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标做人的哲学
26608200000003

第3章 用知识垫起高标生存的双脚(2)

知识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是再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这里所谓知识,不仅指书本知识,同时也指对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因为单纯的书本知识本身还不构成能力,书本知识只有和人生的历练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改变现实的力量,人才能活得越来越有品位。2)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每一个人要想让自己在生存的路途上越走越好就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充电,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更新,境界不断提升。但是,有的人很快就能达到他们的目标,而有的人却走得很慢。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学习知识的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争取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知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

(1)从书本中学习

爱书、读书是所有人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信息都已被记载在书籍之中,书中积累了全人类的智慧,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切优秀的人才有的爱书如命;有的爱书胜如爱子;有的爱书胜于金钱和美女。

中世纪的阿维森纳为苏丹王治好了病,苏丹王要赏给他黄金和美女。他再三表示不要黄金和美女,只要求能允许他到王宫图书馆里去看书。

爱迪生在火车上卖报,火车在台脱罗布市停留时,他便一头钻进该市最大的图书馆里看起书来。

年轻的罗蒙诺索夫自愿帮助别人白干40天活,以换回自己喜欢的一本算术书。

这些科学人才之所以爱书如命,终生刻苦攻读,就是因为读书是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书籍不仅是他们的朋友,而且是他们的终生伴侣。

要成才,必须培养自己爱书、爱读书的习惯。

(2)不要读死书

知识学到手了还不算成功,只有将它们灵活运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才算完满。

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是不行的。一个人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而且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才是最丰富最宝贵的财富。

古今中外许多成就卓著的人既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不读生活这本书的人不会有什么成就。

(3)要学会借助网络的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上获取知识已成为从书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补充。以往不少人在获取知识、技能、信息等方面是被动的,家长、老师教什么,人们才能学到什么;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人们才能看到什么节目。当今的人已很快成为了“网上一代”,这突破了人类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就连今天的中小学生也已具备了在因特网上主动找知识、信息、资料,锻炼自己的技能。同时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在因特网上随心所欲地阅读、分析、思考、评估、鉴定、交流,建立属于自己的网址,讲述自己的故事,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知识积累以及思想成熟的过程,均比以往各代人快得多。

(4)主动接触大自然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人类的老师,所以我们的知识,不仅要从书本中、实践中学习,也要尊崇学会研究探索大自然。我们最熟悉的科学家达尔文从1831年开始登上贝格尔号舰到南美等地对动植物进行实地考察,前后经过27年的探研,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宝贵资料,终于在1859年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其他如华莱士、第谷、古多尔和我国的李时珍、徐霞客等在不同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也都是善于直接在大自然中探寻宝藏的能手。

(5)博览不同学科的书

读书是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许多科技人才不仅精读专业方面的书籍,而且有博览不同种类的书的兴趣。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不仅认真钻研前人留下的农业科学著作,而且先后攻读了《诗经》、《礼记》、《孟子》、《说文解字》等100多种书籍。富兰克林一生不仅刻苦研究数理化,而且通读历史、文学、哲学和社会学等书籍。达尔文一生精读了无数生物学著作,也读了无数生物学以外的书,其中包括幻想小说、各类诗歌、游记、传记、历史剧,甚至读了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的全部著作。

博览不同种类的书会使人视野开阔,头脑灵活,思想丰富。而那些知识面狭窄的人往往会头脑迟钝,思路狭窄,耳目闭塞。因此,我们认为,专读要与博览相结合,这是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的最好途径,也是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原则。

(6)学会自学

自学比一般的学习方式有难度,所以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和超凡的志气。但从目前看来自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形式。

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停留在学校里所学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应对生存的压力。因此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学的素质。当我们洞悉“学习”这门学问时,不管我们所处何方,我们都不会浪费生命,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也是一种必须培养的能力。只要努力,我们总可以找到好老师,提高我们的学识水平,增强我们的自身修养,最后实现最高的生存效益。

整合信息的能力

21世纪,“信息”成了各种书籍与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信息化浪潮”、“信息经济”、“信息技术”等词语不断闪现在我们眼前,“信息”在我们的生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比如,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拥有信息的多少已经成为机会和财富的象征,而掌握信息的人往往显得更有能力,更易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机会,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中,谁获取的信息最多,谁就是这个社会的高层人物。因为每一条信息都会为我们开启一扇机会之门,使我们通向成功。

如果我们知道美国商界巨子阿曼德·哈默的故事,也许就会对信息有全新的看法。

哈默在16岁时,已决定不再从家里要钱,自己开始挣钱了。一天他在大街上散步,看中一辆标价185美元的双人敞篷汽车,而这笔钱对他不是个小数目。突然他想起两天前曾在一幅广告中看到一家工厂找人送圣诞糖果的启事,现在买下这辆车,不正好去应聘那份工作吗?想到这里,他马上找到哥哥借钱,买下了这辆车,并立即与那家工厂联系,接手了那份工作,为一位富商送圣诞糖果。两周后,他还清了哥哥的钱,自己也有了些小钱。第一次生意给他很多启示,他认识到,只要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现象,并利用好这种很小的信息,再加上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大多数自己想要的东西。

