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体健康手册
26715200000015

第15章 人体信息之窗(12)

如果把同一味道的东西混合起来,一般来讲味道会变强;把不同味道的东西混合起来,味觉的强度则多互相抵消,只有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味道都很弱时味觉才会增强。比如,尝了盐之后再吃糖就会感到甜味增强了,而吃了盐之后再喝醋,酸味则会减弱。

季节的不同也会造成味觉感受的差异。一般来说,盛夏多喜清淡,严冬偏爱浓重口味。此外,味觉感受还随心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吕氏春秋》中说:“耳之情欲声,心弗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芳香,心弗乐,芳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

在人的心境不愉快之时,即使五音、五色、五味在前,也难以进入审美状态。心境效应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几乎与对象很少联系。

在心境效应下,人们甚至会有意无意地把品味的菜肴看作愉快心境的组成部分。比如,喜庆的筵席,亲友的相聚,久别重逢的小酌,佳节良辰的欢饮,以及在愉快旅途上的进餐,都会由于心情的舒畅,使菜肴食品变得特别美味。

与此相反,人在精神低落时,纵有山珍海味,佳肴美酒,也会由于精神因素而影响味觉的感受程度,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条件,不仅有益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有利于健康,而且从精神健康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心境是主观的精神状态,环境则是客观的精神状态。人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任何客观的环境,都会表达出一种超出环境的语言和情调,并影响着人的心理。

人的心境和环境,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关系。人的不同心理会给环境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又会给人以情绪上的干扰和影响。正因为如此,人们十分注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其中包括就餐的环境。

《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宴席场面,而每次开宴的环境都是十分讲究的。进餐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也就间接影响对菜肴的品味效果。

如果在一个拥挤不堪、人声嘈杂的环境里就餐,人们自然很难获得品味的愉悦。相反,宜人的环境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美化气氛,激发和提高人的味觉感受能力。宜人的就餐环境并无固定的模式,也并不仅仅指物质设施的豪华,关键在于和谐协调,恰到好处。

4.望舌苔

舌苔指的是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薄垢,舌苔由胃气所生,健康人的舌苔多薄白津润;病态时,舌苔由于病邪的影响可发生变化。

看舌苔,着重观察苔质和苔色。苔质包括苔之有无、厚薄、干滑、腻黏等方面;苔色主要为白、黄、灰、黑四种。从舌苔的变化中可以辨别胃气(消化功能)的强弱,反映病邪的深浅和性质,以及肠胃的病变等。

舌苔有无。

可提示正气的盛衰,病势的进退。有苔表示病人胃气尚存,机体尚有抗病能力;无苔则表示正气不足,抵抗力低,多见于热病后期的阴津亏损。

舌苔厚薄。

可推断病邪的盛衰、病势的深浅。薄苔多表示正常或病邪在表,病势轻浅;厚苔表示病邪盛,且入里,有的可兼有消化不良、上腹胀闷、打馊呃、恶心等证候。如舌苔由薄变厚,则多为病邪由表入里,邪盛病增;如果苔由厚变薄,则是病邪退,正气复,病将好转。

舌苔干滑。

可表示津液的存亡,推断病邪的性质。苔干多见于热性病,高热伤津所致,伴有口干口渴,亦见于阴虚内伤,津液不足。苔滑,即苔面水分过多,则多见于寒证、湿证。

舌苔腻腐。

可推断是否有痰湿或食滞。所谓腻,是指苔细腻紧密,中厚边薄、光滑,揩刮不去。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腐苔,苔如腐渣,似腻而粗糙、疏松,刮之易脱,多为食积、痰浊。

白苔。

主表证和寒证,病势较轻。如苔薄白津润,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痛,多为外感风寒;若白滑腻,伴有胸闷呕恶、咳嗽痰多的是内有痰湿;苔白中带黄,伴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则为半表半里证;苔薄白微黄,可见于风热外感。

