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建筑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26730200000005

第5章 世界建筑大师(5)

由于菲利普·约翰逊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因此他的作品遍及各个领域,他的设计经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审美观。菲利普·约翰逊总是神奇地将一幢建筑到另一种建筑的风格完全改变,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的缘故。菲利普·约翰逊一直注重变幻建筑物的外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从来没必要照搬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是应该跟这些完全不同”。由于过多的关注建筑背景,约翰逊的设计不时显得相当折中。菲利普·约翰逊认为建筑中唯一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无聊。

在菲利普·约翰逊与搭档伯奇合作的设计中,越来越注意通过建造地平线的同一性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们往往希望他们的建筑在这个共同的世界中显得更别致、更醒目一些。因此,他设计的建筑既与四周的高楼形成明显的对比,又占了相当的优势地位。他认为建筑的结构和外观必须与客户的认可程度相当。

菲利普·约翰逊相当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同时也意识到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他加入了几个单独的却又有一定关联的喷泉。他还用雕刻等方式创造出更大的空间,他说道:“我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做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尽管菲利普·约翰逊还是一直追随着密斯的步伐,但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摩天大楼的主要设计师。1979年,约翰逊获得了第一届普利茨克建筑奖,该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

有着建筑界“教父”之称的菲利普·约翰逊一生都在求变,一生都在引领潮流,他从玻璃屋子时期的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时,推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现代主义风雨欲来的时候,他设计了名声显赫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当后现代主义成为时尚时,他和建筑师伯奇一起贡献了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这座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时代的堂皇风格和现代商业化POP风格的建筑,堪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另外,他设计的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教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也是建筑史上无法忽略的经典之作。

菲利普·约翰逊总是神奇地将一幢建筑到另一种建筑的风格完全改变,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的缘故。菲利普·约翰逊一直注重变幻建筑物的外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从来没必要照搬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是应该跟这些完全不同”。

埃罗·沙里宁:现代主义者的挣扎

埃罗·沙里宁,20世纪中叶著名的芬兰裔美国建筑师和设计师,是美国最有创造性的建筑师之一,尤其擅长以项目的需要而灵活地改变风格。

埃罗·沙里宁,1910年出生于芬兰艺术家家庭,父亲是著名建筑师埃利尔·沙里宁(赫尔辛基火车站的设计者),母亲是雕塑家。埃罗·沙里宁于1923年全家移居美国。埃罗·沙里宁于1929年赴巴黎学习雕刻,一年后返美;193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后,在父亲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50年父亲去世后独自开业。作为现代主义风格的第二代建筑师,埃罗·沙里宁身上表现出了老一代的保守风格与新一代的随心所欲的尝试的撞击。

埃罗·沙里宁设计了一系列新奇独特的作品,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埃罗·沙里宁在1961年9月1日死于脑科手术中。196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追授埃罗·沙里宁金质奖章。

埃罗·沙里宁喜好雕塑,他一生没有形成自己定型的建筑风格,而是在不断地创立新的建筑风格。1951年他在底特律市以北设计了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风格上非常接近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风格。这个建筑群有25幢建筑物,环绕一个规整的人工湖,湖中有带雕塑特点的水塔,这里是埃罗·沙里宁建筑设计风格的端倪。让埃罗·沙里宁闻名世界的是圣路易市杰斐逊国家纪念碑。这座高宽各为190米的外贴不锈钢的抛物线形拱门,造型雄伟,线条流畅,象征该市为美国开发西部的大门。1952年他设计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礼堂和小礼堂,礼堂采用只有三个支点的1/8球壳作屋顶,教堂为圆形砌建筑。1958年为耶鲁大学设计了冰球馆,采用悬索结构,沿球场纵轴线布置一根钢筋混凝土拱梁,悬索分别由两侧垂下,固定在观众席上。建筑造型奔放舒展,表达出冰球运动的速度和力量。

埃罗·沙里宁最令人惊奇的作品是纽约肯尼迪机场的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候机楼,建筑外形像展翅的大鸟,动势很强;屋顶由四块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壳体组合而成,几片壳体只在几个点相连,空隙处布置天窗,楼内的空间富于变化。这是一个凭借现代技术把建筑同雕塑结合起来的作品。他的另一杰作是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的候机楼。大楼为悬索屋顶,跨度45.6米,长度为182.5米,人流沿纵向行进。跨中屋顶低矮,下设办理登机手续等一系列管理用房;跨端空间高敞,供旅客集散之用。结构形式与功能结合妥善,轻巧的悬索屋顶象征飞翔,与结构本身的特点合拍,显得十分自然。

埃罗·沙里宁设计的美国杰斐逊国家纪念碑、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美国杜勒斯国际机场都成为有机功能主义的里程碑代表建筑。

埃罗·沙里宁在“有机家具”的设计上也非常突出,“马铃薯片椅子”、“子宫椅子”、“郁金香椅子”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杰出的家具作品。埃罗·沙里宁是一个将建筑的功能与艺术效果真正完美结合的建筑家。他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建筑思想以及留下的雕塑性非常强的作品,对后来的建筑影响深远。通过这些椅子的设计,埃罗·沙里宁把有机形式和现代功能结合起来,开创了有机现代主义设计的新途径。20世纪澳大利亚著名的建筑——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就是沙里宁担任国际评委时,从废弃的方案中挖掘出来的。

