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全身心呵护:女性保健全典
26709700000028

第28章 孕产期保健(9)

采取最佳的体位,只要可以减轻阵痛就行,除非医生要求你应保持某种特定的体位。

分娩时,尽量吃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粥、牛奶、鸡蛋等,并保证水的摄入,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来承担分娩重任。

膨胀的膀胱有碍胎先露下降和子宫收缩,同时膀胱也会因受压而充血、水肿,发生排尿困难,增加尿路感染的几率。因此,应在保证充分的水分摄入的前提下,每2~4小时主动排尿1次。

阵痛强烈时会不知不觉地使劲,但用力要舒缓,切忌屏气用力。

第二产程是分娩的时期。宫口开全后,产妇要注意随着宫缩用力。宫缩间隙,要休息,喝点水,准备下次用力。当胎头即将娩出时,产妇要密切配合接生人员,不要再用力屏气,避免造成会阴严重裂伤。

在第三产程,产妇要保持情绪平稳。分娩结束后2小时内,产妇应卧床休息,此时可以喝些红糖水,少量进食,补充消耗的能量。一般产后不会马上排便,如果产妇感觉肛门坠胀,有排大便之感,要及时告诉医生,医生要排除软产道血肿的可能。如有头晕、眼花或胸闷等症状,也要及时告诉医生,以及早发现异常,并给予处理。

减轻分娩疼痛的方法

随着产程进展,宫缩的力量加强,宫缩使子宫壁组织暂时缺血并发生化学变化,刺激神经,加以胎头随宫颈口开大而下降压迫腰骶部、盆底组织和直肠,使产妇感到腰腹部酸胀坠痛。此时,可以运用下述助产动作以减轻腹痛,加速分娩。

腹式呼吸。

在第一产程中,可于宫缩开始前做好腹式呼吸准备,吸气时将腹部鼓起至需要呼气时,坚持重复此动作,宫缩稍过后恢复一般呼吸,切忌喊叫。这样可以增加氧气的吸入,减轻肌肉的疲劳和腹肌对子宫的压力,同时可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使宫缩得以协调,宫颈口顺利开大。

体位。

适当变换体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娩时的疼痛。

按摩下腹部和腰骶部肌肉。

双手按摩腰骶部两侧或轻轻揉摸腹部,也可以让陪产者按摩。按摩时,可以进行水平式按摩,或在腹壁上以画圈方式抚摸,皆有助于减轻疼痛。

屏气。

当宫颈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时,产妇自觉有排便感。此时产妇双手握紧产床扶手,两腿屈曲分开,臀部紧贴产床,于宫缩时深吸一口气屏住,如大便样往下用力,持续时间尽量长,然后重复以上动作,直至该次宫缩过去。

宫缩过后,休息片刻,下次宫宿时重复以上动作。在胎儿即将娩出时,要听从接生人员吩咐,作短促呼吸(张口做短暂、反复吸气和呼气),臀部保持不动,以免会阴重度撕裂。

总之,减轻分娩疼痛和缩短产程的关键在于学会保存体力,减轻思想压力。

临产产妇大便时的注意事项

产程进展中,如果产妇宫缩时有大便感,应征得医生同意后,方可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去大便,但蹲的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发生宫颈水肿。如果宫口未开全时,产妇有频频排便感,则要请医生检查,找出原因,是肛门刺激所致,还是胎位不正所致。

无论哪种原因引起,在宫口尚未开全时,都不要过早屏气,也不要下蹲,以免导致宫颈水肿,影响宫颈的扩张和产程进展。如果宫口已开全,此时产妇千万不能自行大便,以免发生危险。

分娩方式的选择

目前,医院可采用三种分娩方式,即自然分娩、无痛分娩与剖宫产。

自然分娩:即在产力的作用下,胎儿头部从最小径线通过母体产道,而不用外力干涉,自然娩出胎儿的过程。

剖宫产:即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妇及胎儿的原因,无法使胎儿自然娩出,而由医生采用的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过程。

无痛分娩:其实是自然分娩的一种方式,是指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对孕妇施以药物麻醉,使其感觉不到太多疼痛,婴儿从产道自然娩出。

分娩前,医院会对产妇作详细的全身检查和产科检查,检查胎位是否正常,估计分娩时胎儿有多大,测量骨盆大小是否正常等。如果一切正常,就可采取自然分娩方式;能自然分娩却又不想忍受产程剧痛的孕妇,则可选择无痛分娩;如果发现自然分娩有困难者,则采取剖宫产。

对于多数孕妇来讲,最好的分娩方式还是自然分娩。因为,自然分娩后孕妇活动自如,身体恢复快,子宫上不留瘢痕,而且再次分娩的危险性比瘢痕子宫的产妇小。

自然分娩时,可降低胎儿娩出后的窒息几率,而且子宫有节律地收缩使胎儿胸部受到相应压缩和扩张,从而加速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使胎儿出生后肺泡富有弹性,容易扩散。另外,自然分娩不会出现手术器械损伤新生儿的危险。

