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教你30招,天天工作好心情
26664700000020

第20章 你懂得情绪控制吗?(2)

你最在意什么?如果我太在意心灵的感受,那么我将无法把自己感受到的不良情绪书写得淋漓尽致。因为有些感受是要走过我的内心的,如果我吸收了太多这样的情绪,那么首先崩溃的人就是我自己。我知道我该看的方向: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命力的情绪,我必须强迫自己,将那种烦躁的、焦虑的、不安的情绪当做研究对象和转变对象,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每天都笑得很灿烂。

我告诉小雷,如果他的文字只停留在哀怨的状态中,他的眼中没有阳光,那么他只有发霉腐烂。小雷说他看不到美好。我告诉他:“因为你不看,所以你看不到。”

小雷跟我说他最近很烦,我一开始并没有在意,因为他好像总是很“烦”。有一次我跟他臭贫,说他很“娘”,结果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搞得我有半个月都不敢跟他说话。后来有一天,他却主动跑来找我,跟我说,他最近真的很“烦”。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我仔细体会着小雷的体会:“见到生人很烦,见到熟人很烦,吃饭很烦,喝水也很烦。”我问他,“你还有什么不烦的事儿吗?”他说:“为什么我们总要遭遇那么多没有用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吃饭、睡觉,要给房间打扫卫生,还要处理办公桌上的杂物。”我仔细思索着我的生活,还有他的生活,还有我所见识过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不就是由这些“琐事”所堆砌起来的吗?我说:“我们不是工作的机器人,也不是休闲娱乐的游戏机,因为我们是人,所以要生活。”他说:“我宁愿自己是一个单纯的机器人。”

悄悄话

如何保持心境的愉悦?我说,修心养性。有人说,不行动,只说修心是没有用的。我说,如果你看不到快乐,又怎么能感受快乐呢。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道的同时做到,这真的很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了。有很多人都说自己能吃苦,但是什么是苦呢?有的人讲道理的时候慷慨激昂,但是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就开始浑身发抖、焦头烂额。如何让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逆境,这真的需要我们修炼内心。

为什么你会觉得心烦?因为不痛快、因为不顺利,归根结底是因为你现在的感受让你觉得这一切都不对。梳理一下你情绪起伏波动的原因,你会发现:当你遇到觉得对的状况时,你的心境就会觉得愉悦;当你感觉不对的时候,你的心情就会陷入沮丧,更严重一些,会产生抗拒和焦虑,甚至暴躁的情绪。简单来说,喜欢与不喜欢之间的区别就是体验的对与错。如何平复心中的波澜,首先我们要有掌握自己内在情绪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保持心态平衡的能力。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因为我们都不是神仙,必然有喜怒哀乐,但是在必要的场合,保持自己心态稳定则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比如说,在工作进行中,你发现自己的工作状态被干扰了,你是该立刻向对方发难,还是找对的时机进行沟通呢?大多数人在理智的状态下会认为后者是更妥善的处理方法,因为我们都是成年人,能够理智面对突变,并有足够的自控能力。

“我到底在为什么烦?”小雷对自己的情绪开始产生了怀疑,“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我说:“凡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都觉得自己特正常。”小雷还真的跑到心理诊所去咨询,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具有焦虑倾向的心理状态。”他的精神很正常。但是他还是高兴不起来。小雷的同事对我说,他在跟其他人沟通的时候总是一副不耐烦的神情。他对同事如此,对领导也是如此。集团老总来视察工作,所有人都小心谨慎地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只有小雷依旧我行我素。“那么做作的事情,我才做不出来。”他觉得勉强出来的人情世故会让他的精神状态更拧巴,倒不如做自己,其他人的眼光“爱怎么地,就怎么地吧。”当他的顶头上司陪着集团的头头脑脑走进他们的办公室的时候,用其他同事的话来说:“头儿的脸都绿了。”“就因为我的桌子上有点儿不整洁,他至于给我一个礼拜的脸色看吗?”小雷自己还愤愤不平。

情绪不对就是有心理疾病了吗?当心理学已经不是什么神秘学科的时候,心理辅导成为当今很多人排忧解难的一种梳理方式。但是有很多人对心理疾病还是存在一定的误解。我们每个人的情绪起落都是有固定周期的,这和我们自身的荷尔蒙分泌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荷尔蒙的分泌陷入低潮的时候,情绪可能也会跟着降到低谷。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靠理智来维系心态的平衡了。我们都知道,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相对来说,心情和身体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想要保持健康的状态,就需要我们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与行为,也就是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和生理卫生习惯。

