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银做酒具,就好像用珍珠翡翠做梳妆盒一样,都是不得已才做的,不是宴会就不必有。富贵的人家,可以经常准备一些犀角酒具,因为犀角虽然属于珍宝,但外形朴素,就像官员不讲究排场一样。
象牙跟犀角是一个等级的,但是象牙太过耀眼了。而且,美酒倒在犀角的杯子里会另有一种香气。唐诗中说:“玉碗盛来琥珀光。”玉器能增进酒的颜色美观,犀角能增进香气,都是酒的功臣。
如果重视朴素典雅,那么最应该推崇的是瓷杯。旧的瓷器很可爱,人人都知道,但是价格一天比一天贵,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我们这些穷人,想见见都难。
然而,即使有这种东西,也只能当做古董收藏,而不能拿来喝酒。为什么呢?酒后拿着杯子,难保不会掉在地上,十个里面损坏了一个,就像大雁行列中断,不再成为完整的一群。买了不用,就跟没有买一样。穷人也只能这样来自我安慰。
然而,现在的工匠技术很高,生产新瓷器的质量一点也不比成、宣两个窑差,而体式的精细特别又要超过它们。其价格没有旧窑生产的贵,只是因为数量的多少不一样而已。
我很奇怪现在生产陶瓷的人,为什么不爱惜自己的力气,如果每天只做一个杯子,每个月只做一个酒杯,让世人需要的时候买不到,自然就提高价格了,获利跟大量制造出售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这么做呢?然而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提高了技艺,而人们却不看重,只能让给捷足先登的人垄断了市场。
(清)李渔《闲情偶寄》
碗碟
建窑出产的碗碟是最好的,只是太厚了。江西生产的碗碟,虽然是盗用建窑的名义,实际上比建窑做的要美观,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次,谈谈花纹,花纹太繁复,就显得俗气,只要做到笔法生动、颜色鲜艳就可以了。碗碟中最不忌用的就是有字的一种,比如写《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是陶匠造的孽,买来用的人也大大得罪了天地神明。
让我来讲讲原因。“珍惜一千个字可以延寿十二年”,这是文昌帝君的告诫。虽说不一定真的灵验,但字画出于圣贤,仓颉造字时夜里有鬼在哭泣,可见文字与气数有关,因而被天地神明看中珍惜。使用有字的器皿不会损福,但是如果用得不久碗碟坏了,一定会丢掉它,而使它遭受作贱,这不是跟制作这陶器的人一起犯了过错吗?
陶匠只是把它做出来,没看到它坏掉,似乎罪责还可以原谅。字纸扔在地上,遇见珍惜福分的人,把它捡起来可以烧掉。而有字的碗,坚硬不能焚烧,就像入水不湿,入火不燃的神物一样,以至于它虽然坏了却销毁不了,被人扔了又扔,路旁见到的人就是有心要行善惜福也没办法。它们有时候被扔进街道,遭千万人践踏;有时候被倒进厕所,受千百年的污秽的凌辱。文字遭遇的灾祸,没有比这更深重的了。
希望天下的人,都要以行善惜福为念,看见有字的碗,就觉得这是在造孽。买碗碟的人互相告诫不要买带字的,那么卖的人就没有办法卖出去。卖的人卖不出去,造瓷器的人就不会再制造了。文字所遭受的灾祸,不就慢慢减少了吗?
这还只是做补救的下策。如果有行善惜福的大人在江西做官,就出一个严厉的布告,告诉所有的陶瓷匠人不得在碗上写字,不管是《赤壁》还是什么,都不许写在瓷器上,就是成化、宣德年间制作的,和某斋某居的落款,也都去掉。
请问有这些字就能跟成窑、宣窑的瓷器比价钱了吗?没了这些字比平常的价格又会少掉半文吗?有这几个字和没有这几个字,获得的利润都是一样的。多了这几个字,只是白白地造千百年的孽而已。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太守、县令等官员都是文化教育的管理者。在江西做官的,早点发布这道命令吧,这是千百年来没有人去修的福分啊,就等你一个人来完成。这是个机遇,你要赶紧抓住啊!
