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标做人的哲学
26608200000029

第29章 低调人生才具高标境界(4)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其中的本时,立即被那端正遒劲的字体所吸引。再看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更使他备感良才难得,如获至宝。雍正帝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的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大学士张廷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禀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高兴之余,还未等放榜,雍正帝就派人告知了张廷玉。

自从科举制度兴起之后,金榜题名便成了读书应试者的奋斗目标。按照常理,得到儿子考中一甲的喜讯,作为父亲没有不为之高兴的。然而,张廷玉却不然。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还年轻又是重臣之后,一举成名并非好事,应该让儿子继续努力奋进。于是,他没有将喜讯通知家人,而是做了另一种安排。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他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张廷玉听罢,再三恳辞,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按照清代的科举制度,殿试后按三甲取士,一甲只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凡选中一、二、三甲者,可统称为进士,但是一、二、三甲的待遇是不同的。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为翰林院的修撰或编修,这是将来高升的重要台阶;而二、三甲则需选庶吉士,数年后方能授官。也有二、三甲立即授官者,但只是做州县等官。张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这一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为张廷玉只是做态的谦让,便对他说:“伊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张廷玉见雍正帝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估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张若霭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不负父亲的厚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尽职尽责,颇有乃父之风范。

在张廷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人低调至谦的高风亮节,作为一代名臣,若非能严于律己是很难让子孙承其优点,发扬家声的。许多中外名人正是因为在生活上的低调在事业的高标要求才赢得了世人由衷的赞叹。

居里夫人生活简朴困苦,但她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爱因斯坦12年都穿着那件破大衣,却丝毫不会因为这而有损于他的卓越成就。生活中的欲望太盛会冲淡一个人的斗志。真正有价值的人无须以生活的奢华来标榜自己的辉煌。

收敛自己的言行

一个人的言行会从本质上反应这个人的思想状态、道德修养、人生态度。谦逊的人言行亦平和温雅,狂傲的人言行亦骄横无礼。低调做人,保持言行上的谦和文雅才能为自己营造出温馨的生存空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趾高气扬,指手画脚的样子,即使不是出自真心的想要如此,也会招来众人的非议和排斥。

汉元光五年,信奉儒家学说的汉武帝征召天下有才能的读书人,年已70多岁的川人公孙弘的策文被汉武帝欣赏,提名为对策第一。汉武帝刚即位时也曾征召贤良文学士,那时公孙弘才60岁,以贤良征为博士。后来,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汇报情况,因与皇上意见不合,并在朝堂上起争执,引起皇上发怒,他只好称病回归故乡。这次他荣幸地获得对策第一,重新进入京都大门,就决定要吸取上次的教训,凡事必须保持低调。

从此,公孙弘上朝开会,从来没有发生过与皇上意见不一致时当庭分争的事情。凡事都顺着汉武帝的意思,由皇上自己拿主意,汉武帝认为他谨慎淳厚,又熟习文法和官场事务,一年不到,就提拔他为左内史。

有一次,公孙弘因事上朝奏报,他的意见和主爵都尉汲黯一致,两人商量好要坚持共同的主张。谁知当汉武帝升殿,邀集群臣议论时,公孙弘竟为迎合圣意放弃自己先前的主张,提出由皇上自己拿主意。汲黯顿时十分恼怒,当庭责问公孙弘说:“我听说齐国人大多狡诈而无情义,你开始时与我持一致意见,现在却背弃刚才的意见,岂不是太不忠诚了吗?”汉武帝问公孙弘说:“你有没有食言?”公孙弘谢罪说:“如果了解臣的为人,便会说臣忠诚;如果不了解臣的为人,便会说臣不忠诚!”汉武帝见他回答如此机巧而妥当十分满意。从那以后,左右幸臣每次诋毁公孙弘,皇上都宽厚地为他开脱,并在几年后提拔他为御史大夫。

