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26710000000019

第19章 情志(1)

忧之所伤

《灵枢》中说:“忧虑愤怒会导致气机上逆,气上逆可导致经脉不畅,温热之气不能运行,血液凝滞郁结而不流散,津液也凝涩淤滞而不行,如此积聚成病。”

古书中说:“忧伤可导致肺气闭塞。”又说:“遇事忧愁不止,会形成肺痨,感到胸膈满闷,气从胸部达到背部,一直隐隐作痛。”

古书中说:“忧愁不能及时消除,会使精神受到伤害,整日神志恍惚,四肢无力。”

古书中说:“吃饭时忧虑重重,心神就会受到惊扰,以致夜晚做梦,睡不安稳。”

古书中说:“女人忧思哭泣,会造成阴阳二气郁结,导致月经时多时少;如果内热凝聚不散,将会造成面容黄瘦,皮肤枯涩发暗。”

古书中说:“忧虑过深,大怒不已,生活规律失常,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又说:“久哭会导致神情悲伤,忧虑过度会导致气机郁结,忧愁过度会导致恐惧。”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恐之所伤

古书中说:“因为某事而受到极度的惊恐,又不能及时地自行排遣,就会导致胆气不壮、神魂不安、心情烦闷、自汗体虚、饮食无味。”

古书中说:“恐惧的心情如不能及时地排遣,就会伤精,导致骨骼酸痛、四肢抽搐、遗精、五脏功能失调,造成阴虚气虚之症,整日无精打采。”

古书中说:“惊恐会导致心志失去依托,神不附体,思想恍惚不定,气机运行紊乱。”

古书中说:“内心恐惧忧思不止,会伤五脏六腑,使气逆上行,导致吐血。”

古书中说:“惊恐会造成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则上焦闭塞,导致气的运行紊乱,引起下焦发胀,气壅塞不能正常运行。曾有一妇人临产,几天都没有生下来,其原因是坐褥太早,内心的恐惧导致气结所致。马上服用紫苏药破气,方能生下来。”

古书中说:“临危冒险,易导致神魂飞散,戏弄凶猛的禽兽易使人受到惊吓。”

《淮南子》中说:“极度的恐怖会使人疯狂。”

高逢辰的表侄曾到无锡的惠山游玩,天黑回来时遇见一位身材高大的人醉卧在山寺门前,他受到惊吓,久久难以平静,从此小便频数,一天五六十次。因为,受到惊吓会造成心火散失,导致心寒肾冷的缘故。这就是因伤心而伤肾的验证。

有位朝中大臣到寺中歇息,突然天空雷电击中了他座位后面的柱子,由于当时他已喝酒了,因此毫无惧色。有位出使高丽国的人,乘船时遇到大风,桅杆被折断,船夫大惊失色,而此人却仍在安静地读书,就像坐在书斋中一样。如果当时这两个人不能做到镇定自如,必然会吓成大病,其结果又会如何?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断思虑

思虑、妄想无穷,神就会郁结于内。翻来覆去不能解脱,烦恼就会由此而产生。短时间内未能觉察,时间一长就会暗暗地损耗大量气血。所以要立即斩断思绪。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过喜之害

古书中说:“喜乐之情超过了极限,就会伤害及魂魄,从而导致精神狂乱,心志失常,皮肤也会变得干燥枯涩。”

古书中说:“对喜怒之情不加节制,生命就不会稳固。调节喜怒之情,使生活起居平静安详,就可以避免邪气的侵袭,从而长生不老。”

古书中说:“喜怒无常,就会导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体内的营气和卫气停止运行,以至邪毒郁积不散,形成痈疽。”

《聚书》中说:“心情愉快,则心气和畅、性情通达,营、卫二气遍及全身;过喜会损伤心气,日积月累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轻微、适度的喜悦才不会使精神感到劳累。”

《淮南子》中说:“过度的喜悦会减损阳气。”

唐代柳公度喜欢养生之术,活到八十岁仍然步履轻捷矫健。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他说:“我并无养生之术,只是从未动用元气来助长喜怒之情,气海总是保持温热罢了。”

《东楼法语》中说:“过于喜悦,会导致阳气消散。”

因此,要注意控制喜悦之情,以蓄养阳气。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大怒之过

古书中说:“愤怒时,会使心气逆行不畅,甚至导致呕血不止。少动怒才有轻松愉快的感觉,动辄愤怒就会减损寿命。用发怒的眼睛长时间地瞪视太阳和月亮,会损伤视力。”

古书中说:“大怒伤肝,因为怒气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以致血气上涌逆行,造成上呕下泄,目光暗淡,甚至突然昏厥。”

古书中说:“务必克制愤怒,若不加克制就会损伤心志,导致健忘,腰背疼痛而不能自由地俯仰屈伸。”

古书中说:“常动怒会使经络运行失常,也会使鬓发枯涩,筋脉萎缩,导致虚劳,但不会突然死去,等到劳疾遍及五脏的时候就会死去,因为这时使用任何药物也都无济于事。如果能及时控制恼怒,就可以免于死亡。”

南朝养生学家陶弘景说:“道家的养生主张,第一就是要减少恼怒。”

古书中说:“吃饭时大怒,会使心神受到惊惧,导致夜晚噩梦不止。”

《淮南子》中说:“大怒会损人阴气。”

