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雍正即位之谜
26733900000004

第4章 康熙废立太子之谜(4)

皇阿哥们不光是要学习满族的文字语言,还要学习蒙古语。清朝对所有皇子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把每个皇子都培养成能文能武,既精通国语和骑射的本领又能熟读四书五经,既有治国之道又可以带兵出征打仗的栋梁之才。

阿哥们上午一般是学文,下午是习武,直到太阳落山。

他们的老师都是内阁大学士和翰林院中的博学之士。像被康熙赞誉为“才品优长”的大学士张英、礼部尚书汤斌、理学名臣熊赐履、满文学家徐元梦、顾八代和尹泰等,都先后担任过四阿哥胤禛和皇太子胤礽的老师。

当时在宫中服务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后来在他所写的《康熙大帝》一书中也记载了康熙在皇子们教育上所下的工夫:

皇帝为皇子们严格挑选老师,这些老师都是从翰林院最优秀的大学士里选拔出来的,他们从青年时就在朝廷中培养,都是全国公认的最博学的人。尽管如此,皇帝还要亲自逐个检查幼年皇子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学习的具体进程,还常批阅他们的作文,令他们在御前讲解所学的内容。

在对皇子们的各种教育中,皇帝最重视的是道德和意志方面的教育,并努力进行与他们的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皇子们一学会走路,就立刻教他们骑马、射箭、放枪的方法,用这些训练来代替游戏和娱乐。他对皇子们从不溺爱,并要求他们身边的人也是这样。他希望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十年以前,张诚神父对我谈到这样一件事,当时,他正陪侍皇帝从鞑靼山区巡幸归来,在这次旅行中,皇帝最初只带了长子、三皇子和四皇子,但狩猎开始后,皇帝又召来三个皇子,其中最大的年仅十四岁,最小的只有九岁。这些年幼的皇子们从早到晚背着箭筒,一手持弓,时而纵马奔驰,时而缓辔而行,时而住马不前,向猎物射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每天都在马背上风吹日晒,但不论哪个皇子,没有一天是空手而归的,就连最小的皇子,在大家刚刚开始狩猎时,他就搭上他的小箭,射死了两只鹿。

皇子们同时学习满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都说得很流利。对难于掌握的汉学,他们也学得很出色。当时,最小的皇子也读完了《四书》中的前三部,正在学习第四部。相比之下,虽然欧洲宫廷也很重视王子们的教育,但中国比欧洲更加重视。皇帝对皇子们管教甚严,即便皇子犯了很微小的过失,皇帝也不允许皇子们的侍臣隐瞒,否则就要严惩他们。因此,皇子身边的人都从不敢这样做。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君主务于治理国家,从而对皇太子的教育由专门设立的机构实行,尽管如此,康熙皇帝仍亲自过问太子的教育,他亲自向皇太子传授治国之道,并命令负责皇太子教育的人,定期对其各方面的情况,分别作出实事求是的报告。这位现年二十三岁的皇太子和京师里的同龄王侯一样,长相清秀,身体健壮,在皇子中也是出类拔萃。皇太子的侍臣及朝廷大臣对他都评价甚高,人们深信他日后将像他的父皇那样,成为历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康熙还经常在繁忙得政务之余抽出时间检查皇子的功课,给皇子们讲四书五经。甚至在临朝听政前,先要察看皇子们的功课,让他们将前一天学的背诵复讲一遍,康熙视培养教育皇子与处理朝政同样重要的地位。他要求孩子们熟读四书五经,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上之人。他常说:“凡人养生之道莫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

抚育胤稹的佟佳氏去世时,胤稹只有十二岁,年纪尚浅,胤稹因此一度非常忧郁。康熙还曾放下政事,特意专心照看胤禛。

虽然康熙也时常会表现出对孩子疼爱的一面,但是胤稹从小就是在父亲和老师的严格管柬教育之下长大的,他掌握了四书五经、汉文、满文等文化知识和骑射技术,知识非常渊博,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众多老师中,对胤稹影响最大的是礼部尚书、侍讲学士顾八代。顾八代不但学术水平高,善于教学,而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胤稹后来评价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顾八代退休后,一直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以至于他死后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胤稹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心理非常的难过,马上亲自给老师料理了身后事,他是用自己是顾八代学生的身份去的,也是他自己掏的钱把这位他敬重的老师给安葬了的。顾八代的教育和人格品德,给胤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少年时期的胤稹书读得很好,他的诗作对仗工整,颇有意境。胤稹临帖也是皇子们中最多的,不仅如此,胤稹的书法,在所有皇子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他每每模仿康熙的字体“颇为相像,得到嘉奖”。