你是个骄纵自己的人吗?有的人会让自己随心所欲地生活,比如说抽烟、酗酒、不运动,等等。我们都知道这些行为都属于“恶习”,但是为什么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呢?当有烟瘾的父亲指责自己的孩子有抽烟的恶习的时候,他的孩子会听劝导吗?首先,这是自己的选择没错,但是当你觉得心态与行为产生矛盾的时候,如何处理这种焦虑,则成为你要选择的行为模式。

小雷说他打算辞职了,理由是他觉得公司中的内部斗争让他觉得心很乱:“那种婆婆妈妈的烦心事儿实在是惹人厌。”他觉得领导拿他做跳板,利用他完成的几个重要项目让自己升值,而不顾这些员工们的生计。我问他有没有和领导沟通过,他说:“他才不会和我们说实话呢,我想搞个突然袭击,下个月就要竞标了,标书我就给他做一半,看他怎么办。”我质疑他这样的做法会在他的行业圈里产生不好的影响。小雷说:“大不了换个行业呗。”

如果你是小雷,你会怎样做呢?我在这里不评判他这种想法的对与错。只想说,当你开始做某事的时候,要想到后果如何。不计后果的行为会不会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陷入未知的麻烦。如果说,你对自己的行为不会后悔,那么你所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怎样让自己摆脱烦躁,其实你不妨换个角度看待所遭遇的问题。当你处于劣势的时候,不妨用阿Q的心态来自我解嘲一下,有时候因为你的机智用得得当,劣势反而能够转化为优势。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能够让自己从被控制者转变为掌控者。当你能够有迅速化险为夷的本领的时候,你就再也不会觉得烦躁了。

你是害怕生病的“药人”吗?

伴随着健康类节目的收视率暴增和健康类书籍的热销,许多人走进了健身房、买了许多维生素摆在桌子上、每天摸摸身体的某些部位,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看来,不光是我们长辈专注与青睐养生的方法,这其中更包括许多关注自身健康的年轻人。除了电视上那些健康专家的着作被抢购一空外,更有许多年轻人开始钻研起古代经典来:许多人都捧起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来了解养生的根源,他们相信自己必须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健康。我去听过几次保健品的座谈,由于我的身体偏胖,屡屡成为会场的焦点。他们有的说:哎呀,你的身材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缺钙,要吃我们出品的钙片才可以;还有的说,你体型胖,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所以要吃我们的产品;更有甚者,告诉我吃全了他们的产品,就可以要多苗条,有多苗条。

随着某些食品品牌的用料丑闻在各类媒体中频频曝光,有更多的人对食物本身的安全状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慌。有一些人甚至干脆不吃国内的食品,眼光只停留在进口食品区。这种对自己的身体和入口食品不安的心态,对于我们自身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的确,我们有必要每天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但是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就要看我们的心理状态了。我们知道每个人除了有自己降生于世的年龄之外,心理有心理年龄、身体也有身体年龄呢。你的体能、耐力、皮肤、体内器官,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年龄。另外,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维护这些机能的健康,仅仅靠过度的关注和辅助药物是不够的。

自从小刀来到我们公司,我们全体同仁就对他“药不离身”的习惯感到十分好奇。更有同事在私下议论,他是不是某中医世家养成的“药人”?他没有任何病症,却每日三餐不间断地吃一把花花绿绿的药,看得我们都觉得瘆得慌。公司的某位团购达人约我们一起组团去健身房出出汗,他为了凑人数叫上了小刀。小刀问,出完汗了以后会不会着凉啊,那样也会生病的。同事都挤对他叽歪得不像个爷们儿,迫于颜面小刀不情愿地进了健身房。然后,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拿出了各种瓶瓶罐罐,据他说吃了这些东西健身更有效果。健身教练哭笑不得地问他:“你不知道有些微量元素的摄入量是要有控制的吗?”小刀说:“吃了总比不吃好。”

