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标做人的哲学
26608200000028

第28章 低调人生才具高标境界(3)

科曼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业的高材生,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他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录用,科曼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但他都不计任何报酬。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是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就决定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科曼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而劳累的工作。为了胡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一次技术故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客户的纷纷退货,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当会议进行一大半仍未见眉目时,科曼闯入会议室,把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他的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又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

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当得知真实情况后科曼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的副总经理。原来,科曼在做清扫工时,利用职务之便,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做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基础。

年轻人当有远大志向,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物,但要成为杰出人物,光是心高气盛还远远不够,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在你还默默无闻不被人重视的时候,不妨试着暂时转移一下自己的物质目标、经济利益或事业目标,做好一个普通人,做好一件普通事,这样你才能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如果我们也有科曼这种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在平凡中求伟大的品性,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要知道,在整个社会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工作之外,一般人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去做,和周围的人配合好,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由点点滴滴的经验、点点滴滴的努力汇集而成。所以,真正能够算得上“人上人”的人,都必定会有这种积累的过程。

暗中积蓄力量

如今竞争势头越来越劲,一个羽翼未丰的人过早的参与到这股竞争浪潮中必会惨遭淘汰。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低调是最恰当的抉择。在别人不注意的角落暗自积蓄力量,当力量积聚到足可以喷薄而出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时机一定可以功成名就。

北魏节闵帝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的侄子。孝明帝时,元义专权,肆行杀戮,元恭虽然担任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总担心有一天大祸临头,索性装病不起。过了一段时间,又对外说得了喉疾,连话也说不出来了。那时候,他一直住在龙华寺,和谁也不来往,就这样装哑巴装了将近十二年。孝庄帝永安末年,有人告发他不能说话是假,心怀叵测是真,而且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天子之气,元恭听了这个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来。没过几天就被抓住送到了京师。关了好几天,由于抓不到什么证据,不得已又放了他。

北魏永安三年十月,尔朱兆立长广王元哗为帝,杀了孝庄帝。那时,坐镇洛阳的是尔朱世隆。他觉得元晔世系疏远,声望又不怎么高,便打算另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的成了哑巴。于是便派尔朱彦伯前去见元恭,摸清真实情况。事已至此,元恭也知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见到尔朱彦伯后开口便说:“天何言哉!”十二年的哑巴说了话,彦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当了皇帝。

与元恭相比,杨广则做得更加隐秘,杨广少年时长得英俊潇洒,而且聪明伶俐,极善于察言观色,杨坚及皇后都很喜欢他。他13岁的时候就被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杨坚曾让一位算卦先生给他的几个儿子看相,这位算卦先生说:“晋王的眉上双骨隆起,将来一定贵不可言。”

隋文帝晚年,太子杨勇失宠,杨广得到这一秘闻后,惟恐祸及自身便极力“矫饰”起来。

首先,他针对杨勇多内宠引起皇宫内外议论这一点,极力显示自己对女色不感兴趣。他虽然合法地拥有众多姬妾,但只和正式配偶萧妃居处。

其次,凡是有人前去拜访他,无论贵贱,他必定和萧妃亲自迎送,招待周到。所以,一时间连宫中执役的下人也无不称赞他的仁孝、谦和。此外,他还专门收拾了一间房间,陈设朴素,在此服役的宫女既老又丑,并把故意弄坏的乐器放在角落里,不让人掸去灰尘,表示这类东西他是从来不碰的。文帝和皇后来看他,他就在这间屋子中和他们见面,使隋文帝觉得他不好声色,对他的宠爱因此与日俱增。

公元588年冬天,隋军向陈国展开进攻,杨广为行军大元帅。打败陈国之后,杨广就把陈国的所有府库都封起来,丝毫不取,听候处理。他的这一举动,深得隋文帝的欢心。

而长子杨勇却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出头鸟”,众人纷纷向隋文帝告状:太子生活奢侈,太子为人傲慢……于是杨勇渐渐地失了宠。终于在杨勇废黜之后,杨广被正式立为太子。

杨广登基后的作为当然令人所不耻,因为他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无道昏君。但此人在养精蓄锐、克制和掩饰自己方面,却能给人许多启迪。

把自己的一切优势和图谋在不利于显示的时候隐藏起来,蓄势待发,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成就自己。

当自己的力量还未达到那一层,就不要去逞强,更不能总是跃跃欲试地想去超过别人。应当努力地去长自己的学识、积自己的力量。

技能高超的鹰,总是把利爪隐伏在羽毛里,待接近目标时,才突然迅猛地将利爪伸出来。在与人交往中,不要总是故意显露你的才能和战胜别人的欲望,当别人觉得你是个欲望很强的人,就会降低与你交往的热情。因此,一方面要控制欲望,另一方面则不要总是暴露欲望。

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劝人要以谦和为上,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退为进

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样具有耀眼才华的人,同样在社会中奋发,有的人能卷起万丈狂澜,干起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人,在浪涛中扑打了几下就沉入海底,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有的人如水面泡沫般迅即消失,成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有的则被波澜冲刷、荡涤,再也找不到他的踪影。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阅尽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可以发现,凡能够并善于做到不形于色、不形于言,善于隐态藏锋,匿壮示弱者,大都能够顺利踏平人间坎坷,不断交上人生鸿运。

清朝末年的醇亲王奕很懂得个中道理,因此在血雨腥风、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地位也越来越巩固。

醇亲王奕是清咸丰帝的弟弟,他的福晋(即夫人)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他不仅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七爷。