有一次,诸位皇子跟着康熙去南巡,因为中途胤初生病了,所以一千人不得不逗留在德州暂作休息。四阿哥胤稹和十三阿哥胤祥和平时一样,找了个书房读书写字。

正好有一天,康熙和随行的大臣们谈论书法,谈到兴起,康熙便把大臣们引至胤禛等皇子们学习的地方,让自己的儿子们写几个对联给大臣们看,想考考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想在大臣们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儿子。来到胤禛他们学习的书房后,康熙就说:“皇儿们,学习了这么久书法,在这里的都是我朝元老,诗词歌赋样样了得,字词对联更是不在话下,今日,他们来看看你们写的对联,看看你们的学习成果!”众皇子都行礼领旨。康熙皇帝笑眯眯地一直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不一会儿工夫对联已经跃然纸上。康熙看了胤禛的对联之后,龙颜大悦,笑着和大臣们什么也没有说就走了。据说那些大臣们观看了胤禛和胤祥的字之后,“无不欢跃钦服”。

康熙还让孩子们渐渐地去接触一些军政事务。康熙皇帝自己很喜欢打猎,几乎每年都要到塞外去围猎,而且每次都要带上几个皇子一同前往。让他们到边塞去了解熟悉边塞的形势,在野外生活中强健他们的体魄,并且磨炼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正是因为这样,胤稹就经常跟着父亲,康熙皇帝去围猎或者到各地巡游,有很多时候还受康熙的委托,作为皇帝的代表去参加一些礼仪性的活动。比如以下的活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孝庄太后一周年忌日,康熙带着胤稹等皇子们去致祭。

康熙三十五年(1696)和四十五年(1706),由胤稹独自奉命前往致祭。

康熙二十九年(1690),佟佳氏的伯父佟国纲战死乌兰布通后,康熙特命十三岁的胤稹和大阿哥胤褆去迎接佟国纲的灵柩回京师。

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时候,山东曲阜的孔庙完成了一次大修,工程结束的时候,康熙特派十六岁的胤稹随同自己的三哥胤祉前去致祭。

康熙三十三年(1694)和康熙三十九年(1700),胤禛还两次随康熙帝考察了永定河(浑河),并亲自主持了永定河的治理。

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和诸兄弟参加了对噶尔丹讨伐,康熙帝让他掌管正红旗大营,虽然这是象征性的,阿哥们并不亲自指挥作战,但也是一次难得的、真刀真枪的军事训练,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胤禛从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为他后来称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击败噶尔丹后,康熙带着儿子们去满人的龙兴之地盛京祭拜祖陵,当时几乎所有的皇子都参加了这次回乡之旅。胤稹在《侍从兴京谒陵二首》中有这么两句:“不睹艰难迹,安知启佑心?”这一次旅行,康熙好好地给皇子们上了一堂难忘的政治课,告诉他们自己的祖先当年是如何艰难创业的。

康熙四十二年(1703),胤稹随康熙南巡,一行人先到济南,再到泰安登泰山;随后又渡过黄河,经淮安、扬州,在瓜洲渡长江后到镇江。到镇江后,康熙带着一行人参观了江天寺,康熙还亲自为寺里题了一块匾,上有“动静千古”四个大字,胤禛在此还留下了一首诗:

暮宿金山寺,今方识化城,

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渐呜。

不辨江天色,唯闻钟磬声;

因知羁旅境,触景易生情。

随后,一行人又乘船去了苏州,经嘉兴到杭州。杭州是这次南巡的最南端,后来康熙便带着皇子们回到江宁,在祭拜了明孝陵后经江苏沛县、山东聊城后回到京师。

这次南巡是胤稹唯一的一次大江南北之行,杭州也就成为胤禛一生中到过的最南端。胤禛在途经苏州的时候,写了一首意境不错的诗:

雨中泊枫桥遥对虎阜

维舫枫桥晚,悠悠见虎丘;

塔标云影直,钟度雨声幽。

僧舍当门竹,渔家隔浦舟;

茫茫吴越事,都付与东流。

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第一次废太子前,三十岁的胤稹就先后到过富甲天下的苏杭、满人的发祥地辽吉、五台山、蒙古大草原等地,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样走出皇宫大门,胤稹得到了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不仅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还从康熙如何处理政事、考查地方行政与吏治的实践经验中获得了一手的教育,练就了他洞察事物明若观火的本领,锻炼了他治国驭臣的从政能力。

等到他坐上皇帝宝座后,这些本领与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书写朱批谕旨,教育臣工,议决政事,动辄引经据典,见解独到;写文章下笔千言,挥笔可就;处理难办之事,能大刀阔斧,有条不紊。

在这一时期,胤稹和他前面的三个哥哥相比,不起眼也不出众,似乎没有做过什么出彩的事情,不过是循规蹈矩而已。对于皇子们对储位的争夺,胤稹更多的是一种淡泊和从容的“出世”态度。毕竟,在太子被废之前,胤稹也的确没有想要去争夺储位的念头,以他当时的条件和兴趣,只是替补中的替补,皇位继承人的位子,似乎还远远轮不到他。

