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度日
养生之道可概括为“清、净、明、了”四个字,内觉身心皆空,外觉万物皆空,抛弃各种妄想,任何事情都不执意追求,这就是“清净明了”。
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过分沉溺于某事:过分沉溺于声色,产生虚弱怯懦之病;过分追求财利,产生贪婪之病;过分注重功名,产生造作虚伪之病;过分讲究名誉,产生矫饰虚伪之病。
唉,过分沉溺所带来的危害确实不浅啊!对此,樊尚默先生用一味药将其解除,即“淡泊”。仰看青山白云,俯视流水激石,喜看鲜花怒放,静听百鸟齐鸣,樵夫的歌声在山谷回荡,自然界宁静不喧,人心悠然自得。
(清)沈复《浮生六记》
安乐的根本
人若能安于境遇,遵循养生的规律,不因得失而使身心劳累,不因荣辱而使躯体疲劳,沉浮自如,乐天知命,哪一天都是安闲自得,心情舒畅。这不就是安乐吗?
如果周旋于世俗,追逐高官显位,胡思乱想,神魂不得片刻的安宁,使得吃饭时忘却了味道,该睡觉时却忘了就寝。不知道养生有方,日常生活有所顾忌,劳累身体迷惑心志,犹如头枕着刀入睡,脚踩着刀刃走路,祸患就乘之发生,还能不知有所警戒吗?
因此,我说那些懂得恬淡安闲,能自我满足的人,是得到了安乐的根本;审察居室而安然居住的人,是得到了安乐窝;每天早晚怡养的人,是得到了安乐法;一有空闲就悠游山水的,也是得到了安乐法;知晓大地人之间关系而有所避忌的人,是懂得了安乐戒;严格把握朋友交往的,是懂得了安乐之助。再加上体内调养有方,吃灵丹妙药,活上八九十岁,乃至上百岁,又有什么困难呢?
(明)高濂《遵生八笺》
知足者乐
古人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寻找快乐的最好办法。
与饥饿的人相比,能吃饱就很快乐;与受冷挨冻的人相比,能穿暖就很快乐;与受苦受累的人相比,能悠闲就很快乐;与患病的人相比,能健康就很快乐;与有祸患的人相比,能平安就很快乐;与将死之人相比,能生存就很快乐。
白居易有首诗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光火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近人也有诗说:“人生世间一大梦,梦里胡为苦认真。梦短梦长俱是梦,忽然一觉梦何存。”与白居易一样乐观旷达。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何必整日奔波忙碌?人生匆匆,争短论长,却不知道生死有定数,得失难估量。看如今,那秋风吹金谷,夜月照乌江,阿房宫殿冷,铜雀台草荒。荣华犹如花上露,富贵好比草上霜。看透这些奥秘,万种忧虑都会遗忘。
夸耀什么龙楼凤阁多高贵,说什么利锁名缰多富有,闲来静处,暂且把酒吟诗来猖狂,唱一曲归家尚不晚,歌一调湖海仍茫茫。及时行乐,莫失大好时光。
约几个知心朋友,到野外溪水旁,或者琴棋怡性,或者临水举觞,或说些因果报应之事,或论些朝代更替今古兴亡,细看花团锦簇,静听鸟语喃喃。任凭他人情厚薄,世态炎凉,我自有悠闲岁月,潇洒度时光。”这首词不知道是谁写的,读后如大梦初醒,就像炎热酷暑时服用的清凉剂。
(清)沈复《浮生六记》
乐在其中
圣贤之人都能自得其乐。孔子说:“乐在其中。”颜回说:“不改其乐。”孟子以不愧不作为乐。《论语》的首篇便说到乐。《中庸》中说:“无入而不自得。”
程、朱教人寻找孔、颜乐趣,都是这个意思。圣贤们的快乐,我们当然不敢奢望,希望能有白傅之“有叟在中,白须飘然,妻子忙碌,鸡犬悠闲”的乐趣而已。
乐即是苦,苦即是乐,伴有某些不满足,怎么知道就不是福?如果全家事事都如意,一身处处都自在,好日子也会感到很平淡。圣贤难免有厄运,仙佛难免有劫难,因为厄运能造就圣贤,劫难能修炼仙佛。
(清)沈复《浮生六记》
逍遥度日
我读柴桑翁的《闲情赋》时,叹服他的钟情;读《归去来辞》时,叹服他的忘情;读《五柳先生传》时,则叹服他非有情也非无情,钟情也忘情,妙在其中。
我的朋友淡安先生最倾慕柴桑翁,读书不求甚解却又能明白其理,饮酒不希望醉却又能醉。他常对我说:“做诗何必非五言,做官何必非五斗,生子何必有五男,宅中何必有五柳。”可以称得上是个飘逸之人。
我梦中得了这样几句诗:“五百年谪在红尘,略成游戏;三千里击开沧海,便是逍遥。”醒后告诉石琢堂,石琢堂先生认为潇洒飘逸,朗朗上口。然而,谁又能领会这种心情呢?
