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生长发育特别快,指甲也随人的长大而快速增长。
1~3个月的婴儿,手经常随意、不协调地乱动,长指甲容易划破皮肤,3个月的婴儿喜欢把手放入嘴里,指甲长了会藏有污垢,把细菌带入体内,引起疾病。另外,婴儿的脚趾甲过长会经常与裤、袜摩擦,易发生劈裂。因此,要定期给婴儿剪指甲。
婴儿的指甲细小、薄嫩,剪时要当心,不可剪得太深,免得有疼痛感,最好用小剪刀。注意保护婴儿手指,在婴儿睡着后再为他剪手指甲、脚趾甲较为安全。
不能给满月的婴儿剃头
中国民间传说认为,婴儿满月应剃光头发,这样可以使头发增多变粗,有人连婴儿的眉毛也一起剃掉。这种做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露出皮肤表面的毛发是毛干,埋在皮肤里的是毛根,两者都是已经角化并且没有生命活力的物质。生长毛发的能力取决于毛根下端的毛球,它隐藏在真皮深处。因此,无论怎样剃、刮甚至拔,触及到的只是未起作用的毛干和毛根,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毛球却一点也未触及,根本不可能改变头发的质量。
给新生儿剃头,不但不会给小儿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给婴儿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是因为宝宝的头皮十分娇嫩,抵抗力差,剃头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割破孩子的头皮,而且婴儿的头皮上存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头皮有破损时,细菌会乘机而入,并经血脉流通播散到全身,引起严重的菌血症、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严重时可危及婴儿生命。
一般来说,头发生长得如何与遗传因素及妈妈孕期的营养有较大关系,有的宝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好。妈妈可在宝宝稍大些时,添加一些有利于毛发生长的食品,而不必靠剃头来提高、改善发质。
不宜给宝宝掏耳垢
耳垢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主要阻止尘埃和小虫的入侵,缓冲噪声,保护鼓膜。另外,耳垢具有油腻性,也可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然而,有些年轻父母误以为耳垢是废物,往往动用牙签、火柴杆、耳勺甚至发卡掏挖耳垢,这是不正确的。
宝宝耳道尚未发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缝隙状,皮肤娇嫩。稍有不慎,轻者掏伤宝宝皮肤导致感染甚至引起疖肿,重者掏破鼓膜,造成宝宝听力丧失。
正确的做法是:耳垢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呵欠,以及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排出。若因“油耳”或耳垢实在太多而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时,应该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怎样为婴儿调节体温
婴儿出生一个月后,保持肚皮与衣服间隙之间的温度在30~34℃之间最为适宜。这时体温仅由血管的收缩舒张来进行调节,身体内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代谢率最低,热量消耗减少,营养物质最大限度地用于身体生长发育。
经对比试验证实,置于最适宜温度环境里的新生儿,不但可以避免可能的疾病侵扰,而且体重增长加快。
在家中可以通过触摸小儿手脚对冷暖进行粗略估计:通常来讲,手脚暖而不出汗为最适宜。如果热而出汗,体温已达37.5℃;手脚发凉,说明体温低于36℃,体温过高、过低均须处理。
在一般家庭中,可以通过控制室温、增减衣被来帮助宝宝调节体温,夏天气温较高时,应打开门窗通风散热,也可使用电风扇或空调,注意防止让风直接吹到小儿身上。宝宝身上穿一件薄棉质单衣即可。
同时,经常给他们补充水分,防止由于出汗而引起缺水,致使体温升高。冬季应使用各种取暖设备保证新生儿生活的房间温度至少在25℃,应给宝宝穿上绒衣、棉衣,盖上被子,必要时可在衣被外放热水袋。
除此之外,注意增喂母乳或葡萄糖水,提高宝宝对寒冷的耐受性。对于早产、体重不足的新生儿尤其要留心体温的变化。
如果小宝宝体温过高或过低,经一般方法处理仍无变化,要想到是否生病了,应赶快去医院医冶,不能耽误。
婴儿流口水的处理方法
