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体就是药师傅
26695200000010

第10章 颜面与五官(3)

杂技团里的小丑,除了宽大的连衣裤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红鼻子。现实生活中的红鼻子使人看了发笑,感到滑稽。可对患者来说,却成了一种负担。

其实,红鼻子也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痼疾。中医早有其名,由于鼻准部红赤,故又称“赤鼻”。这种病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均可得,尤以女性多见。

酒糟鼻,顾名思义,它与饮酒有关,多见于嗜酒的人。虽然本病一般对人体健康无严重危害,自觉症状也较轻微,但由于本病妨碍了面容的美观,往往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痛苦和烦恼。

得了这种病,初期鼻尖和鼻翼的皮肤会出现潮红,表面油腻光滑,尤其在受热、吃热的饮食,或情绪紧张时更加严重。以后,红斑上会出现散在性丘疹及脓疹,鼻尖上有红丝缠绕。如果不加治疗,将会使丘疹增大,皮肤肥厚,成为鼻赘。

近年来有人提出酒糟鼻是蠕形螨虫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议把本病改为“毛囊虫皮炎”。对于毛囊虫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似已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因为并非所有患者毛囊虫检查都呈阳性。因此,毛囊虫感染似乎不是酒糟鼻发病的唯一因素。

同时,还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皮损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检查到毛囊虫,因此认为,蠕形螨虫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螨类,若无适宜的条件,可使螨虫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引起疾病。

以上这些分歧,至今尚未有明确定论。现代西医学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一般采用抗菌消炎、镇静、补充维生素B族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确切,且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酒糟鼻,应根据不同的表现选用不同的方子。如果鼻尖或两翼出现红斑,轻轻一按红斑可暂时消失,有口干、便秘,而本人又非常爱喝酒的人,可用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菊花12克、桔梗6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如果在红斑上出现像痤疮一样的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局部发热,像火灼一样,并有口干、便秘时,可用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玄参10克、大黄3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如果红斑弥漫潮红,可加生地;颜面红紫,可加桃仁、川芎。

如果到了鼻赘这一阶段,可用归尾12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大黄3克、陈皮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酒糟鼻如果能在早期及时治疗,皮疹是可以治愈的。除内服药物治疗外,若结合外治法,涂抹一些外用药物,可促进红斑和皮疹的消除。治疗的关键在于坚持用药。如果成了鼻赘,可先用三棱针刺破放血,然后涂抹外用药,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患有酒糟鼻的人应注意调护,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到的是,经常用温水肥皂洗涤患处;避免过冷、过热、不洁物等刺激;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烟酒等刺激物和肥甘厚腻之品,并注意勿使情绪过于激动。

鼻出血的防治

鼻子最常见的病症就是流鼻血,中医常将其称为鼻衄、鼽衄。凡是血从鼻道向外流,而又不是由于外伤、倒经所引起的,均属鼻衄。

导致鼻出血的原因很多,由鼻腔局部病变引起者占多数,由全身疾病引起者亦不少见。中医认为,鼻衄多由体内火热太盛,迫使血液不走常道而四处乱跑而引起的。其实,这很好理解,如果锅中装满了水,再在锅底下架起木柴,到一定的温度后,锅中的水就会不停翻腾,四处乱溅。体内火热太盛导致血液妄行的道理与此差不多。

另有少数病人,鼻出血不是因为火热太盛,而是由于体内正气亏虚,不能很好地将血液约束在脉管内,血液行至脉管外,就表现为出血。

如果只是偶尔流鼻血,可能跟气候干燥有关,无须治疗。鼻腔出血常为一侧。发生鼻出血,患者一定要保持镇静,用手指将出血侧鼻翼向内压迫,出血多可制止。冷敷颈部、头额部也有一定作用。

对全身疾病引起的鼻出血,除重视原发疾病治疗外,采用中药治疗最好。中医治疗鼻衄,有时会采用上病下治的“釜底抽薪”之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通大便的方法来治疗,这实质上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因为,肺与大肠是有联系的,而鼻又为肺窍,如果大肠内的粪便干结,不能顺利排出,体内的火气就难以从大便排出体外,体内的郁火上升,血得火热就会乱行,出血不止,通泻大便可将内火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止鼻血的目的。

治疗鼻出血还有两个简便方,其一是取韭菜250克,捣烂取汁,分两次以温开水冲服;其二是取大蒜30克,捣烂贴于同侧足心。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血不止、出血量多,有血压低、脉率小、出冷汗等症状时,应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对于反复微量出血,或顽固性的出血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详细进行局部及全身检查。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鼻出血时,一定要量一量血压,因为这类患者的出血常由血压波动引起,不加预防则增加患中风的几率。

由于春天阳气上升,其发病率较高,因此,《黄帝内经》中说:“春善病鼽衄。”为了减少春季鼻出血的发生,首先应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暴怒。春季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与燥热之品,不喝烈性白酒,以免助热生火。此外应重视预防感冒,以免因咳嗽、喷嚏,引发与加重出血。

