。所有和城建相关的项目,如果不到他那里拜码头,蚊子大小的项目也休想拿到。

城建系统黑幕重重,就连陈其中自己也无法做到掌控一切。刚起步时的艰难局面使他永远都无法忘记,建设一栋厂房先后需要盖100多次章,从规划设计到开始建设,至少要经过6个月的时间。建设期间又要应对各种检查罚款,建设结束后办理各种验收手续和证件又要拖上大半年。就像西天取经的故事一样,每天都要过槛,每天都要磕头。一个项目从无到有,不剥三层皮是不可能办成的。即使是东山这样的全国典型村,即使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陈其中,也不得不对于文华表示尊重,也不得不三五六九地表示表示。

在陈其中看来,李在然让自己布局的旧改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于文华这个人物很重要。如果李在然只是在这里镀金,那么就得过且过糊弄过去就是了。如果李在然想在大成县干出一番事业来,那么或者是跟于文华处理好关系,或者是干掉他。

陈其中经常听李在然讲,如果要支持一个项目,一个理由就够了。如果是不支持这个项目,会有一千个理由在那里等着。听金仁厚说,为了MK地块征迁的事,于文华当着李在然的面左推右挡。李在然是实在没办法了,才让老金找自己出面协调。一开始自己也不愿意得罪于文华,可是想到李在然既然都发话了,自己不帮忙不合适。MK地块征迁过程中,陈其中找过于文华,希望他出面做关系户的工作。于文华由于对李在然心存底火,就没有同意。陈其中说,“如果你不出面也可以,既然县长发话了,我们也不能不做,如果将来关系户找你反映,咱们再来解决吧。”于文华开始以为陈其中说的气话,也没有当真,没想到东山村按照自己的办法把关系户们都赶了出去。这些关系户纷纷找到于文华告状,于文华找陈其中想办法。陈其中说,“当初跟你说过要动真的,这些土地要拿出一部分给东山用,你总不能让东山的征地成本无休止地往上抬吧?你现在来找我,我也给个面子,每家多给20%的补偿,这样总算合适吧?”陈其中没有说谎,金仁厚确实说过,东山替政府把地征下来,万一MK不做了,这块地就给东山,用来抵顶以前的项目欠款。

于文华对陈其中也总要给点面子,他很清楚,陈其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很多事情也通天,犯不着得罪他。在大成县,东山要做的事基本上都能办成,得罪了陈其中也实在没有意思。何况两人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也有过无数次往来,既有人情往来,也有经济往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两人将会在大成县一直交往到老。

陈其中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个印象,李在然的层次比较高,而于文华与之相比相差太远。除了从建设项目渔利之外,基本上拿不出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的思路来。对李在然交代给自己的旧改任务,于文华更是想所未想。李在然给陈其中指出的方向能带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收益,而于文华过去给陈其中带来的只是千万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