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平价不代表这些人群不追求品质、不追求安全、不追求附加服务。如果平价成为低质的、低安全性的代名词,那就是走入了很大的误区。即使短时间内消费者没有发觉、即使媒体暂时没有关注,但那也不会长久的。
油条煎炸过程中使用“老油”、奶制品添加三聚氰胺、渔业养殖时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这些一次又一次给药店和零售业敲响警钟,平价不能平常,低价不能低级。
沃尔玛价格低,但它的品质是有保障的,它提供免费的停车服务,它提供大型货物的运送服务,它的平价是以管理为基础而非牺牲质量。
西南航空价格低,但它不能使用已经淘汰的飞机,不能两班并一班来节约成本,该有的安全一点也不能马虎,该有的准时是保证客户满意的基石。
国美电器价格低,但它的商品必须得是品牌电器,不能找一些不知名的厂商来设专柜,不能不给客户提供安装服务,如果消费者买回去的电器两天就坏,如果买了大电器的消费者还需自己搬回家,那样的低价是没有意义的。
平价不能降了价格,减少价值,而是在价值同等情况下的状态,否则就不称为平价。
现在的很多药店打出“平价”旗号,说同品种价格优惠45%。前往一看,确实同一种抗生素,这里便宜45%。但厂家是不同的,这家药店的抗生素是偏远地区不知名的小药厂生产的,而它参照的对象可能是上海施贵宝或珠海联邦的同成分抗生素。
这样平价是偷梁换柱,一次两次能骗骗那些不懂药的消费者,时间一长肯定会身败名裂,因为这不具有可比性,大品牌药厂生产的药品工艺先进,杂质含量少,质量检验严格。小药厂生产的药品原料纯度有差距、员工素质有差距、质量标准有差距,价格便宜45%还算少的。
还有药店称自己药价便宜,它们拿不同规格的药品进行对比,低价格的药含量很低,比如说钙片,含量低的每片只有50mg,而含量高的有100mg,相差一倍含量,能进行对比吗?
这些所谓的平价药店并不平价,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样的平价效应是难以维持的。
真正的平价药店应该不断通过采购、管理、规模等优势来实现比对手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一旦消费者认可了你真正的平价,规模自然会上来,药店就能进入良性循环。
苏州粤海平价药房,在其店堂中,提供的服务非常多,有免费的茶水服务,茶炉很干净、很大,还占用几平方的面积,有长长的木椅给予顾客休息使用(椅子减少了药品陈列空间),有专门的药学咨询室,请了专业的药师给顾客提供咨询服务……
这每一项服务都需要投入,人、财、物缺一不可,但粤海决不为了利润减少服务,因为在经营者看来,这些服务使得药店人气更旺、销售更大,虽然投入不少,但产出更大。
规模起来后,投入/产出的数值只会减少,丝毫不会影响药店的盈利能力。
平价药店的服务不在于多,而在于恰到好处,而在于顾客真实的需求,这些投入从财务来分析,是固定成本,并不会随销售额的上升来上升,固定成本一次性的投入如能换来顾客的满意,何乐而不为呢?
平价不能平常,低价不能低级。
平价不是乱打价格战
平价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工具,好像只要愿意都可以采用。哪个药店突然间想到了,明天就可以用。
然而,平价的使用没那么简单,如果不进行分析而希望乱拳打死老师傅,那就只能自残。平价不是乱来的,而是需要有章法可循。
平价战略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如果竞争对手针对解热镇痛打折,那你可以分析一下,本地区的高发疾病还有哪些,老年人的慢性病用药是否可以打折来吸引目光和客流。选择的品种是要自己有采购实力的才行,如果不明就里,自己的进价比对方的零售价还高,那就没有打折优惠的基础。这些商品一旦平价销售,是否能通过销量的提升来弥补下降带来的利润损失。
平价战略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有的药店一旦打折就是全年打折,不分季节。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同季节药品销售的淡旺季是不一样的,有的药品需要在淡季打折,有的药品需要在旺季打折。针对某些时令的刚性消费需求,就无须平价销售,只要按正常销售就行。比如SARS、猪流感到来的时候,口罩、板蓝根、Vc等健康商品供不应求,打折只有傻子才会去做。
平价战略需要选择合适的对手。欺软怕硬某些时候是需要的,如果不知天高地厚,面对有很强成本优势又很有攻击性的对手,一味的高举高打,只会两败俱伤。如果对手在平价战略方面毫无优势可言,那就可以果断出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平价战略需要选择合适的消费者。在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区域是高档住宅区,在其中居住的居民非富即贵,他们需要的不是低廉的价格,而是优质的商品和服务,选错了消费者的平价药房将自取其辱,赔了夫人又折兵。
平价战略需要选择合适的战略时机。一个药店的发展阶段很多,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在某个阶段获取市场份额做大销售是主要目标,那就可以适当地采取平价战略。如果这个阶段将提升毛利率作为主要目标,那就不适合打平价牌,而是要打利润牌。