(清)沈复《浮生六记》
逍遥说
通达事理的仁人君子,安守本性,坚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心无城府,行不越轨。天下有道,就明明白白地与世相清。天下无道,就浑浑噩噩的与世相浊。
泰山压顶不以为重,举秋毫不以为轻,青云直上不以为荣,坠入深渊不以为辱,震动如雷霆不以为恐,劫难来临刀斧架颈不以为惧。
视生死如旦暮,以盈虚为消息,仰观宇宙的广阔,俯视身世的卑戚。正如一叶浮萍泛于大海,一粒米黍存于仓库,又何须说什么有重有轻在其间呢?
所以,都应该快乐,无论到何地都应该适应。出与天为民,入与道为邻,如若这样,又有什么不逍遥自在的呢?
(明)高濂《遵生八笺》
自得其乐
真定梁先生每当和人说话,或每天晚上回家,一定要选些可喜可笑之事与人谈论,时而抚须大笑,以释放一天劳累郁积的闷气,这是真正懂得了养生要诀。
曾有一位乡人年过百岁,我向他请求长寿之道,他笑着说:“我是个乡下人,不知道别的东西,一生只知道高兴快乐,从来不知烦恼。”这岂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过去王右军说:“我喜欢种植果树,其中有无限的乐趣。我种的树,开一朵花,结一个果,看起来可爱,吃起来更甜。”右军可以说是自得其乐啊!
陆游做梦到了仙人住处,得到两句诗:“长廊下瞰碧莲沼,小阁正对青萝峰。”便以为到了极为优美的景地。我住在禅房中,也有这种感觉,只怕还是更胜一筹。
(清)沈复《浮生六记》
不怨天尤人
我的住处只能容下一个人活动,寒冬在温室内与各种花草相伴,酷暑则垂下竹帘与高耸的古槐相对,天地间能够自得其乐的,也仅仅是这些。
如果退一步想想,我得到的已经很多了,因此便马上心平气和了,不再羡慕别人,也不怨天尤人,这是我晚年自己找到的快乐。
(清)沈复《浮生六记》
苦中作乐
我们必须学会苦中作乐。首先,要明白快乐和不快乐形成的原因,虽然处境的好坏能导致快乐与不快乐,但其主要原因,还取决于自己内心所采取的态度。
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一种处境,甲能战胜恶劣的处境,乙却反而被征服。能战胜恶劣处境的人,看那种被征服的人,感到非常快乐。
所以,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气,也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否则,无异于雪上加霜,势必毁灭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不要悲观绝望,而必须从悲观绝望中看到希望,并保持快乐。
(清)沈复《浮生六记》
摒弃妄想
烦恼产生于妄想,如果能摒弃妄想就没有烦恼。但是,这种妄想,无论是富贵之人,还是贫贱之人,都难以避免。进了一步又想再进一步,欲望无穷无尽,过去、未来和现实的各种欲念纷至沓来,此起彼伏,此灭彼起。古人说心猿意马难以驯服,这并非是假话。
读书人只有具备觉悟之心,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自然消失,就好像太阳当空而照,万物一目了然。掌握了这一绝妙的方法,不仅疾病痊愈,健康长寿,即使是要超凡入圣,也易如反掌。可叹啊!方法本很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茫茫宇宙,有谁懂得这个道理呢?