黄苔。

一般为里证、热证。苔薄黄微干,为外感风热;苔黄厚干燥,多为里热、实热;黄燥干裂,起刺,兼有腹满便秘的,为燥热伤津;若苔黄滑腻,则多是湿热内蕴。

灰苔。

多为里证,有寒证和热证之分。灰苔滑润的,为虚寒或寒湿;灰苔干燥,多为实热伤津。

黑苔。

多为重证,主寒盛或热极。黑苔润滑,体寒肢冷,则多为阳虚或阴寒;苔干裂,多是热极或伤阴。

中医通过对舌苔的望诊,可推断病证的性质和演变,如苔色由白变黄变灰变黑;苔质由润变干变焦变裂,由薄至厚,由有到无,则多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病势由轻变重。若舌苔朝相反的方向演变,则常为病势好转、病退或康复的征象。

但望诊舌苔时,应注意鉴别假苔或染苔。哺乳期的婴儿,舌苔多白腻,吸烟者多苔色黄腻;食枇杷以及某些黄色药物,如黄连、栀子等,可使舌苔变黄;食橄榄、腌菜、酸菜可使舌苔变黑等,这些都不能算病苔。

5.形态多样的舌

舌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内容,通过舌诊可了解人体脏腑的虚实,辨别病邪的深浅,病情的寒热,判断病势的轻重变化等。中医为了深入观察舌象,将五脏分配于舌体各部。常用的部分是,舌属心肺,舌中心属脾胃,舌两边属肝胆。

观察舌的本质,包括舌的颜色和形态,中医常用以辨认正气的虚实,气血的变化,病情的轻重。正常的舌质,应是淡红、津润、体态适中、大小正常、运动自如。

舌的色泽主要有淡白、红、绛(深红)、紫色等四种。

淡白。

比正常舌色淡,主见于虚证、寒证。色淡白嫩滑,多为阳虚或气血不足。淡白苔白,如兼见食欲不振,大便稀薄,上腹胀痛,痛而喜热喜按的,则是脾胃虚寒;如伴有口淡、腹满、腹胀腹泻、四肢沉重的,多是寒湿困脾。

红色。

舌色鲜红,多见于热证。发红而干,为热伤津液;鲜红起刺,为热盛化火;尖红的多为心火;边红的,多是肝胆火热。

绛色。

舌色深红,主要见于里热深重。外感热病,出现绛舌是邪入营血的标志,说明外邪已由表入里,病情重笃。内伤杂病出现绛舌是阴虚火旺之证,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

紫舌。

多见于热证、寒证或淤证。紫红干裂,伴有高热、失水,多是热极阴亏;紫而润滑,多见于阴寒盛、阳气虚;舌边有紫色斑点,多为内脏淤血;紫蓝胀胖,则多是疫毒或中毒。

舌的体态包括舌的老嫩、胖瘦、伸缩、硬软、芒刺、裂纹、歪斜与震颤等形态或动态。

老嫩。

舌质坚敛苍老,多为实证;舌质浮胖、嫩滑,多属虚证。

胖瘦。

舌体胖大,多与痰、湿、热、毒有关。质淡白而胖,多为脾肾阳虚,也见于气血两虚的贫血;淡红而胖,边有齿痕,多为脾不运化、痰湿内阻;红绛而胖,多为热毒炽盛,可见于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毒物中毒。

舌体瘦小、干瘪,多为阴血亏、虚火旺。舌体枯瘪,舌面干燥无津,舌色淡白,常见于疾病晚期或极度衰弱消瘦患者,预后多不良。此外,也可见于极度贫血、胃肠功能紊乱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伸缩。

若舌伸长,吐露唇外,为吐舌;将舌摆弄于口唇外为弄舌,均为心脾有热,多见于婴儿。舌体紧缩,不能伸张,多是重证。红绛短缩,多属痰湿内阻。

硬软。

舌根强硬,运动障碍,语言不清或失语,多见于外感病人,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为中风预兆。舌体软缩,伸缩无力,多属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芒刺与裂纹。