前面提到过倒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月经本是性成熟妇女生理表现的主要特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周期性子宫出血,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有些青春期女性,在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会出现有规律的、同期性的鼻腔出血或吐血现象,似乎是月经倒逆上行而引起,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倒经”或“逆经”。此种现象若反复发作不愈,往往会导致月经周期紊乱,严重者会引起贫血症而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倒经主要由于血热气逆,经血不从冲脉下行反而上溢所致,而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又与经期冲气偏盛和患者体质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妇女经前或经期气血会聚冲脉,血海盛实,冲气较盛。若此时血热气逆,内火上攻,扰及冲脉,就可导致血逆上行,溢出脉外而发为吐衄,便形成了倒经。

患倒经症的女性,生活要有规律,在月经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平时饮食宜清淡,不可嗜服辛辣煎烤食物,以免伤阴津,引血妄行;保持心情愉快,尤其是经前或经期更须稳定情绪,防止经血上行而致衄血。经前可酌服逍遥丸、越鞠丸等以疏泄肝气,调畅情志。阴虚火旺者,经前七天预服知柏地黄九,亦可预防吐衄。

不请自来的喷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有些人,动不动就觉得鼻痒或鼻酸,随后便打喷嚏,少则两三个,多则能到十几个。在连续不停地打喷嚏过后,即有鼻塞、流大量清水样鼻涕。有的人可以在打过喷嚏、擤掉鼻涕后停顿很长一段时间,而有的人则稍过片刻后又鼻痒打喷嚏、流鼻涕。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早晨起床后,甚至有的人一年四季均有。

有许多人误以为自己是患了感冒,可服了很多抗感冒药均无明显疗效。由于此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休息和社交,所以使人相当苦恼和烦躁。

其实,这是过敏性鼻炎,季节交替时期是本病的高发时期。虽然本病的症状与感冒症状相似,但细心分辨还是有明显差别的。感冒患者也会打喷嚏,但不会像过敏性鼻炎患者那样连续打数十个。感冒初始为清水样鼻涕,这一点和过敏性鼻炎很像,到后期就变为黄色黏稠状鼻涕。

过敏性鼻炎可分为季节性和长年性两种。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与花粉有关,每年到了一些花草树木开花时,会引起鼻子过敏。长年性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家居环境中的尘螨、动物皮屑、羽毛、脏空气、油漆味等引起的,少部分人对鸡蛋、牛奶等食物也会过敏。

过敏性鼻炎平时无症状,发作时会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喉间有痰、慢性咳嗽等。从六个月大的婴儿到老年人都有可能发生该病,但通常以青春期以前的孩子发病率较高。

鼻过敏常发生于早晨刚起床、温差大、忽冷忽热或空气质量差时,如吸到脏空气或闻到特殊气味而发病,其特点是两小时之后症状会停止或间歇性发作。

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与不断增加的工业废气加重空气污染有关系。此外,人们居室装修和蛋白质摄入的增加都可能影响人的免疫功能而发生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也与个人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且有家族史。西医认为本病不能根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脱敏疗法,该疗法的治疗须持续数年之久,大部分患者会因缺乏信心而中断治疗。

中医称过敏性鼻炎为“鼻鼽”或“鼽嚏”。鼽即鼻塞、出清涕,嚏乃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西医认为过敏性鼻炎一般特定发生在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身上,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那些平素气虚的人。这里的气虚主要包括肺气虚和脾气虚。

由于肺、脾气虚是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内在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温补肺脏、健脾补气等方法进行调理,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就可以改善病情。中医常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就是通过健脾胃(脾属土)来补益肺(肺属金)气。方药可选用:北芪、白术、茯苓、苏叶、川芎、陈皮、红枣、生姜,水煎服。按年龄大小和体质虚实而增减其药与量。

过敏性鼻炎患者应注意日常保健,尽量避开过敏原,如春夏或初秋时的花粉、家中尘螨、毛毯或动物皮屑等;平时少食用冰凉食品或寒性食物,如冷饮、冰激凌、可乐、冰镇水果、苦瓜、大白菜等;在空调环境时间不宜过长,电扇不宜直吹;寒冷天气时,外出最好戴口罩、帽子、围巾,注意防寒保暖;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游泳、慢跑、太极拳等,增强自身免疫力。

经常按摩鼻子,可以疏通经络,增强局部气血流通,增强鼻子耐寒能力,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十分有益。按摩前,先将两手拇指外侧互相摩擦至有热感,然后沿鼻梁、鼻翼侧上下按摩30次,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鼻翼旁五分、鼻唇沟凹陷处)20次。按摩时手法由轻到重,注意不要损伤皮肤。除了早晨起床前、晚睡前各按摩一次外,其他空闲时间也可进行。