(清)石成金《传家宝》
随遇而安
孔子见巫启期身穿鹿皮衣服,鼓瑟而歌,便问:“先生为何如此快乐啊?”
巫启期说:“我快乐的原因有很多。天孕育万物,万物中只有人最为尊贵,我有幸成为人,这是快乐的一个原因;人以男为贵,我有幸成为男人,这是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人难免一死,我已经活了九十五岁,这是快乐的第三个原因。死亡是人们最终的归宿,与常人一样等待死亡,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啊,这是一个悟透生命道理的人。并非只有这三个原因令人快乐,就这种寓物适情、无求无欲、与世无争的心态,走到哪里不会感到快乐呢?如果能长期保持这种快乐,那么一切忧虑自然烟消云散,从而使神志得以固守,寿命得以延长。
世人整天愁眉苦脸,绞尽脑汁,费尽心思,都是自寻烦恼,有什么好处呢?我最喜欢邵康节先生一首歌词中的几句话:“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万事多少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世人不必多记,只需明白这几句话的道理,便会快乐一世,百病全无,延年益寿。
我把屠赤水先生的话略加修改:“人生在世,自从有了知识以来,便有各种忧患和不如意的事。小孩哭叫,也是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从幼年到少年,再到壮年、老年,如意的事情常常很少,而不如意的事情却很多。即使是大富大贵之人,天下人都羡慕他像神仙一样自在,而他也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比贫贱之人还多,只是他所忧虑的事情与贫贱之人有所不同罢了,世间万物总是有缺陷的。要知道世人决不会有心满意足的时候,能明白这个道理并顺应这个现实,就可使内心稍稍有所安定。”
人生在世,必须知足常乐。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自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无比快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拿更不如意的人和事来比较,这样心里自然得到宽慰。这是缓解内心火气的最快办法。古人说过:“要做快活人,切莫寻烦恼。烦恼与快活,都是自家讨。”一般来说,人要退一步想想,不要自寻烦恼。
文潞公辞官回到洛阳,当时已经有八十多岁了。神宗见他身体仍很健壮,便问:“你有什么的方法吗?”他回答说:“我没有别的方法,只是能做到随意自适,随遇而安,不因外物而伤体内平和之气,不敢做过分之事。”皇帝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林英因年老而隐退之时,身体仍然像壮年。有人问他有保养法,他说:“只不过是平生不会烦恼,即使明天没饭吃也不忧虑,事情来了就把它打发走,不让它在心中停留。”
屠赤水有一次正在院子里赏月,家人告诉他厨房中已经没有米面了,他笑着回答说:“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不要辜负了现在的梧桐月色。”
他们具备了这种心境,便是生活在极乐世界,实在是最聪明之人,我们应当好好学习。
(清)石成金《传家宝》
重生则轻利
中山公子牟对詹子说;“我身居江海之上,可心却在朝廷之中,这该怎么办呢?”
詹子说:“重视生命。重视生命就轻视名利了。”
中山公子牟说:“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还是不能克制自己。”
詹子说:“不能克制自己就放纵它,这样,精神就没有什么损伤了吧!不能自我克制又强制不放纵,这叫做双重损伤,双重损伤的人没有长寿的。”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审为》
岂死守乎
谚语说金银是世间的活宝。是宝,当然不能浪费,而活又怎能死守呢?
