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26710000000020

第20章 情志(2)

至于恼怒伤在人体,有下列三种危害:伤肝则神志昏乱,两肋痛而胀满;伤肺则使气上逆,吐血而致虚损之疾;伤脾则气机结滞,饮食减少而致膨胀噎嗝之病。

总之,忧愁恼怒,只能是损伤自己的身体,于事情有何帮助呢?对人体又有什么益处呢?等到患病之时,即便是后悔又有什么益处,这难道不是太愚痴了吗?

(清)石成金《长生秘诀·心思部》

憎爱有度

《老子》中说:“越是爱惜钱财,浪费的也就越多;积存的东西越多,丢失的东西也就越多;能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凡事能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过分贪恋美色,会耗费精神;过分贪图财物,会遇到祸患;所喜欢的东西少,而付出的代价却很高。只有能知足,能适可而止,才不会受到侮辱,不会遇到危险,才能够立身长久。”

古书中说:“恶和喜爱都会损伤性情、戕害精神。心有所憎,不可使憎恶之情加剧,应平等的对待各种事物;心有所爱,也不应有度,若失去分寸就应立即改正。否则,就会损伤性情和精神。”

古书中说:“过分喜爱某物,就沉迷于中,失去理性;过分憎恶某物,就会导致形神憔悴,郁郁寡欢,这都是戕害生命的利斧。”

《淮南子》中说:“过分憎恶,使人心神劳损,如不迅速改变,日益耗损人的心志神气,所以也就不能长寿。”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困于气者

有的人被气困扰,常自恃气血强盛,只喜欢别人不辜负自己,不是骄傲自大,就是争强好胜,致使人心不平,从而引起争端。无论事情是大是小,都斤斤计较或怨恨,哪料愤怒最伤肝脾,导致噎塞气膈、疼痛泄泻、厥逆暴脱等病,且病后多有生命危险。

或者相互竞争倾轧,在公庭上争辩是非曲直,宁可仗势欺人而成卑鄙污浊之人;甘受凶恶的欺凌和奴役,或被他人苛求、污辱,却不敢奋起抗争,何似亲朋之间的小忿,能首先包容、谦逊,一生礼让,不走错一步,二者谁得谁失,谁智谁愚?甚至最后招致倾家荡产,骨肉分离的祸害,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的话,再要后悔时可就晚了。

气本是无形的,没有什么边际,相互谅解则气消失,偏执一方则产生。纵观往事,谁是谁非?假使不能鞭策自己,做到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则未免是用自己的身体暗受别人的侵蚀而无法诉说,由于自己的愚蠢而毙命的,不知又有多少人啊!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天年论》

常疑生心疾

古书中说:“内心总是疑惑不已,没有主见,正气就不能畅行,外部的邪气就会乘虚侵犯,以致失眠厌食、精神压抑、气血虚亏,逐渐形成虚劳病。”

春秋时晋国国君生病了,秦国名叫和的医生去给他治病。

和说:“国君的病已无法医治了,得的好像是蛊病。”

赵孟问:“什么是蛊病?”

和说:“长期沉溺女色受到迷惑所引起的。从字上来说,“皿”和“虫”组成“蛊”字;从《周易》来说,女人迷惑男人,大风吹落山木称为“蛊”,其卦象是巽下艮上,巽表示年长的女子,又表示风,艮表示年少的男子,也表示山。年少的男子爱上了年长的女子,是不般配的,所以说是受到了迷惑。山上的树木遇到大风就会被吹落。”

《国史补》中说:“经常疑神疑鬼,必然导致心病。李蟠经常怀疑自己会遭到别人的毒害,于是便把水井锁起来不让别人使用。心,是人的灵魂所在,若被外物所迷惑,一辈子都不会痊愈。疑神疑鬼是造成疑惑病的根本原因。从前有人请朋友在家中喝酒,当时墙上挂着一把雕弓,饮酒时弓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客人怀疑杯中有蛇,回去后就得了病。后来客人又来喝酒,才知道那是弓的影子,病也就好了。另有一僧人走进一间黑房子,不小心踩烂了一只茄子,他疑是踩死一活物,始终念念不忘,半夜里感到好像有人敲门索命,僧人答应第二天为其念经超度。天亮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只茄子。疑神疑鬼竟是如此害人。”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郁积伤身

陈眉公说:“神即伸。人的精神喜欢伸展,讨厌郁积。郁积则伤神,对身体的危害不小。”

七情中忧愁伤人最深,恼怒伤人最厉害。因为,忧愁能阻碍生机,使人阳气大伤;恼怒使人肝火亢盛,伤害肝经之血,且损害脾经。

心主血,养血不于先养心。心失所养,经常多郁、多思、多疑虑,即使每天服用好药,也无济于事。由于高兴过度而得病的比较少见,而因忧愁生病的则很多。知足常乐,贪得无厌只能害了自己。

(清)泻曦《颐养诠要》

安命方能定心

从外而感的六种邪气均来自身外,一定要注意调摄才能避免受到侵袭。至于体内的七情萌动,不是仅靠调摄所能避免的,其中的喜、怒两种感情尚且可以克制,倘若事情发生变故,忧、思、悲、恐、惊这五种感情,就难以遏止。只要能使心安定,七情边自然得以安定。怎样才能使心安定呢?那就是安于命运。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

情绪之伤

放任情绪而死亡的,是由于愤怒;明察事理却受到伤害的,是由于忌恨。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篇》

