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在于人为
能否长寿,完全在于个人的保养。仔细看看袁了凡的《立命篇》,便很清楚。现在人们总以为古人身体先天强盛,所以长寿者多,殊不知现在也有很多人是长寿的,只因大家各居一方,无法一一知道而已。
其他地方的人不说,就我亲眼见到的人中,李应麟活到114岁,徐正芳、胡若显年龄也都在百岁以上,其余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很多,不胜枚举。
由此可知,人要长寿也并不难,但能否长寿,全在于个人保养,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身体素质。即便是天生强壮之人,如果让他任意糟蹋身体,那么他也不能长寿。
一般而言,寻求长寿的方法大致有两点:一是内心仁慈宽厚,一是生活起居注意保养。这两点就像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清)石成金《传家宝》
强弱寿夭,人也
有怀疑的人问:“人最初没有什么两样,同受阴阳之气,抱持形体与精神意识为一体,靠饮食与呼吸维持生命的活力。但后来有愚也有智,有强也有弱,有长寿的也有短命的。这是人的原因,还是天的原因呢?”
解释的人说:“人的形体与智力在于天,而人的体质强弱与寿命则在于人。天道在于自然,男女交合在于自身的控制。胚胎时期得到充足的营养,生下来乳汁充足,生长发育时期饮食富有营养,壮年时节制声色,就会健康而长寿。如果胎儿时期营养不良,生下来乳汁不足,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不足,壮年时纵欲于声色,则身体虚弱而短命。如果从怀胎到生长过程中一直有充足的营养,再加上引导养生之术的修炼,寿命将不可估量。”
《道机》上说:“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并非生下来就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于对身体的保养不谨慎造成的。平时饮食过饱或过饥,过度地放纵嗜好与欲望,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神上不能安静纯一,以致精气耗尽,诱发各种疾病,所以难以长寿。”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摄生之道,无逮于此
身体以安顺平和为根本,安顺平和则有赖于保养。根本既然稳固,疾病怎么会产生,夭折又怎么会出现呢?养生之道,没有超过这个原则的。
草木没有知觉,尚且需要依靠灌溉。何况人为万物的精灵,岂不有赖于保养的呢?然而保养的方法数以万计,简而言之,其根本的方法有三个:一养神,二守气,三防病。
忘掉情欲,戒除思虑,恬静无为,清净虚无,内外无所依恋。这样的话,则神不耗于内,心情不为外界迷惑,天真而无杂念,神自然安宁。这是养神。
使元气聚于中丹田,稳固回归天真的精气,三焦安定,耳、眼、鼻三对感官若无,感觉既已全无,浩然之气顺和,则气自然安宁。这是固守真气。
饮食适宜,温凉适度,外出时注意免遭八方病邪侵害,睡眠起床顺其自然,不能勉强,则身体自然平安无病。这是防病。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养生不崇尚怪端异说
养生之道虽然非常玄妙深奥,但并不崇尚怪端异说。儒、释、道三教,都是教导人们修身正心,立身行己,从而做到无所欠缺。
人是秉承了阴阳交媾的灵气才得以形成四肢百骸。富贵之人不懂得养的道理,不在乎食物养身之法;贫穷之人又迫切需要找到生存之道,又怎能体会到保养身体的道理?他们都认为道家的养生术是虚无难求的,把禅宗的养生学说视为怪诞不经。
人们大都纵身于七情六欲,为喜怒哀乐所主宰。时间久了,身体就会枯瘦,头发就会萎落,病痛便会随之而起,到了此时才开始寻找药物借以恢复精气、调理命脉,实在是可悲和愚蠢呀!只有懂得养身之术的人,才可以延年益寿。
(明)高濂《遵生八笺》
道不在烦
彭祖说:“养生之道不在于方法多,只要能不为衣食而费心思,不使声色扰乱心神,不存有争强好胜之心,不患得患失,不考虑自身的荣辱,心神安静,形体不过度劳累,常做引导、吐纳,便可延年益寿。”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古人养生法
世人若与人不合,办事不成,就怨天尤人,常受仇怒、嫉恨的困扰,无一刻能享受太平,这哪里能安身保命、顺应时事呢?心地诚实则面色温和,气息平和则言词委婉,也一定能够感动别人。
若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急切地要求他人了解自己;别人与自己不合,不必急切地要求他能与自己相合。察觉别人耍奸使诈,不必说出来,这才有无限余味。
佛说:“苦乐逆顺,自有其中的道理。”富贵的人按富贵的方式行事,贫贱的人按贫贱的方式行事,在患难中按患难的方式行事,在不同民族中按该民族的风俗行事,入乡随俗,随遇而安,这就是圣贤。何必要与苦乐逆顺相违背呢?
