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28

第28章 外科疾病护理(9)

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就在减轻局部刺激。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指导病人两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

3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经常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处、内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二)手术护理:

一、术前护理

1生活习惯训练:颈椎手术病人要求卧床,且颈部制动,因此不但要训练床上大小便,卧位进食的训练也不容忽视,流质食物借助吸管完成进食,半流质、普食需他人喂食,同时嘱病人吞食时注意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引起呛咳。

2气管牵拉、体位训练:为避免咳嗽,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在术前一段时间戒烟。颈前路手术术前由护士、家属或病人自己用2~4指将食管向左侧牵拉过中线,开始时10~20分钟/次,以后逐渐增加至30~40分钟,如此训练3~5天,为适应术中牵拉需要。体位训练是颈后路手术的要求,将被褥与枕头垫起放置于床的中间,患者俯卧其上,头颈前倾,双上肢自然后伸,初练时感呼吸困难,3~5天后即能适应。

3配合医生术前全面了解患者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及身体状况,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常规备皮,备好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监护仪,气管切开包等。

二、术后护理

1颈部制动与体位;注意头颈部的制动,减少颈部活动的次数及幅度,减少出血,且防止植骨块或人工关节的滑出。病房佩带合适颈托,颈前路术式去枕平卧或仅垫小薄枕,颈两侧置沙袋,保持颈部中立位,躯干连同头部抬高10°~15°;颈后路术式取仰卧位,一般去枕平卧3个月;肥胖、体重者为防引流不畅压迫神经的危险,多以侧卧位为佳,颈面部垫枕与肩高一致;翻身时保持头颈与躯干一同转动。

2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是颈前路手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变化,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喉头水肿者予雾化吸入。应特别注意有无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呼吸功能不稳定及有无缺氧表现,如鼻翼煽动、口唇发绀、憋气等,并根据监测血氧浓度调节给氧流量及时间。若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时,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即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以便急需时使用。

3保持伤口负压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流血量,一般24~48h拔引流管或遵医嘱。

4饮食护理;术后第一天给予流质或半流质,1周后视病情改为普食,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鱼类、蛋类、蔬菜、水果等,促进康复。

5加强基础护理;鼓励深呼吸,咳嗽、排痰,预防呼吸道并发症。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按时翻身,预防皮肤压疮。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至少2人翻身,1人扶头、肩、另1人扶躯干、四肢,翻身同步进行,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使患者舒适。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有无红肿,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预防伤口感染。

6颈前路术后并发症观察:喉返神经损伤及颈深部血肿是颈椎前路手术常见并发症。

(1)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肿胀,注意颈部有无增粗,发音是否改变,及时观察有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神经损伤表现。

(2)深部血肿重者可压迫气管引起窒息而死亡,多见于手术当日12h内,临床表现:颈部增粗,发音改变,呼吸困难、唇绀、鼻翼煽动。引流液为鲜红色,引流量增加,常提示活动性出血。若遇上述紧急状况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立即拆除缝线,排除积血,解除压迫,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待呼吸情况改善后送手术室进一步处理。

7颈后路术后并发症观察

(1)注意有无脑脊液外漏情况,术后3~4天发生,引流液为清澈淡红色,应予重视;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改为俯卧位、正压引流或拔出引流管,加大抗生素用量,局部加压包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防止感染。必要时手术修复。

(2)注意术后有无血肿压迫脊髓,定时评估四肢感觉、运动功能,有无四肢麻木,能否自主活动并与术前相比较,倾听患者主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8功能恢复指导:肌力训练包括肢体按摩及关节被动训练,按摩可防止肌挛缩和关节僵硬,被动操作应做到轻重得当,有序有节,切忌粗暴,上肢包括握、伸屈活动,下肢包括直腿搞高,负重抬举伸屈活动,功能锻炼应贯穿于住院直至出院后的恢复期,持之以恒。对不全瘫、全瘫患者还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以期尽早拔除导尿管控制排尿。

【健康教育】

1头颈的位置与制动:术后继续佩带颈托3个月,保持颈托清洁,松紧适中,内垫小毛巾或软布确保舒适,防皮肤压伤;始终保持颈置中立位,平视前方,卧位时去枕平卧或仅垫小薄枕,保持颈椎正常曲度;禁止做低头、仰头、旋转动作;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电脑、看书报、防颈部过度疲劳;避免枕高枕,保持颈部功能位,有利于康复,特殊情况遵医嘱。

2锻炼:继续住院期间锻炼方法,并循序渐进,加强肢体及各关节的锻炼,保持正常肌力,加大关节活动度。术后8周开始在颈托保护下做项背肌的抗阻训练,每次用力5s,休息5s,每组做20~30次,每2h做1组,持之以恒,促进颈部肌肉血液循环,防止颈背肌失用性萎缩。

