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雍正的夺位手腕
胤禛正式登上了皇位,几个字就写完了。然而,这几个字的背后花费了胤禛到底多少心血,估计就难以用文字来计量了。
康熙三十七年(1699),康熙帝第一次大封皇子:皇长子、皇三子都受封为郡王,年长的胤禛仅封贝勒。当时大臣们都建议封皇子们为王爵,康熙没放在心上,他在陈述了一番祖宗立储的历史经验之后,指出了不封胤禛的理由:“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已决,尔等勿得再请。”
康熙虽为皇帝,可对皇子们的生活起居、行为细节向来非常留意。康熙常带着皇子们一起出巡、出征、祭祀、视察等活动,这些活动,是他观察各皇子的性格特点最好的途径。可以说,康熙对皇子们的喜怒哀乐、性情品格是了如指掌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雍正“为人轻率”、“喜怒不定”颇有见地。这些缺点确实在胤禛的行事中也多有流露。这段话明显表示出康熙关注到了雍正的缺点。而且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至少截至清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对胤禛还没有表示出特殊的喜爱,也压根没有想将他推到皇帝宝座的意思。尽管此前,胤禛也跟着康熙帝或出巡,或出征,或祭祀,或视察,机会在各皇子中都是均等的,看不出多大的偏颇,甚至十三阿哥较之胤禛得到的机会更多。
胤禛内心里对储位的热衷程度非常之高,但是,他深知乃父“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这句话的威力。
看来,胤稹要想进入父亲的视野,还真是不得不大费一番心机与手腕。
一、改头换面,潜龙在渊
平日里,胤禛给人的印象是性情复杂、喜怒无常、劲气内敛、城府极深。胤禛这方面与他的曾祖父皇太极年轻时期极为相似。
为了改变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特别是父亲心目中的形象,他特来了个改头换面,突然重视起释迦牟尼来,时常在人前谈佛论道,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无心世事的“富贵闲人”。在他做皇子的时期,他借用“参佛悟道”的手段,给自己套了一个最易迷惑人心的政治面具。雍正这样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参禅悟道”的“闲人”,既能正面回避父亲的谕旨即不准营求太子之位的考虑,也能借此来麻痹竞争对手。胤禛自称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阅读佛家经典,深通佛理,尤其对中国佛教代表性宗派禅宗,更是深得法要,别有慧解。
而本来,清朝皇室与佛教因缘一直很深。清世祖顺治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佛教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召禅僧憨璞性聪、玉琳通琇、木陈道忞等到内宫探讨佛法,谈论禅理。入夜时分,在乾清宫里,掌了灯之后,大家就都开始讨论佛法,禅理。雍正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他自称“痴道人”,凡请禅师说戒之类的御札,都自称“弟子某某”,与宗门耆旧相见,不令称臣致拜,而是从容咨访,握手温颜,情逾师友。
康熙四十一年(1702),胤禛随着父亲前往佛教圣地五台山(传说是顺治出家的地方)朝佛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里面带有强烈的宗教味道:
隔断红尘另一天,慈云常护此山巅;
雄关不阻骖鸾客,胜地偏多应迹贤。
兵象销时崇佛像,烽烟靖始飚炉烟;
治平功效无生力,赢得村翁自在眠。
前面提到圣祖康熙在位期间,多次巡游江南,也几乎每次都要参礼佛寺,延见禅僧,赐额题词。《宗统编年》一书即受康熙之命而撰。康熙皇帝尤其尊奉藏传佛教,对班禅、章嘉等活佛多有敕封赏赐。二世章嘉阿旺洛桑却丹更是以国师之尊,出入皇宫,奔走边关。
章嘉活佛转世系统,是清代四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一世章嘉扎巴俄色,青海红崖子沟张家村人,所以由他开始的转世活佛系统称张家活佛,康熙帝时,以“张家”二字不雅,改为章嘉。二世章嘉曾从五世达喇嘛学习。1693年被康熙帝封为呼图克图。康熙帝击败准噶尔部噶尔丹之后,在多伦召集蒙古各族王公会盟,建汇宗寺,封他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主持汇宗寺,掌管内蒙古地区佛教事务。
因章嘉国师经常出入内廷,与诸皇子关系亦密切,而与其最投缘的就是四皇子雍亲王胤稹。
当时,清朝有规矩,贵族不能亲自出家。贵族为了求得神佛的菩萨的保佑,就请和尚、道士出家给他们当替身。胤禛年轻时,就有专门代替他出家、做“替身”的和尚“替僧”。这个替僧就在雍亲王府附近的柏林寺,法名正修。