由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完善,因此,新生儿分泌唾液较少。出生3~4个月后,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发育逐渐完善,唾液分泌量增多,但婴儿此时吞咽功能尚不完善,因此常流口水,形成所谓的生理性流涎。6~7个月以后的婴儿由于乳牙萌发,对口腔内神经刺激造成唾液大量增加,这时口水流得更多。
婴儿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态,一般1~3岁后就会自然消失,如此时仍流口水或有发热等情形出现,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婴儿流口水时,可用围兜垫在下巴处,当口水弄湿后就马上换掉。围兜要在头、腰处固定,以纱布、法兰绒、毛巾等材料制作为宜。
夜啼的原因
婴儿通常会在睡眠中啼哭,多数在睡着2~3小时后就哭起来,哭时两眼紧闭,泪流满面,面色多无改变,给吃不张口,哭闹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小时以上,有的孩子几乎每天夜间都哭,白天却玩耍如常。
婴儿夜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做噩梦、室温太高或被窝太热、口渴想喝水、憋尿或大便前腹痛、肠痉挛引起的腹痛,下半夜哭闹可能由于蛲虫引起肛门周围或会阴部搔痒、晚上未吃饭,因饥饿引起哭闹、熟睡刚醒,因周围一片漆黑而害怕等。
首先想办法把孩子弄醒,有些孩子清醒后就不哭了。重要的是分清哭闹是否因为有病,尤其注意有无外科急腹症:孩子是否阵发性哭闹,伴有呕吐、面色发黄、大便带血;皮肤是否有皮疹、出血点、虫蚊咬伤、针扎等。
腹部检查甚为重要,如果你按压腹部时孩子哭闹加重或拒按,可能有外科情况;如按摩腹部时孩子停止哭,可以排除外科情况。还要看孩子手足是否发凉,体温是否高,如一切正常。就不必害怕,不是什么重病引起的哭闹,不必深夜求医。如天天夜间哭闹,可在睡前服镇静药,让孩子安静睡几天,也许哭闹会停止。
让宝宝不哭的方法
有时候宝宝也会没头没脑地哭个不停。这时候妈妈可以试试下面的一些方法。
将宝宝吊在摇篮里轻摇,一定要注意幅度不要太大。
将宝宝放在推车里出去走一走。
开车出去转一转。
打开音响放点音乐,或把水注入盆子里让宝宝听几分钟。
给宝宝一个会响的玩具,让宝宝弄出响声。
把宝宝放在床上,让宝宝的双手在胸前交叉,用一点力量轻柔又沉稳地扶住宝宝。
用安静优美的音调对宝宝唱歌或说话。
把宝宝放在软的兜带里挂在胸前,让宝宝贴近妈妈的身体。
将宝宝肚子朝下,横放在妈妈腿上,轻轻拍宝宝的背。
轻轻按摩宝宝的身体及手脚。
再喂一次奶,拍拍宝宝让宝宝打嗝,或者喝一点温开水。实在不行的话,在开水里加少许糖给宝宝喝,但不要养成习惯。
紧抱宝宝,让宝宝能感觉到妈妈缓慢、平静的呼吸而安静下来。
保护婴儿的眼睛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双健康明亮的大眼睛,眼睛是人的重要视觉器官,又是十分敏感的器官,极易受到各种侵害,如温度、阳光、尘土、细菌以及异物等。婴儿的眼睛需要大人来保护,保护婴儿的眼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要防止强烈的阳光或灯光直射婴儿的眼睛。
婴儿出世以后,从黑暗的子宫环境到了光明的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光要有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婴儿到户外活动不要选择中午太阳直射时,要戴太阳帽。家中的灯光要柔和。
平时要注意眼睛卫生,防止感染性疾病。
要给婴儿配备专用脸盆和毛巾,每次洗脸时应先洗眼睛,眼晴若有分泌物时,用消毒棉签或毛巾去擦眼睛。
要防止锐物刺伤眼睛。
给婴儿玩一些圆钝的、较软的玩具,不要给孩子玩棍棒类玩具,以免刺伤眼睛。
防止异物飞入眼内。
婴儿在洗完澡用爽身粉时,要避免爽身粉进入眼睛,要防止尘沙、小虫等进入眼睛。一旦异物入眼,不要用手揉擦,要用干净的棉签蘸温水冲洗眼睛。
婴儿不要看电视。
电视在播放过程中,电视机荧光屏在高能电子束撞击下会产生X线,彩色电视机X线放射量相当于黑白电视机的二十多倍。这种放射线对婴儿会产生影响,影响其正常发育。如果经常抱着婴儿近距离、长时间看电视,就会使X线在婴儿体内积累照射,有害于敏感器官,会引起厌食症,并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如果发现眼睛疾患,如结膜炎、眼疖子等,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多给婴儿看色彩鲜明(黄、红色)的玩具,经常调换颜色,多到外界看大自然的风光,对婴儿视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保护婴儿的听力
听力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联合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能力。听力在胎儿期已经形成,婴儿出生后听力逐步发展。那么应该怎样保护婴儿的听力呢?