苦乐逆顺原本就在身外,以这样的态度来加以对待,是较为恰当的。世人之所以达不到道的境界,就是由于有各种浮想的纠缠束缚,而得不到解脱。
如能具有天生慧眼,看破红尘世故,那么虚名薄利就会被看成累赘。古代的人之所以能适应适合自己的环境,而不能适应众人都能适应的环境,这是因为对自己十分尊重。
人生于世间,要见识高远;若能见识高远,就不会被眼前浮浅的事所迷惑。白天观察世事的盛衰,夜间观察气运的消长。根据世事的盛衰,使自己的出入与它适应;根据气运的消长,使自己的进退与它相随,这样便会有祸可以避免,有灾害可禳避。
不然,整日昏糊地奔忙,哪有不被时势所害的道理?应时刻保持清醒。眼睛稍未看清楚,脚下稍有偏失,心中稍有点迷惑,就会落入陷阱中,哪里能出得来呢?如果身陷其中,再后悔以前做错的事已经晚了。因此,君子贵在洞察细微。
受尊敬的人,品德优良,大家也都喜欢,并且毕恭毕敬地集聚在他周围。不受尊敬的人,懒惰、放纵、孤僻会随之而至,而德性也就愈加败坏。
长期持久地受人尊敬,是因为人诚恳。所以,不诚实的人,应由逐渐尊敬别人入手。尊敬可以存心,内心会觉得湛然澄明,自然就不会有杂念了。况且庄重的行为也是保养自己身体、内心和元气的一大工夫。
衣服上的污垢不洗,东西缺损不修补,面对别人时自己会有惭色;行为上的污垢不清除,道德缺乏而不加以修养,对天岂能没有愧心?君子面对苍天有敬畏的感觉,但闻雷声却不心惊;走平地小心翼翼,经风雨历波浪却不惧怕。
破损的指甲会伤害肌肤,损坏的梳子会损伤头发,形色也会因此发生变化。贪婪地聚集珍宝会掩埋掉自己的身体,猎取女色会损害自己的筋骨,却自认为心安理得。
倚恃富裕终会变得贫穷,倚恃高贵终会变得下贱,倚仗强势终会变得软弱,倚恃机巧终会变得拙笨。倚恃仁义道德,则不会贫穷,不会变得下贱,不会变得软弱,不会变得拙笨。
化解坏事于未明之前,称为“神”;终止坏事于未发作之前,称为“明”;禁止坏事于发作之初,称为“察”;事情已乱才加以制止的,称为“瞽”。所以,对诸多事物,不可不注意前三条。
治家必须正确处理好长幼之间的关系,做到男女内外有别,以尊敬祖先长辈,使族人之间和睦相处为先务;其次是鼓励勤学和修身,并经常学习牧畜的技艺,用节俭朴素来守持家业,并保持仁慈忍让的好品行,要知道自我满足并周济那些贫穷苦难的人,讲习礼仪,畏惧且遵守国家法律。这样就能减少过错,静摄养身,对前面的一切也就不会扰乱了。
能安常处顺的人总是常常有积余,而违背命运的人总是常常感到不满足。只有用培养内涵美德,用平和的心性对待外界的一切事物,听其自然,才能够安命。
心本可以平静的,但一接触到事物则会动,心动得善良才是君子,心动得凶险的则是小人。孟子说:“我40岁就不会动心了。”是不为外界事物的诱惑而躁动。
顺乎大道而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富有的;放弃学习的人,可以说是贫困的;顺乎天命的人,可以说是达观的。然而,逆天行事的无耻之徒,则处于穷途末路了。
(明)高濂《遵生八笺》
培育根基
草本的花,一经霜打就会死。它看着是死了,实际上并没有死,春天一到又会重新开花,这是因为它的根还在。常听人说能让花在花期前开放,方法就是用开水浇它的根,或用硫黄代替土。这样花是开了,但是花一败落树也就死了,因为它的根死了。
这样说来,人的荣枯显晦,成败利钝,都不能成为依据,只有去问他的根基是否安然无恙。根基还在,那么虽处在厄运当中,就像经霜打的花,重新开花的日子是可以期待的。
如果他的根基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即使他处于荣盛显赫的境地,像奇葩绚烂夺目,总不是自然开出的花,要它重新开花,恐怕就不能期待了。
(清)李渔《闲情偶寄》
上古之人的养生之道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其寿命都超过了100岁,而动作举止仍然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刚到50岁左右,动作就显得非常衰老,是时代不同的原因呢,还是因为人们违反了养生之道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规律的,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调和养生的各种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使身体过于劳累,所以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而能够活到天赋之年,100岁以后才去世。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把酒当成水浆一样贪饮,以谬乱为正常,醉酒之后肆行房事,以致竭尽精气,耗散真元,不知保持真元的充实,经常过度耗费精力,贪图一时的快意,违背养生之道而取乐,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50岁左右就衰老了。
上古精通养生之道的人,经常教导人们,对于外界的虚邪贼风,要注意适时回避,情志要安闲清静,不要贪欲妄想,以使体内的真气调和,精神内守,疾病还会从哪里来呢?