如果产妇顺产,母婴均无异常情况,一般产后24小时后就可以出院。如果产妇分娩时会阴破裂或行切开术,产后4~5天拆线后,伤口愈合良好即可出院。

剖宫产原本是为了将母子从危险中抢救出来而不得不采用的方法。然而,近些年来,有些孕妇由于畏惧分娩时的阵痛,或为了保持阴道壁的紧张度,即使没有任何障碍也坚决要求施行剖宫产术。

其实,剖宫产毕竟是手术,有手术就会有风险,对于母子来说,都会有不利的影响。而且,施行剖宫产后,还必须住院治疗。一般而言,剖宫产的拆线时间为6~8天,拆线后方可出院。

无痛分娩相对来说也比较安全,对母亲及胎儿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

对产妇本身的影响。

剖宫产的孕妇出血多,产后不易恢复,给母乳喂养带来困难;可误伤膀胱、肠管,甚至可导致羊水进入宫壁血窦发生羊水栓塞;可形成瘢痕、腹腔粘连等,对产妇造成长期影响。

施行剖宫产手术者,其产褥感染的几率为自然分娩的10倍,这不仅影响子宫切口愈合,发生产褥晚期出血,严重时还需要将子宫切除。据调查,剖宫产孕妇的死亡率比自然分娩高10多倍。

对婴儿的影响。

通过剖宫产生下的孩子,因为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并发症会比自然分娩的孩子高。剖宫产婴儿患羊水吸入性肺炎和湿肺的可能性极大,严重时可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剖宫产的孩子由于缺乏分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比自然分娩的孩子更容易得小儿多动症。长期观察发现,4~5岁的多动症患儿有60%~70%是剖宫产孩子。

剖宫产的孩子还易出现小脑不平衡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精细运动协调能力下降,不能胜任如穿针、走平衡木等活动。此外,研究表明,剖宫产孩子抗感染能力也比较差。

剖宫产术后保健

注意休息。

由于手术创伤及麻醉药物的作用,术后产妇极度疲劳,应注意休息,不要与之过多地交谈。

合理饮食。

术后6小时可进食蛋花汤、藕粉等流质食物,但不要摄入加糖牛奶,以免产生气体而引起腹胀。术后第三、四天,肛门排气后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饭、蒸鸡蛋羹等,并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待恢复正常饮食后,应多吃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以利于伤口愈合。

采取正确的体位。

剖宫产大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应去枕平卧6小时,然后采取侧卧或半卧位,使身体和床呈20~30度角。

观察恶露情况。

一般术后血性恶露自阴道排出,量与月经量接近。如果阴道流血过多,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观察尿量和颜色。

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应注意观察尿量和尿的颜色,如果为血尿或尿量少,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早下床活动。

术后24小时应该练习翻身、坐起,并慢慢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并利于恶露的排出。

及时排尿。

手术留置的导尿管在手术后第二天补液结束后即可拔除,拔除后3~4小时应及时排尿。

注意体温。

如果停用抗生素后,体温超过37.4℃,则不宜出院。正常出院者,回家1周内,最好每天下午测一次体温,如发现低热,应及时去医院处理。

宝宝臀位的处理

预产期到了,准妈妈信心百倍地等着迎接挑战,可宝宝不配合,明明就要出来了,还把小屁股朝着下面坐得稳稳的,称为“臀位宝宝”,该怎么生下他呢?

目前臀位宝宝绝大多数会剖腹产出,但并不表示一定非剖宫产不可。医生会权衡剖宫产和自然产的风险,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最好的建议。

首先应让宝宝在母体内转向。大概半数左右的宝宝一开始,也就是在怀孕早期都是臀部朝下的。到了孕26~28周,才转向变成头朝下,约有3%~4%的宝宝是不会转向变成头朝下的。

如果你的宝宝到了孕28周还没有自行转向,而你又想以自然方式娩出臀位宝宝,医生会教你采取胸膝卧位纠正,或进行外部胎位倒转术,也就是在你的腹部推挪,帮宝宝转为头向下的姿势。

一般而言,倒转术是个安全又不会太难受的程序,但偶而也会造成母亲疼痛或是胎儿窘迫的情形。有些宝宝还会再转回来,还需要再实施一次倒转术。倒转术的成功率只有60%~70%,因此要有做剖宫产的心理准备。

会阴侧切术

会阴侧切术是在孕妇自然分娩的过程中,医生为避免阴道或肛门严重损伤而主动进行的手术。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要做会阴侧切术:

胎儿过大,第二产程延长,胎儿出现宫内窘迫。

施用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足月臀位或牵引术时。

产妇患有严禁加大腹压的心肺疾病。

产妇曾做过阴道损伤修补术及会阴发育不良。

会阴紧,不切开将发生会阴严重撕裂者。

早产(以减少颅内损伤)或胎儿要迅速娩出者。

不少产妇对会阴侧切有所恐惧,有的产妇和家属不愿做会阴侧切手术。其实,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进行会阴侧切对产妇和胎儿都是十分有利的。