要防止某些损害婴儿听觉器官的疾病的发生,如流脑、乙脑、病脑、结脑、麻疹、中耳炎等。
慎用下列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小诺霉素、巴龙霉素、新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这些药物有较强的耳毒性,可引起听觉神经的损害。
婴儿对这些抗生素反应的差异性较大,有的打一针可引起耳聋;有的打几天以后,耳部出现嗡嗡响声,若及时停药,造成的危害会少得多,若继续用药会造成终身残疾。抗生素引起的耳聋与用药剂量和时间长短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越大。
婴儿的听觉神经和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外耳道较短、窄,耳膜较薄,所以不宜接受强声刺激。各种噪音对婴儿不利,会影响婴儿的听觉器官,使听力降低,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
不要给婴儿挖耳朵,防止耳道内进水,引起耳病,影响听力。
保护婴儿的嗓音
婴儿出生后发出的第一声声音是哭声,它伴随着婴儿生命的开始,也是一个健康婴儿的标志。婴儿头3个月就“咿呀”学语,继而出现喊叫声,喊出“妈妈、爸爸”等声音。
口腔、喉头、声带是人的发音器官。婴儿的发音器官已具备基本的结构,但喉部狭小,骨较柔软细弱,声带短、薄,因此在发音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嗓音,使之适应发音器官的特点,为将来有良好的噪音奠定基础。
为了保护婴儿的嗓音,首先要正确对待婴儿的哭。哭是婴儿的一种运动,也是一种需要的表达方式,所以不能不让婴儿哭,但也不能让婴儿长时间地哭,长时间地哭或喊叫会造成声带的边缘变粗、变厚而致嗓音沙哑。呼吸道疾病,如上感、咽炎、喉炎等,也会影响婴儿的嗓音。
怎样让宝宝睡得更好
作为父母,应该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促进和实现宝宝的健康睡眠。婴儿如果睡眠不足,很容易出现哭闹不止、烦躁不安,食欲欠佳,体重下降等情况。
为让宝宝睡得更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室内光线不能太过强烈,应暗淡一些,家人说话要轻,室内温度以24~25℃为佳,衣服要少穿,被子不要盖得太厚。
应多注意观察,经常帮助婴儿变换睡眠姿势。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定时让婴儿睡觉,不要因玩耍破坏睡眠规律。
睡前不要过分逗玩孩子,不要让婴儿过于兴奋。
要培养孩子自己在床上睡眠的习惯,不要由妈妈拍着、哼着小调入睡后再放到床上。
不要让婴儿含着奶头、吸吮手指睡觉。
不宜母婴同睡一被
有很多妈妈喜欢搂着自己的婴儿睡觉,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母亲怕小儿冷,搂着孩子睡觉。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母亲搂着小儿睡觉,大人孩子都得不到舒适的休息,不利于解除疲劳和身体健康。一旦母亲患了感冒、肺结核或皮肤病,由于小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很低弱,就容易通过呼吸、皮肤接触传染给婴儿。
母亲活动范围广,携带各种病菌的机会就多,母亲和婴儿同睡一个被窝,容易将病菌传染给婴儿,小儿抵抗力弱,很容易患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此外,因母亲熟睡,妈妈容易压着婴儿,造成窒息甚至死亡。母婴睡在一起,婴儿一哭,母亲就给奶吃,有时,婴儿含着奶头就睡着了,这样吃吃睡睡,睡睡吃吃,其结果不仅不利于母婴休息,而且对小儿的消化也是不利的。
