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话说中国-古代服饰
26811800000008

第8章 汉代冠帽

汉取代秦之后,服饰大体上沿袭了秦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汉初显示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汉代服饰显得独具特色。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法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

冕冠只有皇帝、公侯、卿大夫才能戴用。冕长约27.96厘米,宽约16.31厘米。冕冠前圆后方,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系黑玉珠。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长冠是用竹皮编制的,起初是汉高祖刘邦所戴,所以又称为“刘氏冠”。汉代冕冠

委貌冠是用皂色绢制作的,上小下大,形状像复杯,和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在辟雍(古代的“学堂”)行大射礼时所戴。

爵弁前小后大,顶上饰有雀头色的缯(丝帛),和玄端素裳相配。通常是古代乐人所戴。

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通天冠突出的部分是金博山(山形饰物),其上饰有蝉纹。百官在正月朝贺时,天子一般戴通天冠。

远游冠的式样有点像通天冠,只是没有金博山。远游冠是方形,后倾,外有围边,开前合后。这种冠通常是诸王所戴。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梁是冠上的竖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一梁。

法冠又称“獬豸冠”。獬豸相传是独角神兽,秉性公正、善辨曲直,战国时期楚王根据它的形象制作冠帽。后来秦御史、汉使节及执法者也戴此冠。

其他冠的特点是什么?建华冠是古代乐人的帽子。祭天地、五郊及明堂时才戴。

方山冠又称“巧士冠”,用五彩縠制成。平常很少戴这种冠,一般是祭宗庙时乐人所戴。

术士冠前面是圆的,是司天官所戴,但东汉已经不戴。

却非冠式样像长冠,俗称“鹊尾冠”。宫殿门吏、仆射所戴。

却敌冠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卫士所戴。

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各出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卫所戴。此冠取义鸿门宴时,樊哙闻项羽欲杀刘邦,忙裂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于头上,闯入军门立于刘邦身旁以保护刘邦,后创制此种冠式以名之,赐殿门卫士所戴。

汉代除了戴冠,还戴什么呢?

在汉代,冠是有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戴的,而一般老百姓只能用布帛包头,称为“巾”。巾的式样很多,有蝴蝶形、两侧尖形,也有只包上发髻的。除此之外,汉代人还喜欢戴帻。帻本是古时一般人裹在额头上的布。王莽时做成有硬挺的顶部,可以盖住整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字形屋顶的帻,称为“介帻”。此外,东汉时用一种平顶的帻作戴冠时的衬垫物,称为“平巾帻”。

大开眼界

冠是古时男子成年的标志,到了20岁,可以戴冠,当然,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加冠,而普通劳动者只能裹巾戴帽。关于巾,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汉武帝时期,宫廷男女关系非常混乱。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武帝在位时她已经50多岁了,与一个名叫董偃的男子私通。后来武帝知道了这件事,馆陶公主就带着董偃拜见汉武帝并表示谢罪。这个董偃平日衣冠奢侈,这次不好意思穿得过于华丽,于是便戴着头巾拜见汉武帝,表明自己的奴仆身份。因为这一举动,汉武帝对他产生了好感,赐给他一套衣冠,其实也就等于默许了他和馆陶公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