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雍正即位之谜
26733900000028

第28章 严猛政治,稳固政权(11)

传说中还有一件由此引起的趣事。说的是恢复考试的第二年,浙江省的督抚还莫名其妙地给雍正上了一个奏折。他在奏折中报告说,湖州有一户人家本来是以养蚕桑为主要收入的普通老百姓,他的家里已经养了一万多条蚕,因为他感谢皇上皇恩浩荡,所以他就把那些养蚕的人都召集起来,这么多的蚕一起吐丝把自己包裹在一起,织造出了一幅祥瑞的茧。有五尺八寸长,二尺三寸宽,还说这个上面的图案是巧夺天工,精美鲜艳。这是纯自然的天成之物,一点都没有掺杂人工的东西在里面。奏折最后说,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吉祥的征兆,是歌颂雍正皇帝政治品德最高见证。

之后,这副浙江督抚上奏的万蚕织成的茧被送到了北京城里。北京城里的那些大官儿都是些阿谀奉承惯了的主,一看到这个东西就都纷纷进言说这绝对是一个天赐的祥瑞之物。甚至居然要求雍正皇帝让记录历史的史官把这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给记录了下来。

晋朝时代的有一个叫王嘉的人曾经写过一本志怪小说,书名叫做《拾遗记》。这本书里面就写过有一种冰蚕,浑身是黑色的,足足有七尺长。生活在冰雪滞洪,它吐出来的丝是五彩缤纷的,如果用这种丝来纺织成不了可以水火不侵,还说古时候尧帝曾经就用过这个丝织成的布料做过衣服。《礼记祭义》中也有说:“奉茧以示于君。”从古至今,人们吃耕种起来的粮食,穿蚕丝织成的布料做的衣服,被看成是附和自然顺应天道的自然本性。

不知道浙江的督抚大人是不是看到了这个故事而得到的启发,才编造了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荒诞的祥瑞故事去讨好雍正。至于到底是养蚕的是始作俑者呢,还是浙江的督抚大人一手策划去找了那些能工巧匠来炮制出的所谓的祥瑞,历史的资料里没有关于这个事情的记载。不过可想而知的就是,浙江的督抚大人无论怎样都在这件事情当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也是理论上最大的收益之人。

只要是养过蚕的人就都会知道,蚕吐丝的时候只是把自己给包裹起来,通常都是一蚕一茧的,从来没有例外的时候。一万多条蚕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让蚕去感激皇恩浩荡,才去齐心协力地制造出那么一个大茧,把自己都包裹在里面。还要在茧的外面弄成精美绝伦的花纹图案。这样神乎其神的事情,就算是放在民间的街头巷尾,那些小孩子都不相信的。雍正那个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而且还没有做皇帝之前经常到外面去游玩,见过世面,见识的肯定不少,他也并不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好欺骗好糊弄的主子,所以这种粗劣的雕虫小技自然是骗不了他的。

在出现这个“万蚕同茧”以前,还有一件事情。太常寺的邹汝鲁说黄河的水变清澈了,来昭告天下雍正王朝的天下是太平盛世,他还以这个为理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河清颂》。来颂扬雍正的天下是多么的安定团结,社会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一派太平的场景。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他本来想拍马屁却拍错了地方,直接拍到了马蹄子上。雍正看了他写的这个《河清颂》之后非常生气,马上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按照大清的法律法规,把这个邹汝鲁用绞刑处死。后来被人劝说了一下,才勉强从宽处理了,这个邹汝鲁逃过了死劫。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啊,雍正革去了他的职务之后将他发配到了沿江的堤岸去做苦力来赎罪。

可是这一次荒谬的“万蚕同茧”,雍正明明知道那是一个闹剧,是彻头彻尾的造假工程,为什么却不严肃处理呢?那是因为雍正不知道是担心这样做就会激怒起民间更多的对抗意识,所以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他就是想顺着这个事情,来宣扬宣扬自己的政治是多么的好,连万物都会感恩他,被他的福荫庇佑到。