胤禛自称“圆明居士”,与僧侣有着密切的往来,他曾与喇嘛教的章嘉呼土图克图活佛、汉化佛教的迦陵性音、弘素等人有着深切的交往。在府邸举行法会,与这些高僧探讨佛学宗旨与佛学理论,写出了《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语录》、《圆明百问》等佛学书籍。尤其在与各阿哥争夺储位的日子,更是常与高僧来往,以显示自己安于平淡无为的心迹,他还自称是“闲人”,表白自己绝无争夺皇位的处世思想,借此来掩饰自己的勃勃野心,也借此来消释在父亲心目中“为人轻率”的印象。
胤禛本来就曾从师于著名学者阎若琚、张英、顾八代、徐元梦等人,不仅通晓《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且工诗词,善书画,有相当深厚的汉文化素养。
胤禛又师从高僧,直探心源,亦曾升堂说法,开导辟迷;并以帝王之尊,亲自编选《御选语录》,刊示天下。其禅论一语中的、戛戛独造,远非对佛学泛泛涉猎者所能企及。历朝历代帝王中,信佛崇佛之“佛心天子”也不在少数,但像雍正这样在佛理上卓然成家者实属罕见。
在此期间,胤禛写了许多诗来表达自己的无心政治和与世无争的心意。如:
园居
懒问沉浮事,间娱花柳朝。
吴儿调凤曲,越女按鸾箫。
道许山僧方,答将野叟招。
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
山居偶成
山居而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
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年荣辱镜中花。
金罇潦倒春将暮,蕙径葳蕤日又斜。
闻道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
夜坐
独坐幽园里,帘开竹影斜。
稀闻更转漏,但听野鸣蛙。
活活泉流玉,溶溶月照沙。
悠然怡静境,把卷待烹茶。
看似信口吟来的诗篇,一经细品,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生活于繁华天府里不关心功名利禄、悠然处世、远离了尘嚣的“富贵闲人”胤禛:与山野老翁垂垂钓,与和尚老僧下下棋、念念经书,与画家朋友共赏美画……悠然打发着恬淡时光,过着清心寡欲的神仙生活。
这些诗,倒也未必是假的。毕竟,一方面达到了蒙蔽康熙与竞争对手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表现自己在权力争夺中失意的表现。
胤禛在这个时期,还特地在北京西山兴建了西山名刹之一的大觉寺,迦陵性音任住持。深入地研究佛学。
胤禛在读书过程中,还自行辑录了一些和佛教有关的文字,并汇编成《悦心集》,里面所选多看透世事、任情放达,喜尚清静无争恬淡生活的文章,尽述自己一心向往田园生活,愿与僧侣道士为伍。如内中居然收录一篇《布袋和尚呵呵笑》:
我笑那天上的玉皇,地下的阎王,与那古往今来的万万岁,你戴着平天冠,衣着衮龙袍,这俗套儿生出什么好意思,你自去想一想,苦也么苦,痴也么痴,着什么来由,干碌碌大家喧喧嚷嚷的无休息。
再如《醒世歌》曰: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这岂不完全成了一个无意于皇位、无意于权力甚至无意于人世间所谓世俗繁杂事务的头等参禅者吗?细查中国历史,胤禛的这种方法还真有不少人运用过。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帝国的建立者姚弋仲曾召集儿子们,说要送给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礼物“皇位”,儿子们一听。有的喜形于色,有的跃跃欲试眼里充满了期待,唯独姚兴安稳坐一旁,神态自若。姚弋仲看到姚兴能在关键时刻如此沉得住气,当场就认定他能继承大统,后秦帝国后来果真在姚兴的统治下称霸黄河两岸。
东汉时期的王羲之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东床快婿”的佳话。当年东晋太尉郗氏招女婿,他选择的都是门第高贵的王家子弟,他让仆从去通知。王家子弟们一听是太尉招亲,不少人都手舞足蹈兴奋不已。唯独只有坐在东床的王羲之依然故我吃着麻饼,仆从把情况汇报给太尉,郗太尉就说那个坐在东床吃着麻饼异常坦然的小伙子就是我的女婿。
姚兴与王羲之均以不争不露声色得到了想要的。据此看来,所谓的“不争”也就是“争”,而且这种“不争”比之赤裸裸的“争斗”更有力度、更为成熟,并且更能取得成效。
《孙子兵法·战争篇》中讲:“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以知迂直之计也。”
在战争中,假于示形,迂回前进,有时比抄近路走得更快。远而虚,易进易行,费时少,远就成了近。近而实,难攻难进,耗时多,近就变成了远。雍正登上帝位之前,曾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子。四十五年中,历经了三十多年之久九王夺嫡的储位之争。这场至高权力的角逐之争牵涉到朝廷内外的所有人,朝野上下派别林立。诸皇子在太子出缺的情况下纷纷参与争夺,胤稹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他也决不会甘于寂寞,放弃争储的大好机会。