埃罗·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现代国际主义建筑大师埃罗·沙里宁是芬兰著名的建筑大师埃利尔·沙里宁的儿子,在父亲创办的美国著名设计学院——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学习,这个学院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和体系有计划地引入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视设计观念的形成,重视功能问题的解决,学院的重点是建筑和家具设计。受到这个教育思想的影响,埃罗·沙里宁成为美国新一代有机功能主义的建筑大师和家具设计大师。

现代国际主义建筑大师埃罗·沙里宁对于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习惯思维表示怀疑,而引入了前所未有的雕塑式造型。他的作品富于独创性,而且在不断地创立新的风格,以至他一生也没有形成定型的建筑风格。他认为城市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能脱离自然。

约翰·伍重:非凡的艺术建筑大师

约翰·伍重,丹麦建筑设计大师,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曾获普利茨克建筑奖。他所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约翰·伍重,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1937年约翰·伍重就读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1942年取得学位后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事务所工作,1946年赴荷兰赫尔辛基的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事务所工作了几个月,受到了阿尔瓦·阿尔托建筑的有机方法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的深刻影响。1947—1949年他游历了欧洲,北非及美国等地,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养。1949年访问了著名的建筑师法兰克·洛伊·赖特,他从法兰克·洛伊·赖特的作品以及古代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的建筑中又受到了强烈的启发,他也很钦慕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950年回到哥本哈根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约翰·伍重到世界各地广泛游历,曾到过墨西哥、摩洛哥、印度、尼泊尔、日本以及中国等地。1955年,他在北京访问了梁思成先生。这些经历和工作经验使他形成了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巧的不倦的追求精神,这也是悉尼歌剧院的创作之源。约翰·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特色。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当时38岁的约翰·伍重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悉尼歌剧院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

在1957年悉尼歌剧院设计招标的时候,约翰·伍重的那张草图并不是信手拈来碰运气的,而是绞尽脑汁才想出了这个标新立异的方案。他分析基地后,看到班尼朗半岛四面临空,认为这里的建筑不仅要有东南西北四个漂亮的立面,绝不能出现难看的背面,而且还应有从上面看下来的第五个立面——屋面的造型。倘若采用一般歌剧院的形式,则无法避免在舞台上方设置一个方方正正,沉重封闭的舞台台箱,并且突出于整个剧院最高处。处在美丽的班尼朗半岛上的歌剧院也应该是优雅多姿的。所以他为未来的歌剧院设计了三组既像贝壳又像白帆的屋顶,并加上一个巨大的石头基座以抬高建筑物和占领空间。这就是那个用笔粗绘的薄壳屋顶和石头基座的由来。

悉尼歌剧院由十个薄壳组成,它们的排列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白色的壳体看起来十分的轻盈,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白色壳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沙滩上白色的贝壳,又如大海上迎风扬起的白帆,漂亮极了!它在悉尼港的蓝天碧海之间,生出一派诗情画意,引人遐思无限。

2003年,约翰·伍重被授予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认为,伍重当年远远超越同时代人们的创造性是导致他在澳大利亚遭到“非难”的原因所在,而正是这一点才造就了他不可磨灭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凭借这件46年前被公众口诛笔伐的设计方案,当初被迫退出建造工程后就未能亲眼一睹这件艺术品的约翰·伍重,普利茨克奖是对他和他的杰作的最终承认。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玛雅、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约翰·伍重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地成为上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罗伯特·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父

罗伯特·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建筑大师。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实践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他在当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罗伯特·文丘里,1925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获硕士学位,并赢得了美国建筑研究院的奖学金。毕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传统的建筑体系,他又到意大利罗马的美国学院学习深造。回国后,他曾在三个非常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手下工作,一个是奥斯卡·斯托罗诺夫,另一个是功能主义大师埃罗·沙里宁,最后一个是路易·艾瑟铎·康。跟随这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师工作,罗伯特·文丘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几位大师企图突破密斯风格垄断的努力印象深刻。1964年,他与友人约翰·劳什、妻子丹尼斯·布朗合作,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了他漫长的设计生涯。

罗伯特·文丘里早期的工作受到路易·艾瑟铎·康和艾罗·萨里南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勒·柯布西耶和阿尔瓦·阿尔托很大的影响。他说道:“在所有作品中,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对我的启示最大。它最具动感,最有联系性,是学习艺术和技术最丰富的来源。”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尽管他已经放弃了许多信仰,但他的作品还是被认为是后现代时期的一部分。

罗伯特·文丘里在做设计的时候,喜欢将简单而有美丽雕花的格式合并在一起,还经常在全面设计规划图中将讽刺和喜剧寓于其中,常以国际风格和流行艺术为指导,其作品还被当做设计平面的典范,这些模式常具有纪念性和装饰性。他以标记和符号为装饰,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将其融入他的设计中。他说道:“建筑学应该涉及到建筑的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联”,文丘里引用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少就是多”并不是指为了一定的利益需要更多的装饰,而是在风格和形式上更为丰富。

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因此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罗伯特·文丘里的创意经常被别人模仿,比如山形房屋的前壁常常由分离的部分和凹进的中心部分隔开。在他的设计中,他常常用大面积的窗户去扩大传统的半圆形窗户,这样的圆形窗在他设计的建筑中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