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雍正他手软了,相关的造假的人员他一个都没有处罚。可是,雍正的脑子还是不糊涂的。他不会让这个造假的事情成为后人千古的笑柄,所以他还是下了一个诏书,他诏书上说拒绝所有人再说要把这个事情记录到史册上这个要求。

(五)谢济世案、陆生楠案

雍正大兴文字狱以来,又出了一桩谢济世案和一桩陆生楠案,这两个案子都是从李绂、田文镜这两个人互相挤兑参奏而衍生出来的。田文镜本是监生出身的,从州县的小官吏慢慢爬上来的,雍正二年(1724)他被任命去了河南当巡抚。他的政治是比较严苛的,他嫌弃那些科甲出身的官员办事拖拖拉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个田文镜是从基层一步步真打实干爬上来的,他看不起那些通过考试考上来的。所以他接二连三地弹劾罢免三四个州县的官员,被他弹劾的官员里就有信阳知州黄振国,他是左都御史蔡王延推荐的人。

到了雍正四年(1726),李绂被新任命为直隶总督,上任的时候经过河南。田文镜按照惯例去迎接他。前面说过这个田文镜是嫌那些科甲出身的官员的,而这个李绂刚好是科甲出身。他就忍不住地去指责田文镜,说他不应该有意蹂躏读书人。就因此事田文镜就偷偷地上了奏折去弹劾李绂,说因为李绂和黄振国等人都是同一年的科举,李绂包庇了黄振国,言下之意就是说李绂这些人在结党营私。过了没多久,李绂就到京城里去觐见雍正,他和雍正讲田文镜贪污,鱼肉百姓,而且说他污蔑了黄振国那些人,使他们含冤。雍正岂会听取一面之词,他派人稍稍一调查,就怀疑李绂那群科甲出身的人的确在搞自己的小势力。

雍正四年(1726)的冬天,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奏弹劾田文镜,还举出了十大罪状。雍正看了看也没批什么就把奏疏退还给了谢济世。可是,这个谢济世却没有猜透皇上心思,坚持一定要上疏。雍正一生气就把这个谢济世的官职给革掉了,还把他抓了起来。大学士.九卿和科道会审之后拟定为斩。为什么雍正会这么生气呢?其实是因为这个谢济世写的奏折和李绂写的如出一辙,都是为黄振国鸣冤叫屈来了,黄振国是蔡埏所推荐的人,而李绂和蔡埏的关系甚密。雍正本来就是一个多疑的人,于是乎就认定了这几个人在搞小势力,所以让谢济世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把他发配到新疆的阿尔泰。蔡埏也因为此事被降职去奉天当了府尹,李绂就降级为工部侍郎,过了没多久就被革职了。

还有一个叫陆生楠的,他是举人出身,因为曾经立过军功在吴县当了知县。当有入把他引见给皇上的时候,他回答问题呆滞木讷,行为举动十分乖张,所以就把他扣留在京城让他学习怎么办事情,就让他去工部当主事了。当他再一次面见雍正皇帝的时候,他又变了一番样子,雍正见他傲慢不恭的样子,他写上来的奏折里又写了“五经四书中如‘惠迪吉’、‘从逆凶’,何以异于佛老”这些个句子,雍正觉得那是他在讽刺自己。自然很是生气,于是就下了命令把这个陆生楠也给革职了,命运和谢济世一样也被发配阿尔泰。

这个陆生楠被发配到阿尔泰后写了十七篇《通鉴论》,这个《通鉴论》地抠出来批驳。批驳完自然还是难消雍正的心头愤恨,所以提议将“罪大恶极,情无可逭”的陆生楠就地正法。雍正下令,命九卿、翰詹、科道等部门拟定陆生楠应该被处罚的罪状。这些当官儿的明知道其中有猫腻,但是为了保全自己自当是遵旨唯谨。雍正七年(1729),年关将近,陆生楠在阿尔泰的军中被处以死刑。

