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6819100000052

第52章 附录译注(1)

1.(序言第2页)原始模型(Archetype):1949年,约瑟夫·坎贝尔出版了神话学权威巨著《千面英雄》。该书主要得益于德国人类学家阿道夫·巴斯蒂安首先提出的神话学观点:世界各地的神话都似乎构建在同一种“原初观念”上。瑞士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把这些原初观念命名为“原始模型”或“原型”。他认为,这些原始模型不仅是无意识的建筑材料,而且还是集体无意识的建筑材料,是集体遗传的无意识观念、思维模式和意象,并普遍存在于个体的心灵之中。换言之,荣格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出生之时都会被赋予一个与生俱来的,关于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坏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求索”、什么是“升华”的潜意识模型。这便能够解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何能够欣赏同一个“原始模型故事”。荣格这一理论被引入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之后,原始模型作为一种不可知的基本形式便被认定为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功能的决定因素:一个文本的意义是由文化和心理神话中的原始模型所构建的。任何具体作品中所采用的具体物象或意象都无法超然于其业已内化的原始模型含义。这便是近年来“普世价值”盛行的心理和文化依据,也是非原始模型故事之所以难以克服文化折扣的症结所在。

2.(序言第2页)陈规俗套(Stereotype):该词本为印刷术语,指从凸版印刷原版中复制出来的铅版或刻板,后被赋予行业外的引申义,指“一成不变的永恒形象”,并于现代更具诸多社会心理学含义,成为一个与“偏见”和“歧视”相提并论且相辅相成的表达刻板认知的重要概念。Stereotypes在各种文化媒体中均很常见,其表现形式为俗套的人物塑造,如早期戏剧(尤其是喜剧中)多采用俗套人物来强化戏剧效果。因其可以瞬间辨识的特性,俗套人物和俗套场景在广告和情景喜剧中效果极佳。在西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各种俗套在二十世纪初便相继出现,如维多利亚女性、新女性、吉卜赛女郎、荡妇和交际花等。于是乎,各个艺术门类都发展了自己固有的俗套形象和俗套情境,尤其在好莱坞大片中,诸多不无“歧视”与“偏见”的种族俗套、民族俗套和文化俗套可谓比比皆是。如早期影片中的华人形象、拉美人形象和黑人形象大都刻板俗套,皆为底层贩夫走卒甚或无赖不法之徒,而鲜有专业精英、商界巨子或上流政要。

从文艺批评的角度而言,俗套故事即为陈词滥调,其人其事皆可预见。在人类的整个创作史上,讲故事的人最难抵御的诱惑便是从各种俗套故事中吸取创意、抓取人物甚至照搬场景,以图换汤不换药地取悦受众。然而,有时候这种俗套人物也可以被刻画得颇有深度,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这属于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案例,因为一个俗套故事以其独特的刻画被赋予了新意和深度之后,它就不再是一个俗套故事了。所以,尽管夏洛克作为一个俗套的犹太人形象也许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已经政治不正确,但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他作为一个偏见反讽的主体,关于他的诸多细节刻画已经使其振拔于俗套人物的窠臼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以至于到现代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所以,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具有某种典型性就将其整个人物归为俗套。

不过,尽管“陈词滥调”和“陈规俗套”在词源、语义价值和语用价值上都比较接近,它们在文化层面上却并非完全同义。例如,“陈词滥调”在叙事学中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如果说某一个讲故事的人过多地依赖陈词滥调,便是在指责他的故事过于简单,缺少原创性。而将某一个场景或人物标定为“陈规俗套”,则意味着它适合于它的样式或类型,可以自动地将其与某一个可辨识的类别联系起来。这便是为什么利用类型创作法可以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借鉴甚至抄袭成功作品中的要素而不但不会招致麻烦,反而还会更受欢迎的症结所在,因为类型创作必须仰赖属于“陈规俗套”的类型常规来保持其辨识度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预期(参见拙著《号脉电影》中关于类型的详述)。说到底,在陈词滥调、陈规俗套和类型常规之间只有一条看不见的微妙细线来分割真谬:用好了就是类型常规,用不好就是陈规俗套甚或陈词滥调。

3.(序言第7页)视觉印象(Vision):对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故事所进行的视觉化构想,有别于泛泛的广义“想象”(imagination)。麦基在本书下文中反复提及并强调的“视觉”概念均取此义。

CHAPTER 01

1.(第004页)格式塔(Gestalt):意为“完形”,是奥地利和德国的心理学家于二十世纪初创立的一种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2.(第006页)……中心难再维系(“…the centre can not hold.”):出自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第二次降临》(The Second Coming)。

3.(第006页)巴比特(Babbitt):典型的市侩实业家,得名于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192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4.(第007页)选定(Option):亦称选定合同(Option Contract)。一般而言,指一种具有法定约束力的承诺:产权所有人同意他人享有在某一特定期限内以特定价格购买其产权的特权。在好莱坞电影行业内,指作家和制片人或制片公司之间经谈判而签订的书面协议书。根据选定协议书,制片方付给某一文学财产(剧本)所有人(作家)一定的选定费以取得在一定期限内独家开发或出售该文学产权的权利。选定合同的内容通常包括投拍剧本的规定期限、资金到位的规定期限,最后购买剧本的规定期限或者延长选定期的条款及费用。选定期过后,制片方若无进一步的行动,剧本的选定权以及相关权利将会自行失效,重新为原作者所有。选定协议通常是文学财产被开发成影片的第一步。