有些人家里富有,却装出一副穷酸相,贫穷挂在嘴边,唯利是图,不顾廉耻。岂知此生有限,尽管腰缠万贯,到头来还是一样要死去。与另一些虽贫而安乐的人相比,到底哪一个有益,哪一个有害呢?唉!实在可悲。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春季养生
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夏秋冬。春天这个季节,是天地交流、阴阳会合的时候。人心到了这个时候,不想舒畅也会舒畅起来,就像父母相亲相爱,儿女自然会喜笑颜开。看到全场欢乐的气氛,就算想独自对着墙壁哭泣,也哭不出来。
但是,在春季行乐,会容易过度,一定要留一点精力,好度过将来的炎夏。因为,一年中难过的关卡,是在三伏天,损耗精神,产生疾病,以至于死亡都是在这个时候。所以,俗话说:“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说得不假。
考虑到危险要先预防,应该在春天行乐的时候,不得过度地放任自己的欲望,而埋下病根。花可以经常看,鸟鸣可以专心地听,山川云物的胜景,可以任意游览,只有对于房事,要有节制。
因为,人在这个时候,全身都是春。“春”,是泄尽无遗的意思。草木的春,泄尽了不会有损伤,是因为其他三个季节都在积聚,只在春天一个季节宣泄,过了春季,又是积聚的时候了。
人的身体,能保证一个季节泄尽,而其他三个季节不泄漏吗?在春天已经泄尽了,在夏天又不能不泄露。就是草木也会干枯,何况是非常脆弱的人的身体呢?
想要保留枕席的欢乐,就应该在游览时尽兴。为什么呢?把心思分到花鸟上,就会觉得身体有空闲,而把心思都花到房中,会让身体得不到一刻的休息。
但是,我李渔所说的,都是防备过度的话。要是摒弃感情而且杜绝欲念,这时天地都是春,就我一人是秋,何必要这样一个无情的人呢?
(清)李渔《闲情偶寄》
夏季养生
《戴记》中说:“这个月,白天达到最长,阴阳相争,死生分判。”这句话真是吓人啊,让人不寒而栗。人在夏天,都会时时防备生病,天天担心死亡。
防病忧死,就应当随时找空闲来行乐。从来人们都选在春天的空闲时间行乐,我却特别选在夏天。因为在春天人们精神旺盛,即使不行乐,也不会损伤身体,夏天就会耗尽精神,力气很难支撑身体,如果不快乐,就会让身体和精神都劳累不堪,像给火加热一样,这就是跟自己的性命过不去了。
《月令》里认为冬天应该闭藏。我说天地之气,应该在冬天闭藏,人的气力,应该在夏天闭藏。试看隆冬时节,人的精神,越冷越旺,比起暑气削弱人的体力,不能同日而语。
人如果不是公事在身、饥寒迫体,稍有些资本轻闲的,就该在其他三个季节做事情,在夏天养息身体,度过这个难关,然后再出来应酬事务,也还不迟。
(清)李渔《闲情偶寄》
秋季养生
经过夏天到了秋季,这时候暑气消退,秋爽怡人,四肢可以自如活动,衣服也不会成为累赘,这时不行乐,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何况还有阻碍人得到快乐的两样东西不久就要到来。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就是霜和雪。霜雪一到,万物就会变形,不只没有花,叶子也少了,也可以经常看到月亮,却不能保证不起风。
秋天的价值,应该比春天还要高十倍。要是居住的地方有山水的美景,这时就应该去游览,不然就错过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以前想登临却做不到,以后想要观赏也做不到,再观赏就要再过一年了。
有要好的朋友,应在这时朝夕相处,不然就会错过这个机会。为什么?因为,在这以前暑气阻人,咫尺的距离就像远隔千里,以后风雪逼人,想要拜访朋友比登天还难。这就又负了一年的约定。
至于家中的姬妾,一到这个时候,就像久别重逢,相处特别欢乐。为什么?因为,夏天容易流汗,想要盛妆也不行,打扮得十分娇艳,也只剩下四五分。秋季则可以把全部的精神,都用在梳妆打扮上。长久不见她们盛妆,今天见了,能不像久别重见或是新娶一样,感情融洽吗?
这时候行乐和节制欲望,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总要留下一些余地,能走百里的走九十里就考虑休息,有脚力善于登塔的到第六级就下来。
(清)李渔《闲情偶寄》
冬季养生
冬季必须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想象成路上的行人,受尽了风雪之苦,然后回想自己在家里,这样就无论天气是寒是暖、是阴是晴,都能比别人快乐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