平价战略决不是全场、全年、面对所有消费者、在任何时机都适合采用,需要因时而动、因人而动、因敌而动、因机而动。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正因为如此,在如下情况下,不能盲目动用平价战略。
第一:没有成本优势。平价战略需要强大的成本优势来支撑,否则就只能打一小段时间,而不能将平价作为战略长期使用。沃尔玛、西南航空等,每一个平价战略的成功者,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或在商品采购上,或在运营成本上。
第二:没有消费者基础。平价战略需要一群对价格异常敏感的目标顾客来支撑,他们喜欢货比三家,他们相比时间更关心价格,为了“一分钱”的优惠他们会换一个购物地方。在重庆家乐福曾经出现过为了购买打折鸡蛋而挤破商场的玻璃、挤出人命的事件。这种事的发生应该杜绝,但这件事反映了这家卖场的平价有消费者基础,他们选对了地方。
第三:没有平价空间。平价药店已经开遍大江南北,在某些省市特别集中,平价药房扎堆开设,没有其他业态,唯平价至上。这些省市是没有平价空间的,不能再平价下去了,必须要从新的业态入手,寻找新的突破口。
第四:没有充足供应。供不应求情况下,根本无须平价,这时候药店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货源的充足,保证商品满足度就能赢得顾客的欢心。
第五:商品没有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商品需求的数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情况。
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商品价格弹性很大,意思就是当价格出现轻微变动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成倍的放大或减少。而当一个商品价格弹性很小时,价格的波动几乎不影响其需求量。
价格弹性既可以定性的衡量,更需要定量的测算。
Ed=ΔQIQPΔP当=Ed时,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么动,需求是固定不变的。
当0<Ed<1时,缺乏弹性,价格的影响不是很大。
当Ed=1时,单一弹性,价格变动多少百分比,销量也随之变动多少百分比。
当1<Ed<∞时,富有弹性,少量的价格变动会带来较大的销量变动。
当Ed=∞时,完全弹性,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价格的略微变动,会带来需求量无穷倍的变化。
在药店经营的商品中,简单的可以分为两类: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那些极端情况在现实环境中几乎没有,我们就不去细细讨论了。
在对商品进行归类前,先探究一下影响商品价格弹性的因素。
1替代品的多寡。如果某商品的替代品很多,则其价格弹性大,替代品越多,价格弹性越大。反之,如果没有替代品就缺乏价格弹性。感冒药全国有1000多家药厂生产,有200多个品种,替代性很大,从这一品类来说,价格弹性很大。但如果某药厂的感冒药有独特性,替代性就减弱,该单品的价格弹性就会较低。
2.该商品支出占总所得的比例。这里有两个参数,一是商品支出,二是总所得。如果商品支出大,总所得一样,那么价格弹性高,如果商品支出一样,总所得甲多乙少,那么相对甲来说,乙的价格弹性就大。既与商品本身有关,又与消费对象有关。
3.商品耐用性。如果商品耐用,价格提高后原商品可推迟购买,价格弹性就小。耐用性差的商品价格弹性相对较高。
4.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米就是必需品,价格弹性小。因为我们每个人一天吃多少粮食基本是固定的,绝不会因为价格高了而勒紧裤腰带少吃一点,也不会因为价格低了而放开肚子拼命吃。相反,奢侈品的价格弹性就大,只要价格降到有更多人承受,需求就会上升。
明确了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我们很容易地能将药店商品进行清清楚楚的分类。满足如下特征的商品价格弹性高:替代品多、占总所得的比例低、耐用性差、奢侈性强的商品。
替代品多的商品是那些无技术含量、竞争药厂数量多、同质化明显的商品,肠胃用药、解热镇痛药、外用药中的很多普通常用药都为此类。
占总所得比例低的商品是价格低廉的常用药品。
耐用性差的商品在药店中占了大多数,因为药品有保质期,即使药没有用完,过了保质期也不能服用。
药店中的奢侈品不少,参茸、冬虫夏草、名贵保健品、某些高档医疗器械就属奢侈品。
以上特征商品价格弹性高,可采取适当的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并刺激其原来不强的购物欲望。而替代性少、占总所得比例高、耐用性强、生活必需的商品,由于他们价格弹性低,降价不会带来明显的销量提升,达不到平价战略本来的目的,降价只是“盲从”的表现。
高价不一定难卖