(清)李渔《闲情偶寄》
灯烛
灯烛辉煌是宴请宾客很重要的一件事。但经常看见宴会上宾客众多,个个是有身份的人,陈列着山珍海味、美酒佳酿,旁边吹拉弹唱,每件事都称得上很完美,只是歌台上的表演比较模糊,只能让宾客们赏心悦耳,却不能大饱眼福。
这不是因为主人吝惜灯油,不肯多点灯烛,而是因为灯芯在捣鬼,不是剪灯芯的方法不对,就是没有人专门负责这件事。有六字口诀可以告诉人们:“多点不如勤剪。”
五盏灯勤剪灯芯,比十盏灯不剪灯芯还要亮。寻求不剪灯芯的原因,或者是因为仆人和主人一样都光注意看戏了,没有注意到灯亮不亮;或者是太繁忙,没有委派专人剪灯芯,所以有灯也不明亮,这是所谓的管理的人不到位。
想要避免这个问题,只要找个人专门负责就可以了。选择一个谨慎老成、不贪玩的人,那么这两个麻烦就都可以避免了。有了适当的人专管,而剪的方法不对,也还个是难事。
宴会场所的灯,挂在高处的多,放在低处的少,要剪低处的灯容易,要剪高处的灯就难了。不是人爬到高处去靠近灯,就是把灯放下来来方便人。
剪一次就这么爬上爬下一次,不但累人,而且灯也要频繁地移动,让在座的客人看了也都替他感到辛苦。所以经常有人怕难而不去剪,任它昏黑暗淡。
有两个方法来减少这种辛苦,一个是已经试验过可以相信没问题的,一个是没有试过还需要别人来试验的。已经试验过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呢?就是一把三四尺长的烛剪,用铁制作,一定要很细,太粗了就会重得难以举起来。举这剪子也有方法,写在后面。有了这种长的剪刀,就不必人爬高或把灯放低,只需要举手就可以,跟剪低处的灯一样了。
没试过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就是用木偶演戏的方法暗提绳索。在梁上刻一条长长的暗缝通到房子后面,把挂灯的绳索勒在里面,用小小的轮盘承在下面,然后把灯挂上去。
灯的内柱和外罩分成两个部分,外罩固定在梁上,不要让它活动,内柱的绳子挂在轮盘上。想要剪灯芯时,就把内柱的绳子放下来,低到人够得到的地方,剪完再放上去,合到外罩里面。这样外罩高悬不动,以静待动。同是一盏灯,就有麻烦和轻松之分。比起外罩和内柱一起放下来碍手又碍脚,已经先胜过一筹了。
不要用明线而要用暗线,而且一定要勒在梁上的缝隙里,再通到房子后面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为了让拉绳子的人藏在房子后面,不让人看见,只看见轮盘一转,灯就自动降下来了,剪完又自动上去了,没有拉扯的痕迹,就像有神力相助一样。
发明这种方法,不是有心要炫耀,而是为了把剪灯芯的笨重之处掩藏起来。因为场上多站一个人,就多了一个人遮挡,如果一个拉绳子一个剪灯,这边做完又到那边,来来回回的,客人只看见人在走来走去,都没空闲去清净地听歌了。
所以,把人藏在房子后面,减了一半的遮挡,耳目之前是多么清净啊!藏在房子后面也不一定是在墙外面,厅堂中有空地的,屏风后面就可以了,或是隔上绎色的纱或是挂上珠帘,做到里面看得见外面,外面看不见里面,就可不露人工的痕迹而巧施天工了。
每一盏灯用一条绳子,用蜡烛磨得很光,使它抽动时不会涩。梁上的一条缝隙就可以勒上数条绳子,但是要预先编上字号,挂上小牌子,使拉绳子的人便于识认。
剪灯的人快要剪到某一号,就预先放某条绳索等着,这一号灯刚升上去,那一号灯又放下来。看到的人就像走在山阴道中一样,明知道是人不是鬼,也定会诧异惊讶,鼓掌欣赏,也是一件乐事。可惜我囊中羞涩,没有能力去雇人做到,只好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别人,说是自留余地也可以。
梁上凿缝不太合适,为了吊灯这种小事而损伤屋梁,没有这样的道理。如果盖房之前就准备好,梁做好后另镶两块薄板,中间挖空,遮住下面,然后把房梁架好,以便将来挂灯索。这是一个方法。
已建成的房子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只是要先放绳子,再把板围上去。这种方法不只是适用于看戏的场合,元宵看灯、平常宴客也可以用,只是比用长剪的方法花费要多一些。
制作长剪时应按房子的高矮来定长短。短的三尺,长的四五尺。剪刀的柄要直而上面要弯,像鸟嘴一样,以细巧坚劲为原则。但是,使用时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可行,掌握不了方法,那么虽然有了剪刀也不能用,等于废物。
因为,剪刀是用铁做的,长达数尺,不可能不重。一只手高举它,在高处肯定会摇晃,剪刀摇晃,灯也跟着摇晃。灯和剪刀都晃动,那么灯在东而剪刀在西,想剪也剪不到了。
方法是用右手拿剪刀,用左手托住它,托的地方要比右手高出一尺左右。剪刀虽重,但也不过一两斤重,一只手举着重,两只手一起举就觉得没那么重了。
一只手举剪刀去剪,另一只手按住使剪刀不摇晃,灯虽然高,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孤掌难鸣,合力就容易,天下事都是这样的。
长剪虽然好,总是讨厌它太重。如果柄用木头,只在接触灯芯的地方用铁,那就尽善尽美了。方法想好了,却还没去做,把想法写在这里,等着有心人去做。
长剪不是都能用,只有没有灯罩或者四围有灯罩而下面放空的灯才可以用。像明角灯、珠灯,都没办法把长剪伸进去,又怎么用呢?
