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建筑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26730200000010

第10章 世界建筑大师(10)

黑川纪章的创作生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新陈代谢”或“舱体”时代和70年代中期以后的“共生思想”时代。1960年,新陈代谢派在其宣言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处于动态过程中。作为其主要成员之一的黑川纪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变形”的概念和“点式刺激法”。他预言未来的建筑将以“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的理论而广为人知。他所谓的“结构”思想主宰了他早期的建筑构想。在1970年的大阪国际博览会上,黑川纪章推出了TB实验性住宅,将建筑所具有的发展可能性充分表现了出来,为此他被视为建筑界的前卫人物。

1972年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舱体楼再次引起轰动。这幢鸟巢式的建筑几乎成了他的商标。它的新陈代谢的解决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结构,然后插入居住舱体。后者可以随时更换。黑川纪章用140个6面舱体悬挂在两个混凝土筒体上,组成不对称的、中分式楼。在仔细琢磨的小房间里,配有磁带收音机,高保真音响,计算机和浴厕,没有一寸多余的空间。这些可以搬动的舱体虽然以后并没有再挂到别处,但是黑川纪章对建筑的理解却产生了飞跃。

此后,黑川纪章开始思考将技术的方法与富有哲理的思想联系起来。他觉得将日本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是一条颇有前途的路子。他认为日本文化的特性是“对非恒久的”及“改变的需要”的接受力,将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为一种共生的关系,在相反的元素之间提供一种中介性空间。黑川纪章后来的大多数作品都包含了这些特征。

近来黑川纪章将其共生思想概括成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异质文化的共生、人类与技术的调和、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内与外的交融、历史与现代的共存、自然与建筑的连续。他试图以共生思想来改变西方中心和理性主义,并表达出自己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意愿。黑川将所有的建筑元素都看做是相互间能够产生意义和气氛的词汇或符号。

1989年,黑川纪章应邀参加了福冈亚洲太平洋博览会“住宅环境展”的设计。他的方案是整个海岸住宅区的一部分,由银行、书店和事务所组成。建筑由不同的体量构成,中央是一个玻璃锥体,其周围是弧形、直线形和不规则的实体,屋顶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黑川纪章试图通过不同的元素之间的关联与分离来唤起一种多义的、含糊的意义。他期望自己的设计能以不同的表情来适应不同的人,叙述不同的故事。

黑川纪章在40年的设计活动中曾多次荣获各种奖项、荣誉,其中包括日本建筑界最高奖的日本艺术院奖,同时黑川还是日本艺术院设定的全日本3名院士建筑家之一。新加坡的280米写字楼“共和广场”荣获1996年世界最高建筑奖法国世界不动产协会奖。吉隆坡国际机场2004年被授予第一届21世纪绿色建筑世界奖和意大利“业主与建筑师”优秀大奖。

黑川纪章从40年前开始提倡“共生”思想,认为这一思想是即将到来的生命时代的基本理想,将成为21世纪的新秩序。“共生的思想”这一观念,不仅对建筑学界,而且对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及其他多种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已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黑川纪章在设计思想上开创、并坚持倡导“共生”理论,强调城市建筑与人、城市建筑与自然、城市建筑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思想,为世界建筑界、城市规划界提供了作为建筑家和规划师的典范。

安藤忠雄:自学成才的建筑大师

安藤忠雄,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建筑大师,在成为建筑师前,曾做过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1995年,安藤忠雄在卢浮宫前接受了象征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茨克建筑奖。

安藤忠雄,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童年时代大部分是在运动场和大街上渡过的。十几岁的时候,他迷上了船模和航模的制作,也到绘画学校学习过一段素描,并曾一度向往学习木工手艺。15岁时,他帮助木匠师傅扩建了自家住房,第一次接触了建筑。中学毕业后,他曾学习过机械专业,并在学过一段拳击后正式开始了自学建筑生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他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了各地独特的建筑。

1969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成立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从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筑学会的肯定。此后安藤忠雄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好评。

安藤忠雄曾经坦承:“我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总是喜欢在课堂之外学东西。”因此,习惯于应手式学习方式的安藤很自然地从18岁起,带着关于“日本人应该如何学习建筑”的思考,开始了他的考察建筑之旅。他先到京都和奈良等文化古城考察庙宇、神殿、茶室等古建筑,在庭园中感受到了希望的净土所展现的空白之美。随后又开始游历欧美,遍访西方文明中的伟大建筑,并在旅途中绘制了大量速写草图。这些经历使他逐渐发现绘图桌上与现场真实建造的建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并由此确定了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正是后者。也正是这些早年游历中对建筑的深入思考,决定了他日后的从业经历“从建筑实践的现场起步”。因此,纵观安藤的整个职业生涯,以及他对工艺重要性的贡献和理解时,才能更深地了解他缘何可以同时赢得建筑师和工匠的双重称号。

实际上青年时代的安藤忠雄也是这样学习建筑的,对他影响最深的,正是那位极具矛盾个性的人物——勒·柯布西耶。而安藤忠雄也恰好具备与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相似的特点:既热情又富于想象,既崇尚秩序又偏爱扑朔迷离。