乐有益有损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欢乐,有三种有害的欢乐。以得到礼制和音乐的调节为欢乐,以叙说他人的善良为欢乐,以结交许多贤明的朋友为欢乐,这有益于身心健康。以骄傲放纵为欢乐,以无节制地游荡为欢乐,以无休止地吃喝玩乐为欢乐,这有害于身心健康。”

(东周)孔丘《论语·季氏》

保持内心平正

愤怒过度,就设法去掉它。节制诸如忧、乐、喜、怒、欲利等,特别是要去掉喜怒过度而为害的“二凶”,不过度的喜,不过分的怒,保持心境平正。

人的生机在于平正。人之所以失去生机,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等原因。制止过怒没有比《诗》更好的了;解除忧愁没有比《乐》更合适的了;节制过度的欢乐没有比《礼》更好的了;保持谦敬,没有比内心平静更有效的了。如能做到内心平静,形貌谦恭,就能返回到人固有的性情上来。这样,人的性情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安定了。

(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的形体,而无人的感情。有人的形体,故可与人相处;无人的感情,故是非和自己无干。渺小啊,属于人的形体、性情!伟大啊,培养并保持自己的天性!

惠子问庄子:“人都无情吗?”

庄子说:“是如此。”

惠子问:“人没有感情,怎么能称作人?”

庄子说:“道给予人之容貌,天给予人之形体,怎么不能称作人?”

惠子问:“既然叫做人,又怎能无情呢?”

庄子答:“你所说的情不是我所谓的情。我称作的无情,乃是说人不以好恶损伤自己的天性,经常随自然而变化,不刻意去养性。”

(战国)庄周《庄子·德充符》

常日淡泊,不亲狂荡

真人总保持一种无欲无求的心境,不放纵私欲和情感。而那些不懂养生之道的人,私欲还未得到满足,身体已先受到损伤。

《彭祖摄生养性论》

心平气和福自来

人要养生,一定要做到意气和平,心情舒畅。忧愁会使人失掉养生之道,暴怒会使人失去养生的依据。因为忧悲喜怒会使“道”无处存身。

遇爱欲,应使心境平静下来;遇到废乱,应设法使其归于正道。“道”离去时不要强行挽留,来临时不要有意推辞,这样福气就会自然地回到身上来。

(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纵情则伤

持续的忧虑,会伤害人之魂。持续的悲痛,会耗散人之魄。喜怒爱憎之情无所节制,会使形神分离。急切地追求物欲,会使精神烦躁不安。苦苦思考会使精神萎靡不振。

《彭祖摄生养性论》

十二少,养生之要义

《小有经》说:“少思、少念、少欲、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遵循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关键。”

多思使神气耗散,多念则使志气散乱,多欲则损人心志,做事过多则伤人形体,多语伤气,多笑伤脏,多愁则令人心惊,过分快乐则令人意溢,欢喜太过则使人心气涣散、神志昏乱,大怒不止则使人百脉不畅,爱好过多则令人专迷不治,厌恶过多则精神委顿,毫无欢乐可言。这十二多不去掉,是导致寿夭的根本原因。无此十二多,接近于真人。

奢侈懒惰者寿命长,而勤劳辛苦的短寿,这是放溢其心、劳苦其形所造成的差异;种田的农夫高寿,食高粱厚味之达官显贵则短寿,这是嗜欲多少不同所造成的;生活安定的人病少,浪迹不定的人多病,这是事务繁简的不同所形成的。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事情,只是当调和心志,减少妄念,排除思虑,保持形神的安静,这是爱惜神气的重要方法。

(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诚篇第一》

欲有情,情有节

天创造人,并使之有贪心,有欲望。欲望产生情感,情感具有节度。圣人把握节度而克制欲望,所以不放纵自己的情感。

耳想听声乐,眼想看色彩,口想吃美味,这都是情欲。无论是尊贵的人还是卑贱的人,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无论德行的好坏,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神农氏、黄帝,跟桀、纣也相同。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

心地纯正,万祸消除

心,是各种养生法的基础,是身体的主宰、生死的根本、善恶的根源。心与天地之气相通,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是否患病也是由心来决定。

心中产生某种欲念,通过“六识”的作用而表现出来,使五脏形体颠倒,大病就会缠身。如果是豁达之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可排除杂念、神明清净,各种灾祸就能自然消除。

老子说:“神喜好清静,而心却扰乱它;心喜好平静,而欲望却来引诱它。若能戒除欲望,则心自然平静;心平静,神就自然清静,从而六欲不生,贪、嗔、痴全无。”

孟子说:“养心之法没有比寡欲更好的了。因贪欲过度而导致的疾病,神仙也都无法医治。心地纯正之人,鬼神也惧怕他。这就是养心与否的区别。”

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心不妄动;放下贪嗔痴爱、是非人我的观念;还未发生的事情就不要去想,遇事心中不要过于纷乱,往事不再留于心中。来去自便,顺其自然,使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活动相互协调、相对稳定,这就是修养之法。

(清)尤乘《寿世青编》

远心于物,平等如觉

《千金方》中说:“凡心中有所爱的话,不宜过于深爱;心有所憎,不应过分憎恨,这些都会损性伤神。既不太过赞赏,也不过于诋毁,经常使自己不为外物所累,平等如觉。一旦心态上有了偏颇,就应该立即改正。”

(宋)日本人丹波康赖《医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