所以,为了母婴的健康,孩子出生后就应分床睡。
婴儿玩具的选择
给婴儿选择恰当的玩具,不仅有助于婴儿的身心发育,还可以启发和丰富婴儿的智力,提高动作的灵活性。根据婴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可按以下原则为婴儿选择玩具。
1~2个月的婴儿,会凝视色彩鲜艳的物体,开始辨别声音。这时可选择颜色艳丽、带有响声的玩具,挂在高低适合、方向不同的墙上或小床的架上,最好可移动。
3~4个月的婴儿,能改变卧位并翻身,对周围事物有辨别能力,这个阶段可选择彩色气球等。
5~6个月的婴儿,应配合其肌肉运动的特点,可选用有形的不倒翁、木偶或软塑料的动物玩具。
7~8个月的婴儿,可为其选择造型奇特的活动玩具,如变化新颖的七巧板等。
9~10个月的婴儿,其玩具应选择大号彩色皮球,利用滚动以巩固婴儿的爬行训练。
11~12个月的婴儿,可为其选择活泼、生动的人物画册或动物画及交通工具画册。
此外,给婴儿选择玩具时,必须要注意玩具的安全性。千万不要把玩具用绳子系在摇篮上,不要让宝宝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接触带松紧线的圆珠笔,以避免缠绕窒息;不要选择那种带有小颗粒材料,比如扣子、珠子等的玩具,防止宝宝误食;尽量避免那种线条比较锋利的金属质玩具,防止划伤宝宝的皮肤。
玩具要常消毒
婴儿往往有啃咬玩具的习惯,而玩具上可能沾染上病毒、细菌、灰尘等。所以应该经常给玩具消毒,特别是那些塑料玩具更应天天消毒,否则可引起婴儿消化道疾病,对不同的玩具应有不同的消毒方法。
塑料玩具可用肥皂水、漂白粉、消毒片稀释后浸泡,半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清洁的布擦干净或晒干。
布制的玩具可用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洗,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暴晒。
耐湿、耐热,不退色的木制玩具,可用肥皂水浸泡,然后用清水冲后晒干。
铁制玩具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可达到杀菌的作用。
婴儿湿疹的处理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常见的新生儿和婴儿过敏性皮肤病之一,通常宝宝在2~3个月时发病,多见于有过敏体质和喂牛奶的婴儿。
这种湿疹常对称地分布在婴儿的脸、眉毛之间和耳后。表现为很小的颗粒状红色丘疹、疱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有的还流黏黏的黄水,干燥时则结成黄色的痂。此病虽无大的危险,但宝宝因皮疹的剧烈瘙痒而吵闹不安,不好好吃奶和睡觉,并伴有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现象。
婴儿患湿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除孩子体质外,食物过敏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例如人工喂养的一般食品、牛奶、奶粉、鸡蛋,都有可能使新生儿过敏生病。另外,奶癣与宝宝的一些内在因素(如消化不良)和外界刺激(如碱性肥皂、皮肤摩擦等)也有很大关系。
新生儿患湿疹后,患处只能用消毒棉蘸些消毒过的石蜡油、花生油等油类浸润和清洗,不可用肥皂或温水清洗。局部黄水去净、痂皮浸软后,用消毒软毛巾或纱布轻轻揩拭并除去痂屑,再涂上少许蛋黄油或橄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