《名医叙论》中说:“有的人连六十岁也活不到,这是因为平时不爱惜自己,不加节制地与人生气争吵,以致各种邪毒侵蚀心神,内伤骨髓,外损肌肉,体内的正气日益衰减,邪气逐渐旺盛,就像用沧海之水浇灭火把、推倒华山截断溪流一样,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损。”

先贤有诗说:“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思虑太过害处多

黄帝说:“没有劳损身体的繁杂事务,思想情绪上没有忧虑与不快,努力保持愉悦的心境,自得其乐,身体就不会受到损害,精神也不会散失,可活到一百岁。”

彭祖说:“人不可能没有思虑,但应该逐渐地予以消除。人身本来是虚无的,但体内存在着游移不定的气息。如果气息得到调理,便能百病不生。”

又说:“养生的方法不必有很多,只要做到不讲穿,不讲吃,不留恋声色,不计较胜负,不考虑得失,不在乎荣辱,内心不会疲劳,精神不会困顿,就可以活到一千岁。”

庚桑楚说:“保全身体,拥抱人生,不要让自己整日忧虑重重。”

《灵枢》中说:“长期思虑重重,担惊受怕,会伤害神志,以致惊恐万状,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就会使肌肉耗损,毛发枯槁,容颜憔悴。”

古书中说:“思虑过度,时常恐惧烦恼,就会郁积生痰。痰涎与内气相搏击,导致内气上升而不下行,从而形成忧噎、气噎、劳噎、思噎、食噎等五种噎病。”

古书中说:“思虑过度就会导致心气虚衰,外邪就会乘虚而入,形成喘病,并影响食欲。”又说:“思虑过度则伤心,以致形成各种出血症和毛发枯焦。”

古书中说:“劳作过度,饮食又供应不上,是养生的大患。”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的军营中,司马懿不问双方交战之事,只询问诸葛亮的饮食以及处理事务的情况。

使者回答说:“诸葛先生早起晚睡,每天要亲自处理二十多起违背军纪的案件。但吃的却很少。”司马懿说:“孔明吃得少,事务多,他还能长寿吗?”后来果然如此。

据说有个书生读书入迷竟然忘了吃饭。一天,有位身穿紫色衣服的人站在他面前说:“你不能这样长时间地用功而不吃饭啊,否则,我就要死了。”

书生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是养元气的谷神。”于是他不再苦思冥想,恢复了饭食。大概过度思虑会使气机郁结,热邪潜伏体内不散,久则导致气血两虚,病情加剧而致早亡。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止忧之法

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要看它是否容易处理,是否可以预防。如果容易处理而且可以预防,那就在发生前,先准备一个应对的对策。这个对策想好,就把忧愁的事放在一边,不必再考虑,再考虑就会产生疑惑了。

就像一个国家,匪徒在城外攻打,人民在城中扰乱,这能够抵御吗?等事情发生,就用先前筹划的对策对付,千万不可以自己露出声色。声色流露出来,心里就会气馁。这是以静待动的方法,容易明白也容易运用。

(清)李渔《闲情偶寄》

过思令人瘦弱

有人问我:“世上的聪明人,身体非常安乐,大多很瘦弱。那些愚笨之人,整日不停地劳作,却反而肥胖,这是什么道理?”

我回答说:“人的心思是火,精液血肉就是水。思虑过多,犹如以火烧水,水再多也经不起长时间的烧煮,更何况先天瘦弱的人呢?所以,劳心的人大多身体瘦弱。从那些读书人身上就能得到验证。而体力劳动者,思虑很少而精血旺盛,虽然身体劳累,但思想上却很安逸,所以大多肥胖。看看那些朴实的粗人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古人认为思虑的害处超过酒色。体力劳动者虽然每日劳作不止,上床就呼呼大睡到天亮。劳心者则千愁万虑,辗转难眠。岂不知人的富贵贫贱、寿夭祸福都是命中注定的。

有些富贵人家好事一件接一件,这并非上天有意偏袒某些人,而是这些人前世修下,后世才得以享用。那些无福之人对此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有什么用处呢?人如果能少思虑,不仅可以由瘦弱变为肥胖,而且可以祛病延年,这个道理不能不信。

(清)石成金《传家宝》

心存和悦

人的心神和悦,则霭美之情自然流露于外,胸中充满无限的欢乐,这样就会觉全身通畅舒适。所以古人说:“青天白日,和风庆云,不只人多喜色,即便是鸟鹊也鸣出美好的声音。若是暴风怒雨,疾雷闪电,鸟也投林,人也闭户,这不是自然界中不正的邪气所形成的吗?”

所以,贤明的人认为,自然界应以太和元气为主,这是极其正确的论述。心思切忌的莫过于忧愁恼怒,它伤人最严重。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忧愁恼怒之事实难避免,均当自己巧自安排,尽量回避。

凡遇到着急、暴怒之事,应当以安静之心应付它;遇到不顺心的事,应当以谦虚之心接受;做错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深究;恶毒之语、浮夸之词勿听;事来则应,事过则止;勿暴怒,勿焦虑,尽力而为,任其自然。这样胸中何等欢乐,心中何等欢悦。

如果力所不及,而强为之,则心多忧虑,性情又急暴,必然导致心火上炙,灼伤肺金,血液化为痰涎,肌肉消瘦,此时即便是扁鹊再生,也难以用草木药石来补益人体之真元。所以忧虑伤人,比酒色伤人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