芒刺是舌上的乳头突起,若舌质深红,为热病极期,阴虚火旺;若兼老黄、黑苔,多是热邪很盛。舌面出现裂纹而舌质深红,为热性病热盛伤阴;若质淡白,为血虚不润。

偏斜与震颤。

舌若伸出时偏向一侧或半边舌体麻木或震颤,可见于中风;舌不自主地伸出,舌质淡白,是阳虚或气血两虚,甚则正气已绝。

6.舌诊的科学性

古老舌诊的科学性曾引起一些人的怀疑。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及病理解剖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舌象与疾病性质及其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印证了舌象是中医辨证的可靠手段之一,是具有科学性的。

通过研究证实,中医的各种舌象都是有其一定的形态和病理学基础的。在进行动物气虚、阴虚舌象研究的基础上,有人观察了包括内分泌、新陈代谢等主要属于气虚和阴虚病例的舌象。通过临床分析,认为构成气虚舌象的机体因素主要有血运失调、消化机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中枢机能失常和基础代谢降低等病因,特别多见于机体功能衰退时。

气虚舌象中,认为舌色淡白的形成原因与血红蛋白低、毛细血管扩张及丝状乳头增多有关。在阴虚舌象中,若舌干燥可能是人体重度脱水所致;若发红,似与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有关;若是腐苔、花剥苔及镜面舌,则与酶及维生素缺乏、胰及肝功能失常有关。

有人通过对活体舌象的显微镜检查,发现镜面舌、光红舌、黑苔、厚腻苔、薄白苔,不但肉眼观察有不同表现,在组织学上也有显着的变化,有一定的病理形态学基础。

如通过临床观察、裂隙灯检查及各项生理、生化测定,分析淡白舌的形成主要与贫血、蛋白质代谢障碍和组织水肿等有关,而内分泌、基础代谢低下及消化功能紊乱等为辅因;烧伤病人,如面积大,并发败血症以及预后不良者,舌质多红绛;舌质红或淡与红细胞数量的多少关系较大。

通过对舌苔细菌培养及细菌定量、舌面温度及酸碱度、荧光现象、舌苔显微镜检及病理活检等观察,有人认为,舌苔的形成,是口腔正常菌族中某些细菌在疾病条件下优势增殖的结果,苔色与优势菌落的颜色相关。

黄苔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和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较多的病人。脱落细胞镜检,发现黄苔渗出细胞与周围血象对相应感染所产生的改变大体一致,故黄苔渗出与周围血细胞的变化与诊断疾病的作用上相似。

舌象对疾病预后的估计,具有一定价值。淡白舌表示疾病多为慢性过程,病情较长,在短期内死亡率较高,但迅速治愈者为数不多。

有人通过对舌苔变化估计肝炎病人的预后,发现其病情好转后,多数的舌象亦随之好转或舌苔消退;如病情反复波动,则舌苔长期不见消退。并发现,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病人,舌苔多白腻或白厚而难消退。此种舌苔变化,可供临床估计预后作参考。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舌质常是紫、暗红、红或有淤斑、淤点,舌苔以黄腻、白腻较多,随着病情好转,腻苔大多变成薄苔或少苔,舌质亦转为正常。

因此,舌象可作为辨证分型、衡量病情轻重及治疗后恢复情况的一个参考指标。这些资料表明,中医的舌象各有其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舌象与疾病性质及其发展也有一定联系。

但舌象只反映出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侧面,是人体正邪交争的局部反应之一。故作舌象分析时应有整体观,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重视中医的有关理论,做到四诊合参,从而对所获得的诊断资料作辩证全面的综合分析,才较符合客观实际。