说了那么多的“平价”话题,我们再来谈谈平价的反面——高价。
在平价和高价中间,存在无数个阶梯,限于篇幅,只能谈谈这两种相反的战略。只要能将这两者搞透,基本上对价格就会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了。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平价的好处非常明显,但其绝对不是万能的。顾客的需求多种多样,平价代表了部分群体的需求、代表了所有群体的部分需求,这么说是因为富人并不是不需要平价,在不是很花其他代价的情况下,在相同价值的情况下,能少支出当然谁都不会拒绝。
然而,既然有平价需求,其相反一面自然的是高价。平价成功的企业数不胜数,而高价成功的企业估计同样多,汽车行业的宝马、奔驰、宾利等,飞机上的头等舱,笔记本电脑中的Thinkpad,珠宝中的蒂凡尼,高贵的化妆品和香水店比比皆是……
高价战略的工业企业、高价战略的商业企业数不胜数。概括一下,高价战略的企业有如下特征。
一是品质保证。既然收了顾客那么多银子,商品的质量自然是要保证了。如果高价商品的品质、效用等还不如低价品,谁还会来购买呢?富人绝不是傻子,反而更加精明,否则他们收入就不会那么高。一辆宝马100万元,一辆桑车10万元,价格的10倍差距,充分体现在轿车自身驾驶的舒适性、内饰的豪华性、汽车的安全性等方面,硬件和软件一样都不能缺。
二是品牌影响力。高价战略的企业都把品牌视作生命,有的投入巨资于品牌宣传、品牌塑造,比如耐克;有的虽然不打广告,但通过其他手段来提升品牌影响力,赞助活动、公益宣传等,甚至口口相传,反正什么手段能提升品牌,就用什么手段。虽然高价商品从统计意义上品质要好于低价商品,但其品质相差不一定有价格那么明显,但都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其品质无法承担的那块就是品牌,品牌同样具有价值,那就是无形价值的真正体现。
三是服务一流。无论是售前、售中、售后,高价战略的公司需要有一流的服务,头等舱的客人被称为VIP,候机、登机时都能享受尊贵待遇,上飞机后,其服务更是明显好于普通旅客。服务同样转化为价值的一部分,体现在价格中。
有了这三者,一个高价战略的公司就有了基础。
高价的商品当然令人望而生畏,但无论从物理学角度还是心理学角度,便宜的不一定好卖,价高的不一定难卖。
一种几乎为同样的商品经过不同的处理,价值可以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咖啡豆是直接从树上采摘下来进行简单的烘焙而成。一磅咖啡豆的期货价格一般是1美元,在原采地的价格更低,是论吨来卖的。
咖啡豆变成速溶咖啡,价值就上涨很多,每200g的价格大约在70元左右,是咖啡豆价格的20多倍。
旅行者在火车上喝一杯咖啡价格10元,列车员只用了不超过10g,现在价格就是速溶咖啡的3倍。
在星巴克喝咖啡,一杯咖啡在30元左右,是列车上的3倍。
来到上海金茂大厦的87层咖啡厅,一杯咖啡就变成了100元,又上升了3倍。
敝人孤陋寡闻,不知道是否有价格更高的咖啡,相信肯定是有的。
为什么同样的东西,经过不同处理,在不同地方购买价格有那么大的差别。按照价格弹性原理,随着价格的上升,一般商品需求量就会下降,而在这里就发生了反常的现象。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偷换概念。同为咖啡,本质一样,而已成为了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商品自然有不同的价格。
咖啡豆是原材料,价值最低,自然价格也最低。
经过加工厂处理,成为速溶咖啡后,它为顾客带来了方便,为了这个方便多付20倍的价钱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列车上,旅客购买的就不仅仅是咖啡了,而是咖啡+水+服务,在商品中加进了服务的价值,多一份价值就多一份价格。
星巴克中喝咖啡更多的是需要一个休闲的场所,听着优雅的音乐,闻着浓郁的咖啡香味,看着美丽的女服务员,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闲聊两个小时,这种文化、这种气氛、这种环境的价值超过了咖啡本身。
金茂大厦在2008年之前是上海最高的大楼,87层的咖啡厅是世界上最高的咖啡厅。坐在咖啡厅的玻璃墙旁边,欣赏五光十色的浦江夜景,浪漫的气氛油然而生。咖啡厅的waiter着装统一,一副绅士的打扮,戴着耳麦拿着无线PDA,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每个周末都人满为患。
高价的商品并不一定难卖,只要有足够的价值支撑其高昂的价格。对同一种商品来说,基本上都遵守价格弹性规律,极少有特例,而一旦商品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同样一盒泰诺的感冒药,在平价药房售价98元,在便利店售价11元,两者相差12元,是因为看上去相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本质。平价药房提供的就是一盒药,而便利店提供的是一盒能很方便就能买到的药,加上去的这个定语就值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