鼻部日常保健的要诀

鼻子对人体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与自然界相通,内与很多重要器官相连,鼻子是呼吸道的门户,呼吸功能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是人所皆知的。作为人体呼吸道的入口,鼻子是具有多功能的调节器,对吸入的空气起净化、调温、湿润的作用。

它还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尘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线。鼻腔内有鼻毛,又有鼻黏液,可把细菌阻挡住,因此,鼻腔又是很多细菌聚集的地方,故有时也是扩散细菌的源泉。

人一旦抵抗力下降,或受风邪,聚集在鼻腔的致病菌就兴风作浪,引起鼻黏膜病变。病菌如果通过鼻腔侵入喉、气管、肺,则可致喉炎、气管炎、肺炎的发生。

而且,鼻子在五官中居于中枢地位,上循鼻泪管与眼相通,左右以咽鼓管通达双耳,向下随后鼻孔开口于咽喉。鼻通道四通八达,与很多重要器官相通,因此,鼻的很多疾病常影响相邻器官的健康,导致四邻不安。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的鼻咽部炎症,常影响到咽鼓管,引起急性中耳炎,也可引起眼红流泪,咽部充血。严重者还会出现慢性咳嗽,甚至哮喘。

鼻病不仅影响呼吸,还会影响智力,减退记忆力,因此,鼻的卫生保健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易发的冬、春季节。具体措施有三条:一按摩,二冲洗,三过滤、保暖。

鼻部按摩保健对加强鼻子的功能有很大作用。洗脸时,可用毛巾揉揉鼻、唇、鼻翼两侧及周围的皮肤,直到有发热感;或用拇指、食指夹住鼻根,用力由上而下连拉几次;或用手指点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若干次,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治鼻病。

鼻子时刻遭受着污浊空气的侵扰,虽然鼻腔黏膜有一定过滤、清洁作用,但如果经常洗鼻,可及时清除鼻腔内干痂,会使鼻腔更好地发挥过滤、清洁功能。洗鼻时,用掌心盛温水或温盐水,低头由鼻将其轻轻吸入,再经鼻擤出,反复数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晚上睡觉前的冲洗尤为重要。经过一天的工作、奔忙,鼻腔内黏附了大量灰尘,如果鼻子的自洁作用效果减退,鼻腔内分泌物增多,夜间就容易倒流入咽喉甚至气管,引起次日咳嗽或咽部不适。睡觉前冲洗一下,就能减少倒流。

现代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随着空气污染加重,鼻子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出门戴个口罩能帮鼻子抵挡一番,至少可以过滤掉部分较大的颗粒。况且鼻子还担负着把外界的干冷空气变得温暖湿润的责任,如果冬天去室外戴上口罩,鼻子就会省事得多。

另外,还应克服不良的卫生习惯。鼻毛和鼻黏膜是鼻子的主要结构,绝不可用手指挖鼻孔、拔鼻毛或剪鼻毛,以免损伤鼻黏膜,影响鼻的过滤功能。擤鼻涕时,要逐个鼻孔擤,不要太猛。要尽量使鼻腔不要太干燥,气候十分干燥时,可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如用棉签蘸取少量红霉素软膏,轻柔涂抹在鼻腔内;或用鼻喷雾剂,既可保持局部湿润,又能建立预防屏障;还可用杯子盛热开水,用鼻吸入蒸汽,也有益于改善鼻腔的湿度,加强鼻功能。每日这样做两次,每次半小时,间隔两小时,甚至可杀死流感病毒。

平时还应加强锻炼,主要锻炼鼻腔黏膜适应气温突变的能力和呼吸道的抵抗力,尤其是冬季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一年四季用冷水洗鼻,可增强鼻黏膜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能预防感冒。

(第四节) 耳 朵

从耳朵上解读肾的盛衰

惊险的走钢丝杂技表演,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高空翻转、爬高或者螺旋下降,冰上运动员在冰上的各种急速旋转动作,这些常常使观众高度紧张,暗暗为他们捏一把汗。然而,他们却泰然自若。这都归功于掌握体内平衡的器官。

我们都知道耳的主要功能就是“听”,但它的另一个功能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那就是耳朵还是人体的平衡器官。在维持身体平衡方面,耳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感受头部倾斜变化,或身体运动速度变化以及身体所做的旋转运动,并将这种信息传达给大脑,再由大脑发出命令,躯干的有关肌肉立即发生收缩运动,以维持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

当然,对于耳朵这一方面的功能,古人缺乏深刻的认识。早期的中医对人体组织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解释,是基于几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之上的,如精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虽然也有一定的解剖学基础,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这一功能所需具备的水平。

中医认为,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都上行到面部,并注入面部各空窍。耳为空窍,所以耳朵能得到这些经络气血的滋养。可见,耳通过经脉与全身脏腑产生广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