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26716700000074

第74章 治疗操作技术

(第一节)导尿

【适应证】

⒈排尿困难,尿路梗阻。

⒉危重或昏迷患者尿量监测。

⒊留取无菌尿标本做培养或其他检查。

【方法】

⒈患儿仰卧,两腿屈膝自然分开,暴露外阴,用肥皂水及清水依次冲洗,然后用002%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

⒉术者带无菌手套,铺孔巾,并置导尿盘于两腿间。术者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将女孩小阴唇分开或将男孩包皮略上推暴露尿道口。将导管前端涂以无菌液体石蜡,缓缓插入尿道,至尿液流出为止,如需保留尿管可连结无菌尿瓶用胶布固定在外阴,有条件时可用Foloy尿管,囊内充气或注水后尿管不易脱出。

【注意事项】

⒈导尿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⒉小婴儿留置导尿时应注意避免粪便污染,保持外阴部清洁。

⒊过去尿道口消毒多用红汞或新洁尔灭,现多改用碘伏,对黏膜无刺激,且消毒力强。

(第二节)静脉切开

【适应证】

⒈凡病情危重,急需静脉输液,而静脉穿刺未成功者。

⒉需较长时间维持输液,而静脉穿刺有困难者。

【方法】

⒈选用较大表浅静脉,通常多选足内踝前的大隐静脉,常规局部皮肤消毒,用1%普罗卡因局部麻醉。

⒉在准备切开静脉处,做1.5~2cm长的纵行切口,切口与欲切静脉平行。

⒊用弯血管钳沿血管走行方向分离皮下组织,寻找血管并在血管下方引过两根丝线。

⒋一根线结扎静脉远端,结扎线暂不剪断作为牵引用。

⒌在静脉上做一小切口,迅速插入已准备好的导管,与输液器接头连接妥当,即可输液。

⒍用另一根线把导管与静脉结扎在一起,充分固定导管以防滑脱。

⒎缝合皮肤切口1~2针,清洁局部切口,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皮肤缝线5~7d后可拆除。

【注意事项】

⒈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⒉经常检查局部有无漏液、渗液情况,同时注意保持血管通畅,输液不能间断,严防空气进入血流。

(第三节)鼻饲

【适应证】

⒈未成熟儿无力吸吮者。

⒉昏迷患者不能进食,为灌注营养物质及药物保留鼻饲。

【方法】

⒈测量鼻孔经耳垂至剑突的长度,作为插入胃管的长度,并做一记号。

⒉将消毒胃管前端涂以石蜡油,清洁鼻孔后,用镊子夹住胃管,由鼻孔缓缓插入。达鼻咽部时可略有阻力感,应迅速插入,如遇呛咳或呼吸困难表明可能误入气管,应拔出后再插。较大儿童可令其做吞咽动作,随吞咽将胃管徐徐插入胃内。

⒊判断胃管是否已在胃内的方法:

⑴病儿安静无呛咳,将导管开口端置水杯内无气泡逸出。

⑵抽到胃内容物。

⑶向胃管内注入空气10mL,在剑突部位可听到气过水声。

⒋先注入少量温开水,再将欲灌液体或药物缓慢注入,最后再注入少量温开水以清洁管腔,并将胃管用纱布包好,固定于适当部位。

【注意事项】

⒈每次灌注前均应先抽取胃液,证实确在胃内后方可灌液。

⒉长期插管者每3~4d换管1次,早产儿软胃管可放置1周左右,重插时应更换鼻孔。

⒊拔管时必须捏紧管壁或将胃管折返后拔出,以防管内液体流入气管内。

(第四节)洗胃

【适应证】

⒈误服毒物6h以内。

⒉幽门梗阻术前准备。

⒊新生儿羊水吸入反复呕吐。

【方法】

⒈胃管插入方法同鼻饲。

⒉常用洗胃液为温生理盐水或l%碳酸氢钠溶液,急性中毒按毒物性质选择解救液体。

⒊用注射器缓慢注入洗胃液200~500mL,然后再尽可能全部抽出,如遇回流不畅,可变换体位或改变胃管深度以便能更多地抽出注入的液体,可反复进行,直至抽出液与洗胃液颜色相近为止。