悄悄话

药物真的是“吃了比不吃好”吗?具有这种药物依赖的人,大多是被一些病症的描写给吓到了吧。比如我们小时候要做什么危险事情的时候,大人总会说“别动,弄疼你”、“少穿衣服会发烧,到时候让你吃苦药”。长大了,我们看到那些养生节目的时候,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信息,身体少了这个东西,会引发什么什么疾病;体内少了那个,会诱发什么什么病症,等等。然后,有一部分心理恐慌的人开始疯狂地进补。可是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大相同的。有的人对某些物质吸收得好,吃一片等同于其他不敏感的人吃两片。亦可能你平时吃饭的时候种类已经很多了,吃了补药也吸收不进去,只好跟着体内循环排出体外,这不是加重身体负担吗?你确定自己只是吃一个心理安慰吗?那些补品很贵的呀!

小刀有一个分类的药盒,上面还用胶布贴出不同的分类。我们偷偷地观摩了一下,大概分为:维生素、钙片、增强免疫力、消化、循环。有同事忍不住好奇,问他,什么是循环?小刀说,有一类药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类似于内脏的机能循环。我说:“每天坚持健身,出出汗的效果,不是比吃药好多了。”小刀说:“我们工作那么忙,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出汗。再说,出汗之后还要洗衣服、还要担心着凉,不是更麻烦。”有人问他:“你真的了解那些药物的具体功效吗?”比如他吃的维生素药丸,有溶于体液的、有溶于血液的,是有各不相同的代谢方法的。小刀说:“按照瓶子上的比例来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不过最近他觉得偶尔有些头晕心慌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缺了其他没有吃到的药物。同事有学过医的,拿过他的药盒看了看,问:“你是不是每天吃VC和VA?”小刀点头称是。同事说:“这两个不要吃了,VC是溶体液的,如果吃多了排不出去,就会引起身体的不适;VA是溶血液的,吃多了会有中毒的现象。”小刀一开始还半信半疑,但是停了两天的药之后,确实发现这些不适的症状消失了。

悄悄话

对健康的恐慌并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分。有很多老人,能够用更科学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反而有一部分年轻人,却更容易走入养生的误区。当一个人吸收了太多的负面信息,怎样保持自己对的观点呢?更好的方法是,身体力行,让自己看到效果吧。

有个别媒体告诉民众,晒太阳会引发皮肤癌,但是却没有告诉大家,怎样晒太阳会诱发这种恶性疾病。有的人听风就是雨,干脆就不见阳光了,却因此患上缺乏光照的疾病。有的人听说,每天喝八杯水才能够起到体内补水的作用,但是却忽略我们除了喝水,还会摄入其他水分,就此因为饮水过多,诱发了其他的疾病。可见,不思考其中就里,过度地相信某种信息来源,就是一种迷信。盲从消息,无论对生理还是心理的损害都是不知不觉的,当你发现伤害的时候,是用正确的方法来对症下药,还是用另外的迷信来错上加错呢?

小刀最近又迷上了各种中草药茶。他将电视中那些专家提到的配方统统抄了下来,然后跑到药店去配了好几种“茶”。我们问,你有那些症状吗,别再喝出别的毛病来?他则认为这种方法总比打预防针强吧。结果,没喝几天,小刀开始上吐下泻,起了满身的红疹。到医院去检查,大概是他喝了太杂的东西,引起了身体的过敏。在集体工作餐时间,大家又看到他开始吃那些标着“增强免疫力”的药片。然后他掏出了一瓶含有“胶原蛋白”的小瓶子咕咚咕咚地一口喝光。“你才多大啊,就喝这个。”有同事竟然出了一身的鸡皮疙瘩,“85年的男生,你至于吗?”小刀咂吧咂吧嘴说:“我看杂志上说,不管男人女人,过了25岁,皮肤状态就开始老化了,我这时候滋补是应该的呀。”

悄悄话

小刀最需要的是摆脱内心对健康的恐慌。或许他从小身体不好,总是在吃药治病,这让他内心对药有着严重依赖。他现在需要的是,告诉自己“你不用吃药,本身就是健康的”心理暗示。我们都知道适当的有氧锻炼对身体的益处要比吃补药来得更健康。在坚持了几次健身房之行后,小刀自己也感觉身体起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承认健身让他的颈椎和腰椎不那么疼了,四肢的力气也大了起来。我建议他每天少坐一站到两站的公交车,多走一段路也是健身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