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主沉浮
26946000000052

第52章 BT

慕平的消息相当灵通,他没有告诉李在然是谁告诉了他“省七条”的内容。他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和李在然通上了电话。

过去几个月里,慕平多次问李在然有什么能够帮上他的地方,李在然都回答说,“我刚到这里不久,许多情况都不熟悉,等情况明朗后再说。”慕平对大成县的情况比较了解,以前他在这里做过政府工程,但是都不赚钱。一方面是政府工程在公开采购过程中采取最低价中标的办法,各投标单位竞相压价,许多项目都是分几年付款,微薄的利润大部分被财务成本占用。大成县由于财政紧张,付款违约现象先是屡有发生,再后来就是无限期拖延。慕平做过的工程既追不回工程款,又拿不到政府的补偿。李在然到岗之后,他觉得追回款项不是问题,而且应该还有更多工程可以拿得到。然而,李在然明确地跟他讲,这里的财政状况实在是太糟糕了,不但是慕平的工程款,其他拖延的工程款项早已不计其数,他现在没有条件帮他,也不希望慕平在这个时候参合到大成县的困局当中去,这会让他公私难顾。

“省七条”下发之后,大成县的困局立刻被打破了。首先,本来要上缴的财税部分变成即征即返,大成县的财政资金变得一下子充裕起来,还贷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其次,允许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原来拖欠的工程款,只要是经营性项目都可以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得到解决。慕平得知“省七条”之后,打心底为李在然感到高兴。除了因为李在然终于大权在握之外,还因为这几条处处是商机。政府和企业基本一样,就是永远都缺钱。当前刚颁布政策意见,下一步大成县必定迎来大发展,项目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其他种种投资项目,现在正是入局的大好时机。

李在然很清楚慕平的能量。当初汽车厂收购的时候,他就已经对慕平的运作能力深表认同。一场简简单单的交易过程,各参与方都能赚个盆满钵满的。但是,李在然必须考虑清楚,张省长明确告诉他现在不是碰钱的时候。对慕平和柳岩而言,如果有合适的项目,就让他们做。否则,彼此保持朋友关系可能更有利于保护自己。

柳岩也打来电话表示庆贺。这些天李在然一直想找机会和柳岩一起聊聊。柳岩的生意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政界商界的朋友交往无数。现在自己成为资源掌控者了,自然有条件来为自己做交易。柳岩和慕平的区别在于,她本人层次高,所以交往的人的层次很高。而慕平即便是有钱了,也始终改不了土劲,好在慕平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所以也就一心一意赚钱好了。

柳岩觉得当前的大成县是李在然最好的舞台,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自己想帮李在然也总算是有了条件。虽然柳岩结交了许多高层人士,但是过去李在然自身条件不具备。这不是花钱能解决的问题,柳岩也曾试图在孙莉那边为李在然做功课,然而孙莉明确表示,他没有资格作为交易对手。柳岩没有把这些话直接告诉李在然。

有一次李在然问柳岩可否从上层朋友圈子中寻找到盟友时,柳岩告诉他说,“如果只是互相认识,其实倒也没有什么,但是如果要结成盟友或其他类似紧密关系,还是门当户对的好。就像做项目招标一样,投标者都必须符合最起码的资质要求。离开这个基本条件,即使你的工艺再好,技术再先进,管理水平再高,都无法参与交易。”在柳岩看来,李在然的行政级别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实际控制能力却完全不一样。同样,有些官员的级别再高,如果没有实际控制能力,也照样没有参与交易的资格。这也是鸡头和凤尾的区别所在。作为一个县市区的一把手,所掌握的资源可以用天文数字来计算。而同样级别的部门一把手,所掌握的资源就寥寥无几。至于各级副职,只是些徒有虚名的摆设罢了。

大成县获得新生的同时,大量潜在的工程机会、投资机会、贸易机会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呈现出来。李在然的任何一个想法,哪怕是不经意间的想法,都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不论是他想修公路,或者建医院,或者码头,还是建工厂,或者盖学校,或建养老院,哪怕什么建设项目都没有,只要他的一个想法冒出来,比如要慰问军烈属这样一件事情,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就会有人从中受益。

柳岩希望李在然在官场中做得久一些、好一些,而不是急功近利,过早考虑钱的问题。所以,她一直告诫李在然要深思熟虑,对每一件事情都不要轻易地表态,一旦表态了就要坚决执行到底。在上面当官可能考虑不到底下人的想法,往往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念之差可能对底下人造成巨大的影响,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然而,李在然骨子里既有一股把持住信念的定力,又有一股强烈的表现欲。这使他有时候流露出孙莉一般的工作风格,时时处处表现出雷厉风行,言必行、行必果的执行力。

孙省长希望看到这样年轻态的干部。官场上都是一团和气的话,都是互不得罪的话,依靠谁去推进工作呢?李在然经历了孙莉的专横之后,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这样就表现出稳重的一面。综合起来,孙省长、任建民对李在然的表现都相当认可,李在然有了上级信任,工作上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李在然看来,一把手的执行力,通常不是依靠他的副职,而是依靠下一级的正职。权力永远掌握在正职手中,副职的作用永远是帮忙不能添乱。有一些副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向一把手要尊重,向下级耍威风,殊不知自己其实没有资格这样做,非要这样做了,只会给组织添乱,给自己添堵。在几乎所有的组织中都是这样的,一个不能对组织负责的位置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李在然人事安排的逻辑自然就是把最有能力的人安排到各级一把手的岗位上,对各级副职通常只是考虑他们的业务专业对口,或者是解决一下身份待遇问题。

张省长一如既往地关心自己的姑爷,和以前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提建设性建议,而不是对具体事务进行评判。在他看来,李在然已经成为主政一方的官员,他迟早要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事风格。毕竟时代不同了,严格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未必是正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