⒋拔管时应将胃管返折,用手捏紧管壁后迅速拔出。

【注意事项】

⒈昏迷及危重患者不宜洗胃。

⒉吞食腐蚀性物质(强酸或强碱)者不宜洗胃。

⒊近期内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或门脉高压者不宜洗胃。

(第五节)胆汁(十二指肠)引流

【适应证】

⒈疑在肝、胆道、十二指肠壶腹部有炎症、结石、寄生虫时,有助于诊断和观察疗效。

⒉慢性胆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⒈清晨空腹时按洗胃方法将导管插入胃内,抽取胃液,然后将患儿右侧卧位,并将足部床脚垫高15cm左右。

⒉从导管注入少量温开水,以增进胃壁蠕动,同时将导管徐徐送入十二指肠(每2~3min进1~2cm为宜)。

⒊随时用注射器抽取液体,用试纸测其酸碱反应,如管端已达十二指肠,则液体呈碱性反应。如仍为酸性则导管可能在胃内盘曲,可将导管稍抽出,再慢慢送入。或从导管内注入温开水50mL,使盘曲的导管伸直,以便进入十二指肠。

⒋经导管注入温热的33%硫酸镁溶液20~30mL,用止血钳夹管5~10min,使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汁流出,如无胆汁流出可再次注入硫酸镁。

⒌待有胆汁流出时,根据其颜色不同,分别盛于三个无菌瓶中待检。第一瓶接来自总胆管的胆汁,呈金黄色;第二瓶接来自胆囊的胆汁,呈暗绿色或棕黄色;第三瓶接来自肝内胆管的胆汁,呈淡黄色。

⒍标本采毕后即可拔管。将标本分别送常规、培养或其他特殊检查。

【注意事项】

⒈严格无菌操作。

⒉在插管过程中可间断注入温开水,有利于幽门开放,便于导管进入十二指肠。

⒊如引流管迟迟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可在X线透视下引导插管。如经3h引流仍不成功者,应改期再做。

(第六节)给氧

【适应证】

⒈由心、肺、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呼吸困难及青紫。氧饱和度<85%,PaO2<7.33kPa者。

⒉休克与重度贫血。

⒊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

⒋危重患者有缺氧者。

【方法】

⒈鼻导管法

选择柔软的鼻管,前端涂以润滑油,清洗鼻孔后插入鼻腔,深度以1.5~2cm为宜,另一端接氧气,调节氧流量为2~3L/min或水瓶内有连续气泡逸出,此时氧浓度约低于30%。此方法简便易行,但小儿不易接受,且分泌物易堵管,应经常检查清洗。

⒉漏斗法

漏斗可用塑料或橡胶制成,一端与输氧管道连接,将漏斗固定于口鼻上方,此法氧气流量相对较大,5~8L/min,吸入氧浓度约为35%~45%。当患者不能耐受鼻导管给氧或效果不佳时,可改用此法给氧。

⒊头罩供氧法

将小儿头部置于有机玻璃罩内,罩上有两个孔,一端连接氧气,另一端为出气口,氧气流量虽仍为5~8L/min,但吸氧浓度可达50%~60%,且鼻腔不用放管也无口罩,易为小儿接受。但玻璃罩大小需因年龄而异,要保持罩内有一定空间,如罩的容积太小可使患儿有憋闷感而出现烦躁不安。另外要注意罩内温湿度,必要时可置冰块降温,使空气湿冷舒适。

⒋持续正压给氧法

主要是使呼吸道保持正压,避免肺泡早期闭合,使一部分失去通气的肺泡扩张,增加氧气交换面积,提高血氧浓度。可通过简易正压给氧装置或呼吸机来完成。对经各种方法仍不能缓解缺氧者可试用。