会阴侧切术能使已处在缺氧状态下的胎儿迅速娩出,脱离危险;能使产道出口扩大,防止早产儿颅内出血;缩短第二产程,预防妊娠高血压的产妇发生“抽风”等。

研究表明,有侧切指征时,是否做会阴侧切,与胎儿有无缺氧、有无新生儿窒息有直接关系。而且,会阴侧切易于缝合,3~5天即可愈合,疤痕小,恢复好,不留后遗症,不影响性生活。

产后出血的预防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毫升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1%~2%。

防治产后出血,必须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避免生育过多、过密或多次人工流产、刮宫,从而消除产后出血的根源。另外,妊娠期间、临产及产后各个时期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

妊娠期。

了解孕妇的健康情况,如血压、有无贫血等,若有异常应及时纠正。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均应作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分娩前检查血型及血Rh因子,做好输血准备。

分娩期。

注意饮食和睡眠,消除思想顾虑;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要大声喊叫,注意休息,保持体力,防止产程延长。第二产程中,助产人员应指导产妇适时运用腹压以自然娩出胎儿。

分娩时,不可用力牵拉胎儿,避免软产道损伤及妨碍子宫的正常收缩。如有必要,应适时进行会阴侧切,以免发生重度会阴裂伤引起出血。

产后。

子宫收缩乏力者,在胎儿娩出后应立即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产后不宜马上熟睡

分娩的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因此,婴儿出生后,母亲就会大松一口气,紧接着疲劳就会袭来,很想痛痛快快地睡一觉。

但医学专家建议,产后不宜立即熟睡,应先闭目养神,半坐卧,用手掌从上腹部向脐部按揉,并在脐部旋转按揉片刻,然后再按揉小腹,时间比脐部稍长。

上述动作反复进行十余次,有利于恶露下行,避免或减轻产后腹痛和产后出血,帮助子宫尽快恢复。经过数小时的闭目休养后,再美美地睡一觉。

产褥期及其特征

胎儿出生后,产妇的身体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复原。从胎盘娩出到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的时间需要大约42天,医学上就把这段时间叫做产褥期,俗称“月子”。

产褥期母体的情况会有很多变化,主要特点如下:

全身状况。

产后体温可略微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且24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产妇的体温超过38℃或出现持续低热,应请医生检查一下。

产后由于胎盘循环的停止,子宫缩小,再加上卧床休息,活动少,以及分娩后的情绪放松等原因,脉搏往往比较缓慢,但很规律,每分钟大约60~70次,于产后l周左右逐惭恢复正常。

产后3~4天,乳房开始充盈,血管扩张,产妇会感觉胀痛,局部皮肤发热,甚至引起体温短时间内升高,但不会持续太长。产后呼吸略深,血压变化不大,较稳定。

子宫复旧。

产后子宫圆而硬,宫底在腹部脐下一指,以后逐渐恢复到非妊娠期的大小。宫底平均每天下降1~2厘米,产后10天进入骨盆,到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孕前大小,重50~60克。

子宫复旧的同时,会伴发阵发性的腹痛,尤其在最初的3~4天内。此为生理现象,一般持续3~4天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重者可做下腹部热敷、按摩,也可应用适量的镇静止痛药物。但必须排除胎盘、胎膜残留或其他疾病。

恶露。

恶露是指产后从阴道流出的排泄物,主要由血液、脱落的子宫蜕膜组织、黏液等组成。正常情况下,恶露在产后第1星期为红色,第2星期变为淡黄色或白色,产后3~4周基本干净。恶露有血腥味,但不应有臭味。剖宫产者恶露的持续时间比经自然分娩者要长些。

出汗多。

产后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出汗多,这属生理现象,因为妊娠期母体内增加了很多水分,需要通过出汗排泄掉。此时要注意防止受风、着凉,及时更换内衣,保护皮肤清洁。

便秘和小便困难。

产后腹部肌肉松弛、肠蠕动减弱,再加上产妇活动较少等缘故,容易发生便秘和小便困难。

产后要作的检查

产妇产后检查一般是在产后42~56天之间进行,其检查的项目如下:

体重。

如果体重过度增加,就应积极锻炼,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减少糖类(包括主食)的摄入。

血压。

无论妊娠期的血压正常与否,产后检查都应测量血压。如血压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则应进一步随诊和治疗。

尿、血。

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妇,要注意其恢复的情况,并作尿的常规检查;妊娠合并贫血及产后出血的产妇,要复查血常规;患有心脏病、肝炎、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合并症的产妇,也应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盆腔器官检查。

检查会阴及产道的裂伤愈合情况、骨盆底肌肉组织张力恢复情况,以及阴道壁有无膨出;检查阴道分泌物的量和颜色,如果是血性分泌物,颜色暗且量多,则表明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内膜有炎症。

检查子宫颈有无糜烂,了解子宫大小是否正常和有无脱垂。如子宫位置靠后,则应采取侧卧睡眠,并且要每天以膝胸卧位来纠正。

检查子宫的附件及周围组织有无炎症及肿块;行剖腹产术后者,应注意检查腹部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子宫与腹部伤口有无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