哈默在大学学习期间,父亲让他帮忙管理一个濒于破产的制药厂,同时父亲要求他不要放弃学业,将经商与学习结合起来。他抓住了这个充满挑战的机会。18岁的他贷款买下了药厂合伙人的全部股份,掌握了药厂的实权,同时,大胆改革了药厂的经营方针。经过一番苦心经营,在大学毕业前,他已是拥有百万美元的大学生富翁了。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不如那些商业巨子聪明,对信息不如他们敏感,面对信息社会甚至无所适从。其实,这都是次要的因素,要相信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能力都是磨练出来的,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就不会有茫然的感觉,并能拥有敏锐的眼光,在沙子中找到金子。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应该培养这种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为自己创设多种成功的可能,而不是越走越低。

所以,在处处充满信息的生存环境中,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大家不要认为这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其实这样是在积累一个个机会。这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一样,刚开始谁也不可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只能逐步地积累,即使那种非常有天赋的人,也要从积累开始。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就会具有不同寻常的理解力和智慧,就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性的东西。信息也就是平时积累的材料,通过我们不断的积累,再与生活两相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哪些材料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毫无用处的,这样信息就成了我们的有用资源。所以,搜集信息,是迈向生存高境界的关键一步。

当信息储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它们的相关性,也许单个的信息没什么用处,一结合起来,就有了很高的价值。这就要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这不但是一个清理思路的过程,有时甚至可以发现信息以外的一些信息,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学习就是在智力上的自我准备,不论上中等的职业学校课程,还是理论或应用科学的普通课程,都会是开启我们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具备了基本的知识之后,进一步以经验为指导,信息所发挥的功能就会是巨大的。所以学习也就是把知识作为一种长久的信息储存起来。

比尔·盖茨在投身软件业时,联系自己编写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应用程序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再加上所获得的个人软件行业在市场中仍然很薄弱的信息,于是取得了成功。

如果我们主观上缺乏准备,头脑中完全没有捕捉信息这根弦,那么就是有用的信息送到你的面前,也会白白地溜掉。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有些人天天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但是他们从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对信息毫不敏感的原因,在于缺少捕捉信息的意识和紧迫感,通常也懒于去整理自己每天所看到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常抓不懈,多方收集信息的意识,使自己成为捕捉信息和机遇的有心人。

但信息本身千姿百态,有的属于虚假的表象,能阻挡一般人的视野;有的属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容易被一般人所忽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真识伪,让信息为己所用,才能达到提高我们生存层次的目的。

积极的思考能力

学习要善于思考,一个人只盲目地学习,而不去思考,充其量只是一个书呆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学问的人看上去却显得比较迟钝,这是因为他在思考深邃的问题。在生活中思考有时可以让我们步入高深的境界,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非凡成就。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既不观察,也不做任何思考,他就不会从生活中学到什么。长期这样下去,眼界和思想只会处于低层次状态,生存的境界也得不到提高。要知道,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生活这个大环境获得成功。

人要获得成功就要扎根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可以使人成功的机遇,要想抓住这些机遇,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者,只有勤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才可从生活中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多年前,有个叫约瑟夫的美国人,在加里福尼亚州的一个牧场当牧羊童。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他无法继续升学,只好替人家放羊。眼看着同学们都升学了,小约瑟夫也暗下决心:“我也得想个办法来读书,将来做一个大牧场的老板。”

于是,约瑟夫一边放羊,一边看书。他的工作只是把羊看好,不要让它们越过放牧栅去损害农作物就行了。放牧栅是用若干支柱拉着四条铁丝围成的。

但当约瑟夫埋头读书时,牲口常常撞倒放牧栅,成群地跑到附近的田里去偷吃庄稼。每次发生这种事时,老板就冲着约瑟夫咆哮:“混蛋!放羊要什么学问!把书丢掉,好好看着羊!”

约瑟夫既要放羊,又不想放弃读书,便不得不思考能偷懒就偷懒的对策。他想:“难道没有一种可以加强放牧栅,使羊群跑不出来的办法吗?”于是,约瑟夫开始分析情况,看羊是怎样冲破放牧栅跑出去的。结果,他发现利用蔷薇做围墙的地方,尽管脆弱,但是从来没有被破坏过,而冲破的倒是那拉着粗铁丝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疑惑地观察蔷薇。“呵,对啦,原来蔷薇上长着刺。”他忽然发现了秘密并得到启发:“要是全部用蔷薇做围墙……”

于是,他砍了一些蔷薇枝条栽插在放牧栅的旁边。但当他望着几十米的放牧栅计算蔷薇枝条的长度时,不禁心灰意冷。因为这办法太费劲,况且等全部蔷薇长成围墙能阻挡羊群时,那该是四五年以后的事了。