在其近20年的建筑生涯中,安藤忠雄始终如一地在坚持思考和怀抱热情地与社会抗争中,创作设计了近150项建筑作品和方案,发表了许多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的学术论文,其中许多项作品对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频频获奖。现在他已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一位风格独树一帜的知名建筑师。他在许多国家展览的设计图纸和构思草图都赢得广泛的好评和赞誉。1997年,在历任各世界名校访问教授后,他被正式聘为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正如1991年安藤在纽约现代艺术馆展出作品大获成功后,当地报纸对他的评论一样:“安藤忠雄的建筑表达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引人共鸣的纯粹性和复杂的象征性,表现出令人难忘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也是一位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完全依靠本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自学成才的设计大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建筑奖等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安藤亦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启迪。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安藤忠雄还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东京大学的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世界各个知名大学的建筑系,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

安藤忠雄是一个自学成功的建筑师,他并没有获得任何的学位,也未得到任何大师的传授,安藤的成功归因于他广泛多方面的阅读与旅行,亲身体验这些历史建筑而获得启发,直到今天他仍在持续而没有间断。

矶崎新:隐喻大师

矶崎新,东京大学建筑博士,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一直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

矶崎新,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由于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幽默感,他成功地连结了古典的诗化意境与先进的设计思想,造就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建筑佳作。2003年起,矶崎新负责上海喜玛拉雅中心项目的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表现手法为中国乃至世界增添又一座新地标。

矶崎新在设计的色彩和风格等形式上相当大胆,其创造力和细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像日本其他建筑师一样,矶崎新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在他尽力将传统信仰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作品达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即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矶崎新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统和高水准的建筑技术,他常将立方体和格子体融入现代时尚之中。其作品通常简洁、粗犷却不显自大,圆拱状的屋顶是他设计的主要特点。他能利用不同的结构和造型创造出大量的空间,并努力使边缘看起来更为柔和。在设计时,矶崎新一般先在脑海中勾勒出大致图形,然后将其转换为一种清新、多彩、纯粹、深刻的几何模式。

矶崎新所设计的建筑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效果,尤其对比和着重之处更显鲜明。他曾经说过,建筑学就是由建筑师所操控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对光、格局、空间体积等的充分利用是矶崎新的建筑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有其内在意义而且更显格外活泼和动人心弦。他设计的室内空间简洁明了,单纯的合成结构提供了较为中性的合成空间。

矶崎新被称为隐喻大师。他认为:“建筑中的意义并不是外延的,而大部分都是有内涵的。这种内涵,是以暗示和隐喻为基础的。‘建筑语言’要求形成联系。”矶崎新的作品中通常有九个常用的隐喻,如阴阳人、字母、官能机器、柏拉图立体、微明、空洞、废墟、影和暗。在武藏丘陵乡村俱乐部设计中,矶崎新从地基发掘中发现了美丽的绿色片岩,他决定把木构和石材作为有意味的符号和大森林的记忆组合到新建俱乐部中去,在建筑中创造一个具有情节性的象征元素。其中的方尖塔被用来隐喻基地上曾经生长过的森林,阳光像透过树叶般地漫射穿过方尖塔的木格栅,塔内四根原木立柱成为象征性符号而非结构性构件。在此,方尖塔不仅是空间形态的构图中心,其隐喻的结果也产生了多种释义,增强了建筑语言的联系和美感。

在建筑学界,关于城市规划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城市是需要规划的,或者可以想到比较好的规划方案,而矶崎新从上世纪60年代就一直对城市规划提出质疑。他认为,规划是一种过程。城市的规划权非常复杂的。矶崎新表示:“人们在这种被调和的环境当中生活,实际上有一个问题,规划是否有效?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我们有没有能力加以控制?”

20世纪60年代,矶崎新提出了过程规划论。他认为,对城市的规划论有封闭的规划论,也有开放的规划论,另外还有一个过程规划论。对于城市规划有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是更加仔细地加以规划,第二种是针对规划本身提出问题,我们不可能加以控制和进行修改。他认为,对具体的城市提案,应该在不断地进行着,这不光是对于城市,对于建筑同样也是这样。城市规划本身,表面上是一个技术问题,怎么处理交通、光源分区,怎么处理人的各种需求。但实际上,城市规划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为我们现在城市的规划敲了一次警钟,我们现在制定的不少规划基本一成不变,动不动就是执行10年、20年,但这些规定是不是可行、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因为城市的规划权并非由“谁”来主宰,实际上,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着的社会力量。

矶崎新近几年设计了大量作品,尤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国俄亥俄21世纪科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台等最为著名。

在建筑师中,有像阿尔瓦·阿尔托或安藤忠雄那样,靠超越时代,超越场所性,表现作者自身的个性或是“手的痕迹”而取得成功的。他们的建筑常常由于作者的个性或是“手的痕迹”而失之为同质的重复。与此相反,矶崎新在作品中一直力图排除自己的痕迹。最近,他常用作为形式的建筑,超概念的建筑,大写的建筑等言论,表明他的内心充满了力图摆脱像“手的痕迹”的这种实在,追求形而上的建筑的想法。

矶崎新是代表了20世纪后期特征的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动摇之后,后现代主义开始抬头的1960年以来,矶崎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能很好地周旋于革新与传统的旋涡之中,他的作品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希望和矛盾。

茅以升: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

茅以升,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他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他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