5.(第008页)作者(Auteurs):法语“作者”(author)的意思。将导演视为影片主要创作力量的“作者电影”、“导演主创论”兴起于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基石。刊登在安德烈·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上、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1954),以及巴赞本人的《关于作者论》(1957)均加强和完善了这个概念的阐述。有别于类型电影,作者电影将影片视为表达艺术家思想的语言、工具,强调导演个人的创作意图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认为导演即是影片的作者。与当时的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及明星效应相比,强调导演的绝对主创地位。作者电影的代表影片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1958),以及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竭》(1959)等。

6.(第009页)试错法(Trial and error):通过不断试验和消除误差、探索具有黑箱性质的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动物的行为中是不自觉地应用的,在人的行为中则是自觉的。“试错法”是纯粹经验的学习方法。应用试错法的主体通过间断地或连续地改变黑箱系统的参量,试验黑箱所做出的应答,以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主体行为的成败是用它趋近目标的程度或达到中间目标的过程评价的。趋近目标的信息传达给主体,主体就会继续采取成功的行为方式;偏离目标的信息反馈给主体,主体就采取避免失败的行为方式。通过这种不断的尝试和不断的评价,主体就能逐渐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

7.(第010页)肯尼斯·罗(Kenneth Thorpe Rowe):著名剧作教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莎士比亚戏剧和现代戏剧。

8.(第015页)小册子(Fiction Writer"s Handbook):指的是哈莉·伯内特和惠特·伯内特在1993年合著的《小说作家手册》。

9.(第018页)呆板刻画(Portraiture):本义为“肖像画法”或“人像艺术”。作者借用此语特指对故事事件和讲故事的人物的刻板描述,在后文多有观照,成为一个贯穿全书的固定指称。译文表述会因上下文差异而有所变通,如在本章中与“奇观故事”(Spectacle)相对而论的“刻板故事”(Portraiture)亦为此语。

CHAPTER 02

1.(第040页)弧光(Arc):语出“故事弧光”(Story Arc),原指电视、连载小说、连环画、动漫、游戏和电影等分集讲述的故事媒体中旷日持久、绵延不绝且蜿蜒曲折的故事线,以电视肥皂剧中最为多见,其延续的故事线必须利用多集的跨度来逐一展开。尽管“故事弧光”已经存在数十年,但这一术语是因为对经典美剧《特警4587》的相关评论而在1988年才生造出来的,此后便迅速为评论界广泛采用。由此还派生出“人物弧光”(Character Arc),指人物随着故事事件的进展在故事曲线中的观念转变。作者在本书中对“弧光”这一概念的借用,其语义虽因语境而有细微差别,但其核心所指皆为故事线上犹如弧光闪现一样的价值负荷变化。

2.(第043页)刻板故事(Portraiture):参见译注章CHAPTER01注9。

3.(第044页)最小主义(Minimalism):一译“抽象艺术”或“最简单派艺术”或“极简主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端于纽约的绘画与雕塑方面的国际运动,其特点是形式极其简单,纯客观态度,排除艺术家自身的任何感情表现,是现代派艺术中简化论倾向的顶峰。其影响波及建筑、设计、舞蹈、音乐、戏剧和电影。——《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九第60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7月版)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第1225页(美国兰登·豪斯价值出版有限公司格拉默西图书公司1996年版)。

4.(第060页)大社会(The Great Society):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的以建立“大社会”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行动,其历史深度与广度堪比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大社会”计划的两个主要目标是消除贫困与种族不平等。改革涵盖教育、医疗、市政和交通等领域,具体社会救助包括职业培训、食品券、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精神健康以及社会服务等,对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产生了积极影响。

5.(第066页)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又称“哈梅林的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 of Hamelin),西方文化中比较常见的典故人物,典出德国民间传说。相传在1284年,德国普鲁士的哈梅林镇发生鼠疫,来了一个身穿花格衣服的笛手,号称能除鼠害。镇长答应支付报酬,笛手用笛声将老鼠引入河里淹死。事毕,镇长食言,没有如数支付酬劳。笛手愤怒离去,扬言报复。在圣约翰和保罗日,当全镇居民都去教堂时,笛手返回,吹响笛声,把全镇一百三十个孩子拐跑。孩子们跟着他进了一个山洞,从此不知所踪。麦基在此处借用此典,用意不言自明。

CHAPTER 03

1.(第074页)牛轭湖(The Bayou):指美国南部海湾地区,尤指密西西比河流域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牛轭湖。

2.(第082页)人肉货架(Meat Rack):原指英国伦敦皮卡迪利广场的男妓馆,后为美国都市俚语,专指可供寻欢猎艳的单身酒吧和男同酒吧。

CHAPTER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