还有什么能偷懒就偷懒的好办法呢?当他下意识地敲了敲放牧栅上的铁丝时,忽然一个懒主意浮上心头:“能不能用细铁丝做成带刺的网呢?”于是,他弄来铁丝,按照“铁蔷薇”的创意动起手来。他把细铁丝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然后缠在铁丝栅上,并将细铁丝的两端剪成尖刺。这种工作做起来很快,一天就完成了。翌日,约瑟夫故意隐匿起来观察羊的动静,想看看新办法是否奏效。羊一看约瑟夫不在,就像往常一样,把身体贴靠到放牧栅上想把它推倒,但好像被刺痛了身体,不久就纷纷退却了。“成功了!”约瑟夫高兴得手舞足蹈。

小约瑟夫不仅可以偷懒看书,而且因发明出“不用看守的铁丝网”受到牧场主的赞扬。富有商业头脑的牧场主建议与约瑟夫合伙开设工厂,专门生产这种新的围栅,以满足牧场的需要。于是,约瑟夫和牧场主又对最初发明进行了改进,设法将两根铁丝绞合起来,把剪短的铁丝夹在中间,改进后的铁丝网效果异常好。产品上市以后,订单纷至沓来,使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偷懒,约瑟夫又发明了一些制作铁丝网的工具和设备,既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成本。

不久,带刺铁丝网的应用效果引起了陆军总部的重视,他们认为将其用作战场防御网是一种好工具。也正是军界的垂青,给约瑟夫带来滚滚财源。据说,等到约瑟夫的发明专利权有效期届满时,他的财产曾动用11位会计师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才统计出来。

谁能料到,一个贫贱的牧羊童从生活的思索中能获得新的发明,并带来巨大的财富。回首其走过的历程,怎能不为他的“能偷懒就偷懒”的思考方式拍案称奇。

人们坚持重复而艰苦的劳动固然精神可嘉。但在劳动之余不善于积极思考的人始终不可能创造生存状态的奇迹。所以他们只可能是一个体力劳动者,无法迈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细致的观察能力

给自己一双敏锐的眼,在生存之路上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就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让你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源泉。正如作家伯特罗所说:“真理存在于我们之中,并且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研究表明,人们获取信息,75%是通过眼睛的观察来获得的。所以我们说观察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

达尔文这样评价自己: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正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实践而发现了大自然的规律。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凭借敏锐的观察能力而获得新发现的例子是很多的。

不过,“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要用脑袋“看”。“用眼睛看”和“观察”,在本质意义上有很大区别。每天,映入我们眼帘的信息极其丰富,却很少给人留下印象,更难说有什么发现和收获了。这是因为,观察和看虽然都是用眼睛,但是,观察是有目的的,是要寻找、要发现、要认识;而看的目的性不太强,主要的动机只是有所感觉,并不追求一种理性的认识。正是这种差别,使得观察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而看的印象则比较淡漠,也就不易从中有所发现。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有目的的去观察

观察者要做有心人,要有意识地观察某种事物,要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的观察,目标明确、收获大、印象深。俗话说,事事留心皆学问。我们要留心身边的现象,特别是要用心去想,观察的目的性越明确,收获也往往越大。

比如游览名山大川,收获的大小与我们是否带着问题去看、去观察有很大关系。同样是登泰山,一个想了解泰山脚下风俗人情或想了解那里历史文化的参观者与一个走马观花随意游览的人,收获是大不相同的。

(2)要边看边想

我们在看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高尔基有一次和两个作家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饭店就餐,坐定之后,他建议来一次观察比赛。大家约定对新进来的一位顾客进行瞬间观察,然后分别说一说观察所得印象,看谁说得最准确、最细致。不一会儿,一位顾客推门而入。高尔基凝神注视了一下后,很快就掌握了他的主要特征:脸色苍白,身穿灰色衣服,一双手细长而且发红。作家安德列耶夫看得十分马虎,连衣服的颜色也没说对。而另一作家布宁却观察得十分准确、细致,不仅看到他身穿灰色衣服,而且看到他戴着一条带小花的领带;不仅看到他双手细长且发红,还看到他小指的指甲不正常。他还根据此人的举止、神色,判断此人可能是个骗子。大家向饭店的主人一打听,结果竟不出布宁所料。

为什么布宁观察得这么细、这么准,连高尔基也甚为佩服呢?就因为他在凝神观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对观察对象进行了敏锐的分析、比较与判断。

(3)观察时要着重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间万物也都有不同于他物的独特特征。所以要提高观察能力,我们就要努力发现此事物不同于它事物之处。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向前辈作家福楼拜请教。福楼拜并没有面授机宜、指点要津,而是给莫泊桑布置了一道观察练习题:“你要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和前前后后50匹不同的马。”就是这种观察能力的锻炼,使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具有了简洁、有力、切中要害、韵味无穷的魅力。

这种观察练习,就是训练观察者把握观察对象特点的能力。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前就要有明确的、具体的观察目的,在观察中要随时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剔除那些浮泛的、皮毛的、一般的甚至虚假的表象,筛选出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特点。只有这样,观察者才能提高自己认识、辨别、洞察客观事物的能力。

(4)全方位的观察

观察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和假象,获得比较真实、全面的结果。切不可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愚蠢型错误。

(5)坚持持久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