这个驻守在阿尔泰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在上奏去疏劾陆生楠的同事,对那个也发配去阿尔泰的谢济世也参奏了一本。说这个谢济世所写的《古本大学注》毁谤程朱,书自然是和奏折一起到了京城,这就是有名的谢济世注大学案。

雍正看过了以后,在内阁中宣布谕旨,他认为这个谢济世不仅仅是诽谤程朱,而且是对现在的政治“恣意谤讪”,尤其让雍正恨得咬牙切齿的是在《占本大学注》里说写的“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这一句话,雍正咄咄逼问说:“试问谢济世:数年以来伊为国家敷陈者何事?为朕躬进谏者何言?朕所拒者何谏?所饰者何非?除处分谢济世党同伐异、诬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最后,这个谢济世自然是难逃厄运,雍正让大臣一起议论,来拟定出他应该被处的罪状。最后所有大臣商议的最终结果,一致认为谢济世和陆生楠一起处死。可是,雍正又下了一道密谕,让这个振武将军在杀陆生楠的时候也把谢济世一起绑到刑场去,可最后在刑场上却宣布谢济世逃过死罪。

(六)屈大均案

还是雍正七年,也就是1729年,雍正亲自把曾静案审讯记录和他的有关上谕汇编成《大义觉迷录》这一本书。关于曾静一案我们前文已有所提及,在此不再重复撰写。当这本《大义觉迷录》在广东巡回演讲的时候,广东的巡抚傅泰从张熙口里整天念叨敬仰,称他为广东“屈温山先生”,他想起来这个广东省著名的学者屈大均号翁山,莫非这个“温山”和“翁山”存在什么必然的关系!可能就是一个化名,来讹世人的。于是他就动手去追查不平之气。这样一来,又一桩思想上的“悖逆”的案子被揭发了。可是,这个屈大均死了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他的儿子屈明洪原来在惠来县当教谕的,他听到了关于父亲的这个案子以后,主动带着父亲所写的诗文著作和雕版,自动到了广州投案自首。案情上报到京城以后,刑部的拟定把屈大均的尸体给挖出来戮尸枭首。因为屈明洪是自己主动来自首的,所以免除了他的死罪,只是把屈明洪和他的两个儿子遣送去福建,屈大均的所有诗文全部都禁毁。这就是雍正年间的屈大均案。

可怜屈大均死后三十余年,卷入文字狱的风波,尸骨被挖出来凌辱不说,所有的著作全数被毁,料想他生前是万般不能预料的。

(七)范世杰呈词案

雍正八年(1730),福建汀州上杭县童生范世杰,读到了《大义觉迷录》之后,向福建观风整俗使刘师恕投递了词呈,斥曾静,颂雍正。刘师恕称赞他“忠爱之心可嘉”。不想,到福建学政戴瀚按考到汀州时,范世杰却又上了呈文,说曾静的话是“逆天悖命越礼犯分之言”,对曾静指责雍正皇帝的言论一一加以驳斥指责。还说雍正在继位之前,以子道事父母,以臣道事君父,授受之际,“三兄有抚驭之才,钦遵父命,让弟居之,而圣君不敢自以为是,三揖三让,而后升堂践天子位焉。”极力称赞雍正皇帝同诸兄弟和睦,得位正当,没有弑兄杀弟之事。他为生在这样的盛世感到自豪等。范世杰满以为这篇呈词会得到学政戴瀚的赏识。不曾想,等待来的却是莫名其妙地遭拘禁审问。学政戴瀚这人也是相当敏感的人,将“三兄有抚驭之才”这话理解成了是诚亲王允祉有抚驭之才,应该当皇帝,所以对范世杰严加审问,学政戴瀚审问他三兄让位的话从何而来,是什么意思?范世杰理直气壮地表白,在汀州城里,人人都这样说的。随即戴瀚立即将范世杰的呈词上奏。

