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标做人的哲学
26608200000031

第31章 走稳每一级上升的台阶(2)

要走出属于自己不同凡响的生存之路,好高骛远是行不通的。踏踏实实的做好你该做的工作,学会你该学会的知识才是人生的首要选择。

如果总在幻想将天上的月亮摘下来玩玩,显然是不切实际而又浪费感情和精力的愚蠢之举。所以,做人做事都应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任何脱离了基础的目标都如海市蜃楼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敢想更应敢做

敢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敢想使人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碍的人,常常会屡建奇功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行动就是力量。惟有行动才可以改变你的命运。十个空洞的幻想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我们总是在憧憬,有计划而不去执行,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有。成功,是敢想更是敢做!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来一群聪明的臣子,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离开国王后,工作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皇皇十二卷的巨作。国王看了以后说: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读,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又长期努力地工作,几经删减之后,编成了一卷书。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又浓缩为一页,然后减为一段。最后变为一句话。老国王看到这句话后,显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能解决了。”

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行动,你就抓不住机会。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才能和本领只会属于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权力和荣耀也只会属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那些无所事事悠闲浪荡的人总是无能之辈。正是那些十分勤劳和努力的人们在管理、统治这个世界。

英国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克拉伦登在讲到英国国会领袖之一、税务专家汉普登时说:“他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即便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也压不倒他,他总是把最重的担子压在自己身上。他总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去尽职尽责,懒惰、闲散在他身上都不见踪影。”面对极为繁重的工作,汉普登从不抱怨。有一次,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的生活就是辛勤工作。几年来,我一直尽力为国家、为国王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不敢松懈……我无法来孝敬自己亲爱的父母亲,甚至连写一封信的时间都没有。”

在废除谷物法的运动中,英国政治家、下院议员科布登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自己“像一匹马一样,狂奔不已,没有片刻休息”。

爱尔维修甚至认为,正因为人们空虚、无聊,人们才变得无比残忍、缺乏人性。为了使自己逃避无聊和空虚,他总是积极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人类进步事业中去。

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事情,这只会激活人身上内在的活力,只会使人增长才干,更加热爱生活。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找到幸福。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肃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品德和教养是一个人胜任自己工作的基本条件。

同样,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往往都能干出辉煌的事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样是一流的实业家。这种严格的科学训练包括勤奋的习惯、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所必备的素质。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往往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因此他们往往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事能先发制人,夺人先机。

受过严格训练的年轻人往往十分勤奋、专心,善于接受新知识,他们注重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因此,他们往往比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更为敏捷,更具有智谋,更具有胆识。

蒙田曾指出:“那些真正的哲人、圣者,如果他们在探求真理方面很伟大的话,他们在行动上也一定很伟大……无论举出什么样的证据和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精神是那样崇高,他们的心灵是那样充实,他们的灵魂是那样高洁,他们就像是知识的海洋……这些哲人、智者高高地在太空中遨游。”

所有的成绩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的。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不是不值得提倡,但行动是达成目标的惟一途径。敢想更应敢做,这样才能为自己实现高标生存境界提供可能。而且,也只有行动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只有踏实才能跃得更高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在沙堆里的时候,无论你使多大的劲,总没有你在结实的路面上跳得高、跳得远。其实,创业也是如此,如果你好高骛远,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也就等于没有为自己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工作规划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不是三两天可以培养起来的。也许你一开始的地位低下,能力也不强,但只要你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你的各方面能力必然会很快得以提高。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这样会使你越发能干,同时你的心智也会成长,可以追求更大的成功。

如果谁好高骛远,那就在人生操作上犯了一个大错误。不要以为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如果你只空怀大志,而不愿为理想的实现付出辛勤劳动,那“理想”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不能脚踏实地者首要的失误在于不切实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为难,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不能正视自身,没有自知之明。你该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陷,不要以己之所长去比人之所短。

脱离了现实便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脱离了自身便只能见到一个无限夸大的变形金刚。不能脚踏实地,只能在空中飘着,那所有的远大目标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事业成功与工作态度,就像车身与车轮一样,如果你不让车轮着地,汽车就永远不可能驶向远方。

俗话说:“勤能补拙。”在学校,会经常听老师念叨这些活,当你走上创业之路之后,这句话更要谨记在心。

我们要做的是先要认定自己是“巧”还是“拙”。也许你感到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是多么渺小,你原先学到的一点东西也确实是沧海一粟。当然,刚刚走上社会之后,承认自己“拙”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个有用之才。但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一步冲天的年轻人其实少得可怜,有的不仅冲不起来,还跌下来摔了跟头。为何?一是知识不够,二是能力不足。

其实,对于这两种不足,都可运用一个办法加以补救——“勤”。

所谓“勤”,就是要勤学,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一刻也不放弃,一个机会也不放弃地学习,不但自己加强学习,同时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别人休息,你去学习;别人去旅行,你去学习。别人一天只有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你则有16个小时,那就等于一天当两天用。这种密集的、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相当显著。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已经高于基准的水平线,加上你的这种“勤”,你很快就会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还有一种人真是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他的先天资质就是不如他人,学习能力也比别人差,这种人要和别人比较长短是很辛苦的,而应该在平时多多自我反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自我膨胀,迷失自我,否则这种人一辈子最悲哀的事便是:失败、失败、失败!