3术后3个月内禁抬重物,6个月后可恢复工作,工作中注意不能长时间持续屈颈,保持颈椎正常曲度防复发。

(第十六节)断肢(指)再植术

断肢(指)再植是指失去血液供应的离断肢体,通过骨科与显微外科手术重建其血液循环使肢(指)体获得再生的手术。按肢体离断的程度分为完全断离和不完全断离。按肢体损伤的性质分为整齐损伤和不整齐损伤。

【急救】

一、现场急救

1注意伤员的全身情况,如有休克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合并损伤,应配合医生迅速抢救。

2做好现场急救处理,止血、包扎。

3迅速转送有条件进行肢体再植的医院。

二、急诊室处理

1注意患者全身情况,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生命体征。

2如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应立即摄远端肢体X线片、配血及送必要的化验检查等术前准备工作。

3连同离断肢体送手术室施行手术。

4常规TAT预防注射。

三、正确保存断离肢体

断离肢(指)应冷藏保存,肢体用清洁布类包裹,外用塑料袋盖,周围置冰块,断离肢(指)禁忌直接浸泡在冰块或冰水中。

【断肢(指)再植的条件】

1血管床的完整性:血管床的完整性是肢体再植成活的基本条件,切割伤或整齐的辗轧伤血管床一较般完整,再植成活率高,但对撕裂伤或广泛多处挤压伤,往往有肢体血管床破坏,再植易失败。判断血管床的方法有;①观察肢(指)体表面有无红线症、瘀斑症:这是血管广泛撕脱伤后血管壁破损,血液渗于皮下所致。②观察血管断面有无内膜与肌层剥离现象。内膜与肌层剥离是血管壁受牵拉后损伤的表观。③进行2%普鲁卡因肝素溶液灌注试验。用平针头插入动脉断端后,缓慢注入2%普鲁卡因肝素溶液5~10ml。血管床正常时注入1~2ml液体即可见静脉有积血溢出,随后溢出液体逐渐变清。血管床损害时表现为:a.注入时阻力大。b.静脉无积血溢出,c.肢(指)体逐渐肿胀。以上表明血管床破坏,注入液体进入组织内。对血管床损伤的肢(指)体是否进行再植应谨慎考虑。

2神经的连续性:周围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为此必须与中枢神经保持连续性,肢(指)体离断后连续性必然中断。临床中对这种类型的中断易于发现也易于处理。但撕脱伤造成肢体离断,这种合并神经根孔内断裂的神经连续性中断临床中不易发现,也难以处理。一旦明确有这类中断应在断肢再植成活后及早进行神经移位,否则再植肢体不可能恢复功能。

3肌肉的活力性:肌肉是肢(指)体活动的动力,是高耗氧的组织,对缺血特别敏感,在再植前应充分估计断离肢体中肌肉的活力性。因为失去活力的肌肉组织,再植后不仅毫无功能,反而易发生坏死、释放毒素及继发感染,最终导致肢体再植失败,甚至还会发生危及生命的毒血症及败血症。因此对广泛肌肉挫伤的断肢应慎重考虑再植指征。

4断肢(指)再植的时限:指在常温下,肢(指)断离至重建血循环的时间,即热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如气温低或经过冷藏,则相延长时限,所以再植的时限与肢体损伤的程度、环境温度、断肢(指)保存方法等条件有关,护士应了解上述因素以便主动配合医生进行工作。

【护理】

1病室要求:病人应住隔离病室,便于术后观察护理。避免寒冷刺激,保持室内温度20°~25℃,湿度60℃,以防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每天空气消毒一次,保持室内物品、地面清洁,并定时用消毒液擦拭。保持室内安静,无关人员不得入内,谢绝探视。室内严禁吸烟。

2体位:术后要平卧位或健侧卧位,置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0~15cm,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局部血液供应。搬动病人时要慢而轻,病人入睡后应注意防止不自觉地活动肢体和改变体位,禁止患侧卧位,以防肢体受压,影响静脉回流,换被服或换敷料时,要避免过大的体位变动,一般术后要绝对卧床2周。

3尿潴留护理:术后6小时后如仍无排尿应及时检查,在病人下腹部膀胱区叩诊,如确定尿潴留后要及时处理。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会使尿道括约肌痉挛。因此首先须安定病人情绪,应用镇痛剂解除伤口疼痛,疏散室内多余人员,利用流水声诱导病人排尿。也可针刺足三里、关元、中极等穴位或在下腹部膀胱区热敷,如采取以上措施均无效时,必须及时导尿,并根据情况留置导尿管1~2日,以利于膀肮肌肉的恢复。