雍正觉得戴瀚做得很好,还说地方官员若能对这样的事不隐讳,范世杰之流必能尽除。遂命戴瀚会同督抚密审范世杰,认为范世杰无非是一个企图晋升的小人,没有多大的后台背景,不必铺张扩大事态。随后,戴瀚、福建总督刘世明、巡抚赵国麟秘密重点就三兄让位几字审讯了范世杰。范世杰声称,雍正序居第四,他即位,必是上面三个哥哥让位,所谓三兄,不是指三 阿哥,而是指上面的三个哥哥。说三哥有抚驭之才,也不是真的知道,只是想天子家的龙子龙孙自然个个都是贤才。他的原意还是三个哥哥虽然有才,还是做不了皇帝,雍正不是抢皇位,而是谦让再三坐的龙椅。三位大人审讯一番无果后,只能说他造言生事,将他押交原籍地方官严加约束,每逢朔望,便令其宣读《大义觉迷录》再敢多事,即行治罪。雍正也于雍正九年(1731)六月同意了他们的处理办法。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对文字狱作了表白:

今逆书之毁谤,皆朕时常训诲伊等之事,伊等即负疚于心,而又衔怨于朕,故即指此以为讪谤之端,此鬼蜮之伎俩也。且伊等之奴隶太监,平日相助为虐者,多发遣黔粤烟瘴地方,故于经过之处,布散流言。而逆贼曾静等,又素怀不臣之心,一经传闻,遂借以为蛊惑人心之具耳。向因储位未定,奸宄共生觊觎之情,是以皇考升遐之后,远方之人皆以为将生乱阶,暗行窥伺。及朕缵承大统,继志述事,数年以来幸无失政。天人协应,上下交孚,而凶恶不轨之徒,不能乘间伺觉,有所举动,逆志迫切,自知无得逞之期,遂铤而走险,甘蹈赤族之罪,欲拼命为疑人耳目之举耳。殊不知实于朕无损也。又逆书云“明君失德,中原陆沉,夷狄乘虚入我中国,窈据神器”等语。

我朝发祥之始,天生圣人起于长白山,积德累功,至于太祖高皇帝,天锡神武,谋略盖世,法令制度,规模弘远。是以统一诸国,遐迩归诚,开创帝业。迨大宗文皇帝,继位践祚,德望益隆,奄有三韩之地,抚绥蒙古,为诸国之共主。是本朝之于明,论报复之义,则为敌国,论交往之礼,则为与国。本朝应得天下,较之成汤之放桀,周武之伐纣,更为名正而言顺,况本朝并非取天下于明也。崇祯殉国,明祚已终,李自成僭伪号于北京,中原涂炭,成思得真主,为民除残去虐。太宗文皇帝不忍万姓沉溺于水火之中,命将兴师,以定祸乱。干戈所指,流贼望风而遁。李自成为追兵所杀,余党解散。世祖章皇帝驾入京师,安辑畿辅,亿万苍生咸获再生之幸,而崇祯皇帝始得以礼殡葬。此本朝之为明报怨雪耻,大有造于明者也。是以当时明之臣民,达人智士,帖然心服,罔不输诚向化。今之臣民,若果有先世受明高爵厚禄,不忘明德者,正当感戴本朝为明复仇之深恩,不应更有异说也。况自甲申,至今已八十余年,自祖父以及本身,履大清之土,食大清之粟,而忍生叛逆之心,倡狂悖之论乎?

四、整顿吏治

雍正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去整顿治理官吏们,其中文官罚俸禄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继承了康熙王朝时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做这些对于强化自己的皇权,和管理官员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去促使更多的官员好好的尽忠职守,行驶自己的责任,这与政局的稳定性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对于雍正时期的文官罚俸禄进行了研究,这又是有利于这一时期甚至是整个清朝政治的制度,又可以弥补以前不足的地方,也为现在社会提供了很多可学可借鉴的地方。

这个罚俸禄也叫夺俸,是以前工资处罚的一种。要是那些当官的做的失职,或者是因为公务而去干违法犯纪的事情的时候,就停止发一段时期内应该得到的工资。所以,罚俸是一种对官吏一种经济制约的处罚,这样不仅能强化皇权,能更好地驾驭百官,更是可以大大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作所应该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