7.保护好舌头

舌头上的味觉细胞,能精确无误地分辨出食物冷热凉温等物理感受和咸甜苦辣等各种化学属性。舌不仅能有效地调控食物在口腔中的均匀度,还能准确无误地执行大脑食欲中枢下达对各类食物享用的指令,与嗅神经和眼神经共同完成人类对食物的满足。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舌的照顾还不如对头发或指甲的照顾,而头发和指甲对人的健康一点也不重要。为人们服务得这样周到的器官却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实在令人遗憾。保护好和善用舌头,是人类高生命质量、高人性化的需要。

健康人的舌表面仅有非常浅的淡白色黏膜,不健康体征或患病人群,舌苔往往呈现明显黄、黑、紫、白等舌象,舌苔也较厚。舌苔表面,尤其是较厚的舌苔,不仅含有很多垃圾,还含有许多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有人提出用器具刮舌的表面,以维护舌头的健康。

有学者认为,舌苔是舌表面细胞的堆积,并非食物残渣,它能够反映出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与否。正常舌苔不薄不厚,这就意味着身体机能正常、新陈代谢有规律;过厚的舌苔其实是积压的舌苔细胞,是新陈代谢过慢的表现;而舌苔过薄则意味着新陈代谢速度过快。

尽管舌苔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关,但只起到反映身体机能是否正常的作用,仅仅靠刷一刷的办法除掉舌苔是不科学的。身体机能不正常必须从根本上找到病根,刷舌苔则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方法不当反而会导致其他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整个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的存在不仅无害,反而起着保护口腔的作用。允许口腔内一定的细菌存在是科学而合理的,完全杀掉口腔内的细菌,不仅不能保护口腔卫生,反而会破坏口腔的自我保护功能。

我国古时也有刷舌的提法,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仍旧没有形成关于刷舌治病的完整理论,也没有提出过能够从病理学上进行刷舌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现代医学并没有从科学的研究和实验中得出刷舌治病的结论,所以到目前为止,刷舌治病的提法是不够成熟的,也是没有被科学所证明的。

因此,简单地提出用舌刷来消除口腔疾病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是不负责任的,没有充足的科学依据。保护口腔卫生其实很简单——勤漱口,勤刷牙。

口腔的清理主要是针对食物残渣,而并非是清理细胞。保护口腔不生疾病,保持其原生态是最好的方法。把单纯的问题复杂化,反而会适得其反。

8.像地图一样的舌头

舌头很能照顾自己。如果出了问题,通常是因为对它做错了什么,如咬了它或烫了它,这些情况都会自然痊愈的。但有的时候,舌头确实也会出现一些异常。

地图舌是指舌背上丝状乳头暂时剥脱的现象,舌背上出现一个或数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红斑边缘灰黄色,稍高起,边界清楚。由于红斑逐渐向外蔓延,数个红斑可以融合成地图状,所以叫做地图舌。因为丝状乳头边剥脱边再生,红斑形状经常变化,所以红斑似在游走。

地图舌是一种非感染性疾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婴幼儿多见。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亦不会发展成为严重病变,少数有轻度烧灼感。不少患者同时伴有消化不良、贫血、肠道寄生虫、银屑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月经不调、口腔病灶、微量元素缺乏等。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有自愈性,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用弱碱性溶液含漱,如2%碳酸氢钠溶液。有炎症感染者疼痛时,用金霉素溶液含漱,给予维生素B族药物及菸酰胺等。但要避免乙醇、烟和热的刺激性食物,所有这些都可能刺激舌头。

中医认为,小儿地图舌的出现反映胃肠功能的紊乱,是胃阴不足的表现,俗称脱液。一般小儿多有食欲不振、口渴,尤其吃饭时多以汤水送饭,舌质微红;严重时出现神疲乏力,大便时干时稀,容易外感。治疗时,当以养阴为主。

9.从味觉看健康

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味。”但是有的人在进食时,口中会有异味感,或者不进食口腔内也觉得有异常味道,这常常提示可能得了某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