奕年轻时曾锐意于清廷内部权力的争斗,他在热河时就与慈禧太后联合在一起,秘密起举缮定准备发动政变、惩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谕旨,回到北京随慈禧太后、六哥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后,又带领军队夜抵密云捕捉肃顺,为慈禧太后上台垂帘听政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以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但是,不久以后他就看到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特别是比他功劳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过险遭罢斥之祸之后,奕的处世态度顿为大变,时时事事谦恭谨慎。他特意命人仿制了一个周代的欹器,这个欹器若只放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满了水,则会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便在欹器上亲自刻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铭词。

1874年,同治帝驾崩,无子嗣,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说,欲立奕的儿子载恬为皇帝。听到自己的儿子被选立为皇帝,奕不但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吓得昏倒在地,碰头痛哭,被人搀扶而出。奕及其夫妇都深知慈禧太后为人凶狠无情,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也时常遭慈禧的责骂虐待,自己儿子一旦为帝,如入虎穴,不但儿子时刻有忤旨杀身之祸,就连他奕本人也难免为慈禧太后所疑忌。因为他的儿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虽然与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将来他的儿子大权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为太上皇,这就会损害慈禧太后的权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权力欲旺炽,是万万不会容忍的。为了远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迹,奕一面言词悲悯地恳请罢免一切职务,表示要“丧尽余生,与权无争”;一面秘密地向慈禧太后呈递奏折说,将来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绪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贵,道遭所尊亲”的例子,要求给他加些什么尊号,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将提倡建议的人视之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光绪帝即位的第15年,果然有一个官员上疏清廷,请求尊奕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后见疏大怒,拿出奕以前的奏折为武器下谕痛斥此人以邪说竞进,风波才很快平静了下去。

奕谦虚谨慎,不因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扬,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还赢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

要生存就须如此,也惟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力量达到目的。这就是以退为进的哲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如若不懂这个道理,即使你再有才能都无法站到人生的巅峰。

有一位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工作,从事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他认为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自以为比那些原班人马懂得多。刚上班时,领导也摆出一副“请提意见”的派头,这种气度让他受宠若惊。于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见,上自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的工作程序、机制与发展规划,都一一综列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领导表面点头称是,群众也不反驳。可结果呢,不但没有一点儿改变,他反倒成了一个处处惹人嫌的人,被单位掌握实权的某个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一年多竟没有安排他具体做什么事。后来,一位同情他的老太太悄悄对他说:“小刘哇,我当初也同你一样,所以才一辈子没有抬头的机会,你还是换个单位吧,在这儿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别想有出息。”于是,这位研究生只好炒领导的鱿鱼,跳槽了。临走时,领导拍着他的肩头:“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让你走,我还准备培养你当我的接班人哩!”那位研究生一边玩味着“太可惜”三个字,一边苦笑着离开了。

对于初入社会的年青人而言,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锋芒外露,太过招摇。所以也经常会在刚刚踏入社会时“摔跟头”。其实,是金子就不要怕被埋没,让别人一点点的发现你的闪光点才会更显价值。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懂的以退为进、低调做人的生存哲学。

避开强者的锋芒

自古就有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的说法。善求自保的人不会与强者争锋,在强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他们低调做人的一贯态度。但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义,喜欢与强者争风吃醋,到头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战国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斯是为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之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

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卿,攻读刑名法学之术。但两人选择的道路却截然不同:李斯择地而处;韩非却眷恋故国,情系家园,学成归国,渴望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即倾,振兴韩国。韩非一向学习勤奋,研究法家之学深得要领,能吸取法家的法、术、势三派之长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取长而用。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如: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织,谋求国家富强,等等。他屡屡进谏韩王,但昏聩无能的韩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一心只在享乐上。

韩非平素不受韩王重用,当得知秦先亡韩的消息后,韩王才想到韩非,急忙派他出使秦国,说服秦王,以图存韩。

韩非原为韩王的使者,但以后的事实却使情况发生了陡转急下的变化。原来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地,眼见国富民安,一派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这是个英明国君治下的国度,在此英雄可以一展宏图,韩非为之振奋,而秦王读过韩非的《内储》、《外储》、《五蠹》等文章,很是敬重和爱惜韩非,就把他留在秦国,想日后重用他。

“人择明主而事”,也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一山不容二虎,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的地位则岌岌可危。

韩非当年就学时,才学在李斯之上,因为口吃,不擅言辩,更使他致力于著说撰文,日久,则文笔日益锋利洗练,非李斯可比。此时,又不能审时度势,臣服于李斯,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也怕他破坏自己“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计划,于是下决心除掉韩非。

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诽谤谗陷韩非。日久,秦王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谏秦王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久会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所料,预先已将牢狱各关节都堵死,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

除掉韩非,李斯一方面除掉一个心腹大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得以借韩非的智慧,为己所用,一石二鸟。

同行是冤家,竞争对手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竟不识眉眼高低,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显然缺乏低调做人的功夫。

4)低调生存状态

低欲望高标准

做人,低调一点。不要让自己的虚荣心占主导地位,与他人攀比享受,让欲望充斥头脑,在无谓的地方与人争锋,这样只会让自己在世俗的灯红酒绿中迷失方向。但做事却不可放低要求,马马虎虎。凡事都应尽自己所能将自己负责的事做到尽善尽美。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可以称之达到了高标生存境界。做人糊涂一点,做事精明一点,是每一位智者的特点。

清朝有名的重臣张廷玉,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他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就可以让我们看到他低调做人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