公孙弘在皇上眼中是个谨慎淳厚的臣子,但有些大臣却认为他是个伪君子。有一次,主爵都尉汲黯听说公孙弘生活节俭,晚上睡觉盖的是布被,便入宫向汉武帝进言说:“公孙弘居于三公之位,俸禄这么多,但是他睡觉盖布被,这是假装节俭,这样做岂不是为了欺世盗名吗?”汉武帝马上召见公孙弘,问他说:“有没有盖布被之事?”公孙弘谢罪说:“确有此事。我位居三公而盖布被,诚然是用欺诈手段来沽名钓誉。臣听说管仲担任齐国丞相时,市租都归于国库,齐国由此而称霸;到晏婴任齐景公的丞相时从来不吃肉,妾不穿丝帛做的衣服,齐国得到治理。今日臣虽然身居御史大夫之位,但睡觉却盖布被,这无非是说与小官吏没什么两样,怪不得汲黯颇有微议,说臣沽名钓誉。”汉武帝听公孙弘满口认错,更加觉得他是个凡事退让的谦谦君子,因此更加信任他。元狩五年,汉武帝免去薛泽的丞相之位,由公孙弘继任。汉朝通常都是列侯才能拜为丞相,而公孙弘却没有爵位,于是,皇上又下诏封他为平津侯。

公孙弘拜为丞相后,名重一时。当时,汉武帝正想建功立业,多次征召贤良之士。公孙弘便在丞相府开办了各种客馆,开放东阁迎接各地来的贤人。每次会见宾客,他都格外谦让恭敬。有一次,他的老朋友高贺前来进谒,公孙弘接待了他,而且,留他在丞相府邸住宿。不过每顿饭只吃一种肉菜,饭也比较粗糙,睡觉只让他盖布被。高贺还以为公孙弘故意怠慢他,到侍者那里一打听,原来公孙弘自己的饮食服饰同样如此简朴。公孙弘的俸禄很多,但由于许多宾客朋友的衣食都仰仗于他,因此家里并没有多余的财产。

公孙弘活到80岁,在丞相位上去世。以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嫠相继成为丞相。因为言行不谨慎,这些人中只有石庆在丞相位上去世,其他人都遭到诛杀。看来,公孙弘不肯庭争,取容当世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处世之法。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可以称之为小事,但从这些小事中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境界。在智者面前,你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轻微的言辞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他们可以因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接纳你、帮助你,也可以因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拒绝你、排斥你。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为你打造平坦的生存之路,直通人生的最高境界。

与人平等共处

人人都无法离群索居,你一生都得与人相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你都是其中的成员、分子、角色之一。你必须在你的环境内,与其他人平等融洽地相处,才会拥有幸福的成功人生,才不会被别人孤立。

要学会低调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一视同仁,不要厚此薄彼,不要用势利眼和有色眼镜看人和看社会。也不能因外界或个人情绪的影响,对人对事表现得时冷时热。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愿意接触与自己爱好相似、脾气相投的人,这在无形中也就可能冷落了其他一些人。

因此,要想低调做人就要适当地调整情绪,增加与自己性格爱好不同的人的交往,尤其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的人,更需要经常与他们交流感情,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隔阂。

作为美国的总统,林肯从来就不曾以一种领导者的姿态对待自己的下属,更不会拉开与民众间的距离。

林肯总统喜欢走出办公室,到民众中去。而他在白宫的办公室,门总是开着,任何人想进来谈谈都受欢迎,他不管多忙也要接见来访者。

林肯总统不愿意在他和民众之间拉开距离。这使保卫工作颇不好做。他也常抱怨那些忠心地执行职责的保卫人员:“让民众知道我不怕到他们当中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先这样说,接着就开始躲避他的卫兵或命令他们回到陆军部去。他不愿意成为白宫办公室的囚徒。他保持着最高行政官所不寻常的灵活性。

1861年,林肯在白宫外面度过的时间要比在白宫多。他常常不顾总统礼节,在内阁部长正在主持会议时闯进去。他不愿坐在白宫,当他无法从白宫脱身时,他打开白宫办公室的门,让政府官员、商人、普通市民们沿着行政官邸的围墙排着队去见他。林肯很少拒绝人,甚至对有的人还鼓励他们来访。1863年,林肯写信给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公民:“对来见我的人们我一般不拒绝见他们;如果你来的话,我也许会见你的。”