如果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那么为了生存,也只有通过“勤”才能补救。如果每天痴心妄想,不仅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那种生存境界,而且就连取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很难!对能力真正不足的人来说,“勤”便是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不怕苦不怕困难,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向成功迈进。

其实“勤”并不只是为了补“拙”,即使是聪者智者也不能离开一个“勤”字。如果你看看那些生存状态极佳的人,就会发现,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机遇与天资外,真正离不开的还是一个“勤”字,他们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中,几乎都在抓紧时间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踏踏实实将自己的工作进行到位的人,可以在每一个环节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打好再次起跳的基础。而不会因基础不扎实,在跳跃过程中不进反退。每一个有志于让自己的生存达到高标境界的人,都不能忽视踏实行动的力量。

行动决定价值

一个伟大的想法有时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人类因为有了思想的引导而不断的向更高处推进。但思想的实现离不开行动。而行动的落实程度决定了你生存于世的价值。没有行动,再高级的思想都只能被束之高阁。

德谟斯特斯是古希腊的雄辩家,有人问他雄辩之术的首要是什么?

他说:“行动。”

第二点呢?“行动。”

第三点呢?“仍然是行动。”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

我们读过这样一则古文:“蜀之鄙有二僧。”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买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光说不动是达不到目的的。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永远都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动决定了你的想法实现的程度,而不是你知道多少。所有的知识必须化为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惟有行动才能决定你的价值。

有一篇仅几百字的短文,几乎世界上主要的语言都把它翻译出来过。仅纽约中央车站就将它印了150万份,分送给路人。

日俄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俄国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就把它译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务员、军人和老百姓,都拥有这篇短文。

目前,这篇《把信带给加西亚》已被印了亿万份,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这对有史以来的任何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打破的纪录。

这篇短文的原作者是EebertHubbard,文章最先出现在1899年的Philitinc杂志上,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袋子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以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要强调的重点是:

“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问题,没有条件,更没有抱怨,只有行动,积极、坚决的行动!

“只有行动赋予生命以力量。”罗文为德谟斯特斯、克雷洛夫、拿破仑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脚。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是行动最终体现了人的价值。

又据说,在美国一个小城的广场上,塑着一个老人的铜像。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任何辉煌的业绩和惊人的举动。他只是该城一个餐馆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务员。但他给客人的无微不至的服务,令人们永生难忘——他是一个聋子!

他一生从没有说过一句表白的话,也没有听过一句赞美之辞,他只能凭“行动”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

高品味、高标准的生存境界也是靠行动实现的。没有行动就没有一切。

3)抓牢每一次上升的机会

有审时度势的眼光

我们的生存境界除了自身的能力决定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生命给予我们为数很少的那几次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机遇,就可以一展鸿图,而有的人虽有才能却一辈子都庸庸碌碌,原因也许只在于没有抓住机遇。这两种人的生存境界就只在一瞬间便分出了高下。我们生存的时候要学会审时度势。在踏实行动的同时不要忘记抬头看一看有没有幸运之神的光顾。

被誉为“上海滩奇迹之王”的周云光以善于抓住不是机会的机会来创造奇迹而闻名于旧上海。如果说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么周云光就是这乐园中最为风光的人物之一。

周云光的那种审时度势的智慧是世人永远值得汲取的。

开办银行伊始,周云光经常能听到一些嘲笑说:“中国的银行是不可能办好的。”

实际上,在复杂交错的金融市场,钱庄俨然以仅次于外资银行的老二自居,华资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在外资银行和钱庄的夹缝中讨饭吃。周云光明白上海银行既无强大的政治势力,又无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对于这家“小小银行”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站稳脚跟。而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从服务质量和内部经营上下工夫,周云光知道这才是银行生命的源泉。

善于观察的周云光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外资银行和钱庄注重吸纳大户存款,而对小额存款颇为轻视。所以,他就以此为突破口,特别看重小额存款,把它作为上海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他十分强调“服务社会”,主张“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厌细微,我宁繁琐”的经营方针。

上海银行由于登门服务,手续简便,态度热情,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周云光正是因为审时度势,抓住改变事态的时机才使上海银行站稳脚跟。要想有掌握机遇的能力,没有审时度势的本领是不行的,我们不论干何事,都要审时度势,择时而行。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注意分析情况,对症下药。没有别人的支持和呼应,没有客观的需求,一个人的努力很可能就像没有方向的箭,无法击中目标。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

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还在于满足这种需要的才能往往是特殊的。只有培养“人无我有”的才能,才可以先声夺人,领先别人。归纳起来,其经验可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达,即:

特殊才能 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

这两个因素对一个人更好地生存是缺一不可的,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两者有着某种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特殊才能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向,而满足社会需求又要以特殊才能作为基础。

要抓住社会需求,就要首先学会去观察社会,不仅要看电视、听新闻、读报纸,还要经常出去走走。许多人往往把自己关在屋里,埋头读书毫不理会窗外事。那么,你的知识只能成为摆设。

光有观察还不够,还要学会独自去思考各种问题,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与现状,我们到底怎样想: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该学习?哪些应该摒弃?等等。即便我们的想法与思考错了也不要紧,只要我们学会了思考,就意味着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另外还要有改变惯性行为的思想和行动。

每天不管有多少例行公事,至少都得抽出一点时间,改变一下平常千篇一律的步调,这样不但能转变自己的情绪,也能得到新的收获。

千篇一律的行为,会使人的智力定型,不能自由运用思考力。所以适当的改变一下生活的习惯有利于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

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仅靠小聪明,死守老一套的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有的人习惯于遵循老传统,恪守老经验,宁愿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稳稳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别人为他们安排的重复性劳动,他们的生活毫无波澜,更无创造。这种人思想守旧,循规蹈矩,心不敢乱想,脚不敢乱走,手不敢乱动,凡事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虽然办事稳妥,但一般不会有多大出息。

我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的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争取的。

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创造机遇,才能达到成功。

超越他人的视线

中国首富,盛大网络公司的总裁陈天桥曾经说:机会就像一扇快速旋转着的旋转门,想要成功的人要看准机会快速的挤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