【注意事项】

⒈给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氧气流量及管道是否通畅,漏斗是否偏离口鼻部等。

⒉氧气必须通过水瓶,以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瓶中水位以1/2瓶容量为宜,防止氧气泡过大时将水冲入输氧管内。如遇肺水肿患儿可在水瓶中加入75%酒精,与水等量即可。

(第七节)气管插管

【适应证】

⒈新生儿窒息、溺水及电击伤的抢救。

⒉心肺复苏。

⒊重症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聚积、呼吸困难者。

⒋全身麻醉及使用呼吸机时。

【方法】

⒈将患者头后仰,使口、咽喉与气管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术者右手拇指按压上颌齿龈,食指推下颌齿龈使口张开。

⒉左手持镜,自右口角放入口腔,沿舌面插入咽喉部。先看到舌根和悬雍垂,再深入可见会厌,以喉镜前端挑起会厌,显露声门,右手持导管;乘患儿吸气时插入声门,再向气管内进2~4cm。

⒊为核实导管是否确在气管内,可用手按压胸骨上段,在导管开口处可感知热浪,或用听诊器在胸廓可听到呼吸音。

⒋在导管旁放置牙垫,退出喉镜,用胶布将导管和牙垫一起固定于唇颊部。

【注意事项】

⒈1岁以下小儿多选用直型喉镜,1岁以上可选用弯型喉镜。

⒉喉镜及插管应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⒊应经常检查导管位置,注意有无插入过深或滑脱,经常吸痰,保持导管通畅。

⒋如插管超过24~72h,仍不能拔管者,应考虑气管切开。

(第八节)气管切开

【适应证】

⒈急慢性喉梗阻、有明显呼吸困难及青紫者。

⒉各种原因造成的昏迷、咳嗽反射减退或呼吸麻痹分泌物不能排除者。

⒊肺呼吸功能不全需长期辅助呼吸者。

⒋呼吸道异物需经气管切开急救或取出异物者。

【方法】

⒈令患儿仰卧,肩下垫枕,使颈部伸直,下颏对准胸骨切迹,头固定于正中位。

⒉颈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洞巾。

⒊局部麻醉。

⒋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凹,沿中线做皮肤切开,分离皮下组织,结扎血管。

⒌切开气管第三、四软骨环,置入金属气管套管,用带子固定套管以防滑脱。套管与皮肤切口间垫以开口纱布,套管开口处敷以盐水湿纱布以保持湿润。

⒍如遇窒息危重患者,可不按上述操做过程做紧急气管切开术。如无手术准备可用粗针头穿刺气管或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后,再做切开。

【注意事项】

⒈术后应由专人护理(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⒉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床旁放置无菌换药盘、吸痰器、氧气等。

⒊保持导管通畅,经常吸痰,如痰黏稠可向插管内滴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必要时可加抗生素及a-糜蛋白酶,以稀释痰液。

⒋套管内管应2~4h清洗1次,每天煮沸消毒2次。长期带管者,每2~4周更换外管1次。

⒌切口处纱布应每天更换1~2次,切口周围用酒精消毒,保持切口清洁。

⒍气管切开后慎用吗啡、阿托品类药物,以防抑制咳嗽及排痰不畅。

⒎原发病缓解后,拔管前应先试行堵管,如完全塞管24~48h后,患儿呼吸平稳,安睡如常,方可拔管。

⒏拔管后颈部创口不必缝合,用消毒纱布敷盖,2~3d内创口可自行愈合。

(第九节)心内注射

【适应证】

心脏停搏、心肺复苏。

【方法】

⒈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消毒。

⒉用长针头(也可用腰穿针)连接注射器,抽吸好准备注入的药物。

⒊穿刺部位多在第四肋间、胸骨旁线上垂直进针,进入心腔抽出血液后即可注入药物。

⒋注毕拔针,用无菌棉球压迫。

【注意事项】

⒈准确选择注射部位。

⒉穿刺时见到回血后方可注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