4对病人要关心、体贴,多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防止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5疼痛护理:对于术后疼痛应给予预防性用药,而不是待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都可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所以要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讲解许多成功的事例,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6婴幼儿断肢(指)再植术后的护理重点是制动,以免因肢体频繁活动引起血管痉挛甚至吻合口栓塞而导致再植失败。可用双臂外展70°~80°“飞机型”前后石膏夹外固定。以限制患儿双上肢各关节活动及躯干翻转动作。为了使患儿能够接受制动,保持安静,避免躁动,可采用亚冬眠疗法。患儿应绝对卧床。各项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安排在冬眠药物起作用后进行,动作须轻巧,以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和刺激。

7药物护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和抗凝药物。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发应,如出现应立即停药,给予相应处理。

8功能锻炼:再植术后3周左右,再植肢体血运平稳,软组织已愈合。在不影响骨折愈合。

原则下,可以进行手指屈伸、握拳等主动活动;术后6周,重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软化瘢痕,减少粘连,主要加强主动与被动活动,辅以中药熏蒸、磁疗等治疗。

(二)再植肢(指)体观察及护理

1肢体肿胀护理

(1)检查再植肢(指)有无受压,及时松解过紧的包扎;检查局部有无水疤、血肿、感染等。

(2)缺氧及创伤反应引起的肿胀,沿肢体纵轴切开筋膜减压。配合使用高压氧、能量合剂、

人体白蛋白、舒筋活血的中草药等进行治疗,严重时切开指端或指背减压。

(3)淋巴回流受阻所致的肿胀应抬高患肢。一般在术后2~3周,淋巴管自行愈合即随之消退。

2血管痉挛的护理

(1)温度(局部皮肤温度)全麻苏醒后血压一般均处于偏低水平,肢体往往湿冷,回病房后要用60~100W的照明灯照射再植肢体,术后2h内灯距30cm,2h后灯距35~40cm,术后第3天灯距45cm,持续照射7~10天,以保持患肢(指)皮温为33~35℃为准,以此使局部环境保持在恒定的温度,避免温度的变化导致血管痉挛,并使局部血管扩张,以利患肢末梢的血液循环。

(2)避免室内刺激性气味的刺激室内应消除刺激性气味,如室内涂刷墙壁、油漆及烟味等,因这些异味可引起再植肢(指)血管痉挛,尤其是再植肢(指)血管对烟的刺激较敏感。烟内含有较多的尼古丁,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吸烟,皆可经肺进入血管内,刺激血管,导致痉挛。因此,室内严禁吸烟。

(3)肢体制动与体位术后绝对卧床1~2周,患肢用石膏托固定,小儿则用似飞机状的前后胸壁石膏夹板固定。术后取平卧位,切忌患侧卧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15厘米,既利于动脉供血,又利于静脉回流。

(4)解痉止痛术后3~5天常规使用止痛药物以缓解伤口疼痛。可从保留的持续硬膜外导管中注入2%利多卡因l0ml+1%普鲁卡因30ml配成的混合液2ml,每3小时1次,连用3~5天,以减轻伤口疼痛和扩张血管。也可使用其他的止痛药物。另外,治疗及护理观察病人时动作轻柔,避免动作过大造成肢体的疼痛。为防止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术后常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肌注罂栗减、妥拉苏林,同时口服潘生丁、阿斯匹林等使血管扩张。

3血管危象护理:血管危象一般发生在术后72小时内,术后24小时内尤其多见。

(1)防止血管痉挛

(2)一旦出现血管危象的表现,应立即排除血管外压迫因素,如去除敷料、拆除过紧的缝线等,并加强保暖,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妥拉苏林等抗凝、解痉药物,并补充血容量。1小时后如不缓解,应果断进行手术探查。

4血循环危象的处理

(1)静脉危象的处理:静脉危象多见于静脉栓塞,早期可行手术探查。但因静脉回流不足或痉挛所致静脉危象,可全身应用肝素,指侧小切口或拨甲放血局部滴注小剂量肝素等措施,多数效果良好。

(2)动脉危象的处理:发生动脉危象时,首先应检查敷料包扎是否过紧,有无干固血痂压迫伤口,张力是否过大,有无血肿或肿胀,如有发现应立即排除,同时适当升高室温,给予肌注罂粟碱50mg、妥拉苏林25mg并进行动态观察1小时,如有改善则继续上述治疗,如无明显改善则必须立即行手术探查,根据情况作适当处理。

【健康指导】

1患肢保暖。

2告诉患者术后2~4周经摄片证实骨折愈合,拔除钢针后,即可行主动或被动操练,并教会患者操练方法。

3定期门诊随访,如有特殊情况,随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