所以,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平定而无恐惧,适当劳动而不过分疲倦,正气便会调顺,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吃东西不论精粗都觉得甘美,不讲究穿着,随乡入俗,安分守己,其民风就称得上淳朴。
因此,嗜好和欲望不能损害自己的眼睛,淫乱邪说不能诱惑他的心志,无论是愚蠢的、聪明的、贤能的、不贤能的,所有这些人都对外界事物没有恐惧心理,这就符合了养生的道理。所以他们的年龄能达到100多岁,动作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这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使天真之气得以保护而不受危害的缘故。”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长寿必察天地之道
如果你想长寿,就要顺应自然规律。天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上天能长生不老;地气每年有冷有热,地势有险峻和平坦,所以大地能永远存在。
必须洞察天地之情,把握自然规律,并且把这个规律与生命规律结合起来,才能深得养生之道。即使是圣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天地的精华是在无任何征兆下产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得其精华就能长寿,失去这种精华就早亡。因此,善于调理精气的人应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积累,这样精神才会饱满。
马王堆帛书《十问》
安身延年之道
饮食与性欲,乃人之大欲。克制其到几乎没有,这是为圣人;节制而不放纵,可称为贤士;放纵而不节制,是为愚者。
屠杀生灵以充口腹,淫欲而丧失先天的真精,二者相互为助。因为肥甘美味,可导致气血旺盛。气血旺盛,淫欲就会增加。淫欲多,则反过来损耗气血。气血损耗,则又赖饮食来资助补充。这是二者相互为害。
要节制饮食,则要首先节制淫欲。如果能节制淫欲,就能节制饮食,这是健康长寿的诀窍。如果纵欲,则由于人的生命有限,限数竭尽,则早亡。
(明)潘楫《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除六害
善于养生的人必须首先除去六害,然后才能保全性命,长命百岁。
怎样除去六害?一是淡泊名利,二是禁绝声色,三是不贪钱财,四是不恋美味佳肴,五是除去奸邪狂妄之气,六是消除妒忌之心。除去这六种祸害,修身养性没有不成功的。
如果这六害不除,便不会有什么益处。即使内心倾慕养生妙理,口中念着养生真经,服食天地之精华,摄取万物景象,也不能弥补他生命的短促。其原因就在于弃本求末,应引以为戒啊!
所以,要想不耗伤其真元,必须少想事,少思念,少嬉笑,少说话,少高兴,少愤怒,少逸乐,少忧愁,少嗜好,少憎恶,少生事,少心计。
想得太多伤精神,思念太多心劳累,嬉笑太多五脏六腑上下翻腾,说话太多损失元气,过分高兴腹内会招致外邪之气,经常愤怒会造成皮肤虚浮,逸乐过度会变得邪恶淫荡。
过于忧愁将使头发胡须干枯焦脆,嗜好太多容易玩物丧志,憎恶太多精神不能平静,喜欢惹是生非将使血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心计太多容易耗费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些不良习惯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比刀斧利器还要厉害;对人的性情的侵蚀,比豺狼野兽还要凶猛。内心澄清如水,就能守住精神;元气内定不泄,便能远离邪物。
一旦做了欺诈之事精神就会感到悲哀,与人争强好胜精神就会产生沮丧,轻慢侮辱别人必然减损寿命,杀生害物定会夭折身亡。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他的阳神会感到愉悦之极,而做了一件坏事,他的阴神会感到快乐无比。
经常泰然自若,恬淡自守,身体和精神就会安宁清静。这样,记录生者的簿册上一定有他的名字,记录死人的簿册上一定削去他的罪过。养生的道理全部都在这里了。
《太上老君养生诀》
君子三戒
孔子说:“君子应该遵循三条戒律: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定型,要避免贪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才开始旺盛,要避免殴斗;等到年纪老了,血气已经开始衰弱,要避免贪图名利得失。”
(东周)孔丘《论语·季氏》
养生五难
养生有五大难:追名求利之心不灭,这是一难;喜怒之情不除,这是二难;声色之欲不去,这是三难;贪图美味之念不绝,这是四难;神情虚妄,精气四散,这是五难。
这五难存而不去,虽然希望长生不老,诵读至理名言,咀嚼着芬芳嫩蕊,呼吸着阴阳二气,也难免事与愿违,中年丧命。心中去除五难,就会信服顺从,日日长进,完成了至大美德。无需祈求而自有福禄,不求高寿而自然寿长,这是养生之道的基本精神啊!
(晋)嵇康《答难养生论》
君子的修养
君子宽容而不怠慢,方正而不伤人,据理辩论而不强词夺理,明察事理而不过激苛刻,独立不阿而不盛气凌人,坚忍顽强而不蛮横粗暴,温顺随和而不流俗从众,恭敬、谨慎而威仪。这样就是最高的修养境界。
(战国)荀况《荀子·不苟篇》
养生先避祸
如果平时保养精神,调理呼吸,注意起居,适应冷热变化,饮食注意禁忌,合理用药,顺其自然,则不至于短命而死。
因为,适当服用一些药物,并不影响做其他事情。庾肩吾经常服用槐实,70多岁了还能看清书中的蝇头小字,而且头发和胡须仍然乌黑。另外,邺中的朝官,也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子的,受益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凡是想服用药物的,陶弘景所著《太清方》一书中记录得很完备,但用时必须慎重得法,不能草率从事。因为曾经有一个叫王爱州的人在邺中练习服用松脂,结果没有掌握好用量,导致肠子堵塞而死,像这种服药失误而造成身亡的例子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