§§§第二节 康熙帝两废太子之谜

清朝原是有不立太子的传统的,皇位的继承人由老皇帝去世前指定,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各位皇子都能一心一意效忠皇帝,拼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有朝一日被指定为君。弊是不立太子的话,众多的皇子都争抢着这个太子之位,容易造成父子兄弟之间的猜疑忌恨、勾心斗角,以致造成兄弟阋墙、骨肉相残,酿成争位大祸。

放眼中国历史,自秦汉以后长达二干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在位之久如康熙者可谓空前。历朝历代任何一位帝王都不能望其项背。康熙从顺治十八年(1661)即位,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驾崩,在位共61年。

康熙当了皇帝之后,他经过反复斟酌,决心要改变清朝一一直沿袭下来的这个传统,他决定要立嫡长子为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他将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年仅两岁的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皇长子胤褆,因为不是皇后生的,所以就没有得立。起初,阿哥们都小的时候,那么多的阿哥跟随康熙打猎,十分壮观。

当时有个西方传教士张诚曾这样记载他的亲眼见闻,说康熙三十一年的夏天,康熙带着七个皇子巡视塞外,“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连最小的九阿哥允禟(十岁)也猎获了两只鹿。”因为从小就训练有素,不少皇子的箭法十分厉害,十六岁的三阿哥胤祉在围猎中,还曾多次与皇父康熙比试箭法,父子二人一时间竟然难分高下。看着儿子们个个有出息,这时候的康熙大概是最开心的。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九个儿子为争夺皇位,刀光剑影,明里暗里杀得不可开交。为此,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

康熙经常向臣僚们宣称:人生的福气,富贵尊荣都算不得什么,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是享长寿而终天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享尽人间富贵与荣耀、创立了不朽功业的一代英主,在对待众多儿子的问题上,绞尽了脑汁,生尽了骨肉相残的气,并时常当着群臣的面,哭倒在地,昏厥不醒。“九子夺嫡”的悲剧给这位日渐衰老的君主造成了无可弥补的创痛。在他的生活中,时常会有一种难言的恐惧与无奈,他知道由于自己久居皇位,儿子们为觊觎皇权,早已等得不耐烦,对他已是虎视眈眈了。他担心这些儿子中,会有人一时性起或权迷心窍而终结他安享天年的福分。

谁能体会自己用刀割自己肉的滋味呢?又有谁就能理解显赫一生的康熙皇帝对于自己儿子之事的忧虑?当他对太子的希望被恨铁不成钢一般的失望代替的时候,康熙皇帝面对的永远是焦虑与惶惶不可终日,然而他又能怎么样。

在宣布胤扔种种罪行时,康熙帝曾老泪纵横,几次哽咽失语:

胤礽不法祖德,不遵父训,肆恶虏众,暴戾淫乱,专擅威权,纠聚党羽,窥伺朕躬。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惧不宁。此等不肖不孝小人,朕已包容二十年矣!

和着康熙凄厉的哭号,康熙废立太子之谜也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凸显在我们面前。

一、立胤礽为太子之谜

康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立胤礽为太子的?康熙为什么会在他的身上倾注满腔的心血?

康熙四年(1665)九月初八,遵照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懿旨,十二岁的康熙皇帝和十三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举行了大婚典礼。当然,康熙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结婚是有其背后的政治目的的,他希望利用姻亲关系联合索尼的力量铲除奸贼鳌拜。

那时候的康熙,对这位皇后并不抱什么期待。可是,当十二岁的少年天子康熙揭开赫舍里的红盖头时,心里一惊。他从未见过如此动人的可人儿。那鹅蛋脸儿娇羞地点了红晕,头是低着的,这样却更是动人。那双眼睛像是会说话似的。他情不自禁地说:“皇后,你好漂亮啊!”十三岁的赫舍里听了这话,更是娇羞得脸上染了红霞似的。十二岁的康熙感觉自己的脸上火辣辣的,身体里有一种莫名的火在不安分地躁动着。康熙把赫舍里的红盖头拿了下来,只见赫舍里头戴金凤冠,黑的跟墨染过一样的头发在金色凤冠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亮丽,眉毛画得恰到好处,笔挺的鼻梁,一吹就似乎会破了的皮肤,还能看到皮肤下的血管在缓缓地跳动。点点朱唇,与身上的霞帔交相辉映,楚楚动人。十二岁的康熙口里语无伦次了:“我,我,你,你!”地说着,赫舍里抿嘴一笑,更是让十二岁的康熙云里雾里。他就这样被赫舍里脉脉含情的美眸凝视得怦然心颤。康熙与情窦初开的赫舍里婚后恩爱甜蜜,少年天子康熙就是在赫舍里的怀抱里感悟了美好的男女情事。私下里,康熙还总喜欢把赫舍里叫做“小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