他曾说:“告诉你,我把这种接见叫作我的‘民意浴’——因为我很少有时间去读报纸,所以用这种方法搜集民意;虽然民众意见并不是时时处处令人愉快,但总的来说,其效果还是具有新意、令人鼓舞的。”

林肯说“民意浴”,缩短了他与下属与人民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感情,激发了人民参与国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民利国。

古今中外,大凡有高深修养的人士无不如此,当成就了事业之后,更从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

玛格丽特·杜鲁门在写她父亲杜鲁门总统的传记时,也曾多次提到她的父亲低调做人的感人故事:

“父亲不愿意用他办公桌上的铃声下命令,来传唤人,十有九次都是他亲自到助手的办公室去,在偶尔传唤别人的时候,他都会到他的橡树厅门口去迎接……

“父亲在处理白宫日常事务时,总是这样体贴别人,一点也不以尊者自居。他之所以能够使周围的人对他忠心耿耿,其真正的原因即在于此。”

我国古代的封建帝制应该是一种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监督机制薄弱,但据说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的考虑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东宫的要求坚决没有答应。她说:“做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因此,长孙皇后不但受到了李世民的敬重,而且也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可见,低调做人并不会降低一个人高贵的身份,反而会因此增加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国至尊的国家领袖尚且如此谦逊、豁达,不炫不耀,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们有何资本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子?心境平和无争一个人若有平和豁达、与世无争的心性就表明他已修成了生存所具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也是低调为人的一种体现。也正是这种心境才能容他人之不能容,得他人之不能得,实为大争。

有则寓言说:一天,一只狮子和一只老虎在一条只能让一人通过的山路上相遇,下边是绝壁悬崖。这老虎与狮子向来都自认为是兽中之王的,互不买账。这会儿狭路相逢,两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退回去让对方先过去的意思。老虎心想,要是我一让开,这事被其他动物知道了,我这兽中之王的威风不是从此威风扫地了!要是和狮子硬拼,且不说能否胜它,就是这么陡峭的山路,只要自己一动,落地不稳就意味着自取灭亡……狮子也在想,过去你这老虎总与我争夺兽中王位,我还没好好教训你,今日狭路相逢,我岂能示弱,否则我这百兽之王的名声算是白叫了。

可怜这两个愚笨的家伙为了争一时之气,互不相让,最后谁都挨不住了,就大动干戈。才一个回合,就双双坠入悬崖之中,两命呜呼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因为是兽类不懂得人间道理,才至于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好多人也并不比老虎狮子聪明到哪里去!该忍的不忍,该让的不让,逞一时之英豪,最后危及己身。这则寓言从反面告诉我们,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行动;无关紧要处的较量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这样为人处世,表面上看是退是让,是与世无争,实则是进是保,是与世大争,大争者若无争。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而在做人做事上动辄发火使气的人,最终毁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风度,还包括自己的前途。

有一个名叫约翰的年轻人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求职。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里。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狭窄的舷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地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主管只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让他送回去。他又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同样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送给主管。

当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的时候,主管看着他,傲慢地说:“把盒子打开。”他撕开外面的包装纸,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开水。他愤怒地抬起头,双眼喷着怒火,射向主管。

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干了!”说完他看看摔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刚才的愤怒全释放了出来。这时,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来,直视着他说:“刚才让您做的这些,叫作承受极限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就要求队员身上一定要有极强的承受力。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只差最后一点点,你没有喝到自己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这对约翰来说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另外,恼怒易发火也容易伤身。人在极度愤怒时,恶劣情绪会致使人体内分泌发生剧烈变化,产生大量的荷尔蒙或其他化学物,这些都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哈力斯特在华盛顿心理实验室做过一个实验,用玻璃管插入冰水中,试验者向管口呼出之气遇冰会凝集于玻璃管中。心理正常者呼出的凝集液透明无色无毒,而暴怒者的凝集液中含有毒素,呼出一小时的凝集液可毒死多人。

恼怒易发火也容易树敌。

不要轻率动怒,置自己或别人于不顾。记住,你反驳了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对你不满。

保持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在与人相处时谦和忍让一点,别人反而很容易因为你的谦让而更愿意接近你,并帮助你。而你就会因此在无形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得到你所期望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