康熙三十五位皇子,太子废了又立,立了又废。看到胤礽、胤禩如此下场,胤禛冷静思考后,认为只有韬光养晦、不动声色,才有取胜的可能。锋芒过露反而会如胤禩一样最终被革除爵位,不能再起。锋芒过露只能招致嫉恨与打击,不是智者所为。
因此,胤禛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从不表露半点争储之心。胤禛的亲信戴铎在给胤禛的信中,提到了储位之争的策略,言深入微。胤禛看后内心非常赞许,可是,给戴铎的回信中却这样隐忍地写道:“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从履也。”
胤禛非常清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自己的优势并不明显。胤祉以其年长,有学识,深得康熙的宠爱与重视;胤禵手握兵权,身居要职,并曾立下大功;胤禛清楚,康熙是不会主动将皇位传给他的。但他听到皇位将传给胤禩、胤禵时,心中却有着说不出的难熬,他不得不采取有别于他们的手段,外松内紧,紧锣密鼓筹划自己的宏宏大愿。
所以,胤禛亦常与僧衲往来,建设庙宇,把自己扮成“天下第一等富贵闲人”。正是胤禛的如此不露声色,动用释老之术,使他巧妙地避开了皇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在无形中也麻痹了竞争对手,为他顺利地登上万人瞩目的皇帝宝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真正引起康熙帝的重视也正是在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前后。
二、绵里藏针的政治本领
胤禛一面用“释老”之术掩盖自己对储位的热衷,一面又加紧展现他八面玲珑、绵里藏针的政治本领。谨慎处理好与其他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兄弟面前,他从不显露自己的野心,表现得非常亲切和善。
因为在已经形成的争夺储位的几大党派集团中,以胤禩集团最为强大,胤禛就特别注意结好胤禩、胤禟兄弟。胤禛的府邸毗邻胤禩的住处,两个人来往很方便。当胤禩遭到父亲谴责时,胤禛多次上奏,为胤禩说情,希望父亲不要追究弟弟的过错。康熙五十五年(1716),胤禩得病,当时胤禛正陪父亲在外巡视,但是他却向父亲请示,要求回京看望胤禩。这对于重视儿子们手足情谊的康熙皇帝来说,无疑是打动他的最佳手段。
胤禛在建造康熙赏赐给的园子即京郊别墅时也注意保持与胤禩、胤禟的联络,而这时胤祉、胤祺这些人则已经同胤禩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一废太子时,胤礽因为言语触怒康熙,康熙命令以后胤礽的话不必上奏。后来,胤礽鸣冤说他没有加害父皇的意思,请看管他的胤褆、胤禛代为陈奏,胤褆以康熙前面有话不准胤礽上奏为理由拒绝帮忙,胤禟就找到胤禛说:“这件事关系重大,应该替废太子上奏。”胤禛同意胤禟的见解,并对胤褆说:“你不奏,我奏。”胤褆这才被迫向康熙陈奏胤礽的陈述,康熙事后赞赏他们做得对。康熙还表扬胤禛说:“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唯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
康熙说胤禛“性量过人”,还体现在后来册封胤禛为王爵上面。胤禛受封的雍亲王的“雍”字本身就有这层含义,康熙给诸子的封爵的称呼都不是率性而为,而是有过认真考虑并且针对诸子各自的风格、性情拟定的,比如皇十子胤娥的爵位是敦郡王,“敦”就有厚道的意思,康熙本人就夸奖过胤娥“忠厚老实”;再比如皇七子胤祐的爵位“淳郡王”,“淳”就有厚朴的意思,胤祐其人的性格大抵如此。
康熙评价胤禛“性量过人”的时间按照《清圣祖实录》记载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间,而胤禛受封和硕雍亲王是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这两者之间显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就胤禛替胤礽上奏这件事来看,他是在胤禟的提示下完成的,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很泛泛的话,胤禛何必听取胤禟的意见?胤禟的管家秦道然后来在雍正清算胤禟时被捕做过一个口供,口供中提及一废太子期间,胤禛曾和胤禟说过,他要救护皇太子。秦道然被捕前后,胤禩、胤禟集团已经行将覆灭,所以,秦应该不敢胡说。从秦道然的口供我们知道,胤禛在一废太子前后与胤禩、胤禟的关系比较亲近,远不像即位后的雍正所说的那样,更不像一些文艺作品描绘的雍正与胤禩、胤禟素来势同水火。雍正自己在即位的第二年时也承认:“朕向日并无希望大位之心……他人容或不知,深知朕者,无过允禩(胤禩)也。”“深知朕者,无过允禩也。”更加表明胤禛在一废太子时期同胤禩、胤禟的关系的真相。胤禛结好胤禩、胤禟目的很明确,因为胤禩的声望在他之上,而且手伸得很长,一废太子之后,胤禩又主管内务府,雍正没有必要开罪于他们,同时也可以利用结好他们的机会探知胤禩集团的内幕,这也是胤禛比较胤禩、胤祉乃至胤禵等人更要八面玲珑、心思缜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