至于在梁上放绳索,则所有灯都可以用。两种方法也可以一起用,使用的方法又和前面介绍的相反,灯柱在中间不动,而提起灯罩来等候剪刀,剪完再把灯罩放下来。这是避重就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去做。
(清)李渔《闲情偶寄》
茶具
泡茶最好的器具是砂壶,而宜兴制作的砂壶最好,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像金银一样太过珍视它,那就违反了圣人的教诲。
制作器皿重在适用,为什么一定要费尽心血钻研,弄得那么玄妙呢?凡是定做茶壶,嘴一定要直,买的也是一样。有一点弯曲就不太好,再弯曲些就成了废物了。
因为,装茶的东西和装酒的不同。酒没有渣滓,壶嘴是弯是直没有关系,一倒就出来。茶里面是有东西的,小小一片叶子,一入水就变成很大一片,倒茶的时候堵一点在壶嘴,水就流不出来了。
喝茶是件愉快的事情,茶水倒不出来可就会大煞风景了。如果壶嘴是直的,就绝对不会有这个问题。即使有时候堵住了,也容易疏通,不像弯曲的嘴就跟武夷山九曲溪似的不好疏导。
存放茶叶的瓶子,只适合用锡的。不仅是瓷、铜制品和茶叶习性不同,就是金银制品也和茶叶习性不同,用这些材料制作的器皿存放茶叶,本来是想保护它,其实会害了它。
用锡来做茶叶瓶,只是因为它不泄露气味,但如果制作不好,反而比用瓷瓶更糟糕。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做好后如果没有检查,就可能会有很多漏孔。
一般锡匠制作酒壶茶壶等器皿,做好后一定会用水试,稍有渗漏就马上补好,因为用来装酒和茶的,一漏水就不能用了。可锡匠制作装干货的器皿时,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就像木匠造盆和桶的时候会知道要注意防漏,做斗和斛的时候就不注意防漏,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锡瓶有洞眼,就会比瓷瓶更容易发潮漏气。所以锡瓶做好后,一定要亲自检验一下,大件的装上水,小件的用口吹吹气,只要有一点点漏隙,也要立刻督促工匠补好。检验必须做两次,一次是在做好还没打磨的时候,一次是在打磨好以后。为什么呢?
因为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开始的时候不漏,等去掉锡皮,打磨以后,忽然露出小洞。没有仔细观察和试过很多次的人是不会知道这一点的,这是说给粗心的人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封盖不严,茶叶的气味难以保存。凡是贮藏有香气的东西,封口的地方就要特别注意,封口不严,就跟露在外面一样。
有人说茶瓶盖子一定要用两层,这很可笑。这种方法是从什么人开始的?可以说这个人对存放茶叶是一窍不通。单层的盖子,可以在盖子里面塞纸,使刚柔相济。一用双层,就只能依靠硬的盖子用力,没办法发挥软物的功用了。
塞满细缝,做到一线缝隙也没有,硬而不能弯曲的东西能做到吗?就算在外面再糊上纸,而贴纸的地方,要是在凹凸不平的地方,就一定得剪碎纸条,做成蓑衣一样的,才能贴紧。请问用蓑衣盖东西,能做到内外不通风吗?
所以,锡瓶的盖子只适宜加厚而不适宜做成双层。收藏茶叶的人家,如果收藏后长时间不打开瓶子的话,就在瓶口用两三层棉纸把它糊好,干了以后再盖上盖子,那就刚柔并用,永远不会有漏气的时候了。
如果经常开闭的话就在盖子里面塞上一两层纸,使香气闭住不会泄露,这是贮存茶叶的好方法。如果盖子是双层的,那外面的盖子应该作成两截,中间缠上纸,也会好一点,这种方法也比较方便。但是封外面不如封里面,还是前一种方法比较好。
(清)李渔:《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