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跨越百年的医院
26574500000028

第28章 博爱永恒(2)

如果说患者痊愈,出院时对医护人员依依不舍,是对医院博爱行为的肯定。那么,当患者痊愈该出院而不肯出院,一定要“赖”在医院常住,则是对医院博爱精神的一种依靠。

2006年后,医院弘扬博爱精神,开展多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主题活动,医生护士自觉把病人当亲人,医患关系出现根本性的改善。医院的医生护士,经常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表扬和感谢。在2010年还发生了一个病人痊愈后赖院不肯回家的颇具喜剧色彩的小故事。

太常乡有个姓赵的五保户,患病后被送来医院治疗,医院从院长到护士,个个对他都像亲生儿女一样,院长、科室主任三天两头到医院对他问寒问暖,护士们轮流着给他洗脸抹澡洗脚。大家从家里做来好吃的为他改善口味,在他烦闷时,护士们还讲些笑话逗他乐呵。在医生护士们无微不至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老人的病痊愈了。可是到了该出院的时候,老人却耍起孩子脾气,不管别人怎么劝,就是死活也不肯出院。他说:“住在人民医院比村里强多了,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看病吃药不要钱,还有那么多的医生护士,个个都比亲生儿女还会体贴人。我不回去,我就要住在医院,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老人的倔强弄得医务人员们哭笑不得,只好一边让他住下去,一边慢慢劝说。直到多住三个月院后,老人才接受医护人员的劝说,恋恋不舍地离开医院回家。

舍己为人

在沅陵县人民医院,不但有很多关心体贴患者的故事,也有很多医生护士舍己为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医院始终弥漫着一种化解不开的浓密爱意,不论是谁,到了这里,都会被这种爱所包裹,被这种爱所温暖。

任何企业、团体,一种精神或文化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有它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影响和传承。这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是一样的道理,在现实的基础上,一定有着它特有的沉淀。

前几年,有个医生在汶川地震中,顾不上自己孩子,用奶水喂养一个地震孤儿的报道,在全国引起反响,得到成千上万人的赞赏。这个医生的行为是高尚的,作为个人,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是在一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在一个万人瞩目的地方,表现出了这样一种高尚的行为,瞬间成为媒体的焦点。而许许多多有着和她一样行为的人,因为所处年代、所处地方不同,没有那么多的记者发现报道,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单位总结里点缀文章的材料。但是这丝毫影响不了这些默默奉献者自我心灵的愉悦和快乐。因为他们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以此换来名誉和奖赏,只是一种不经意的爱心的流露。

沅陵县人民医院1964年的总结里援引了该院的一个例子,例子里的几位年轻护士妈妈,她们的事迹无不类似汶川地震中的奶水妈妈。

1964年6月19日,李毛毛生下不到40天,沅陵爆竹厂一场爆炸,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父亲李某也被炸成重伤。李毛毛在爆炸中受到严重的颅脑外伤,左锁骨和肱骨骨折。医生护士对这个孩子充满了关爱,华运琴、张齐松、周致韵等年轻护士妈妈,在抢救和照顾李毛毛的那段时间里,都顾不得回家照看自己需要吃奶的孩子。她们坚守在工作岗位,轮流照顾李毛毛,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这个在大爆炸中失去妈妈的孩子。经过几个月的呵护治疗,终于把李毛毛从死亡的边缘抢救了回来。

为提高护理技术,尽最大可能减低病人不适和疼痛,1966年,沅陵县人民医院的护士们开展技术大练兵。她们在自己身体上试验打针,喊出“自己宁受千针苦,不使病人一针痛”的口号。很多年轻美丽的护士,为了练出打针绝活,把自己的手背手臂扎的斑斑点点。护理员陈辛才是个性格倔强的姑娘,为练成一针见血的硬功夫,一有时间,就在自己的手背、臀部一针一针地练,一针一针地扎,仔细揣摩针刺手法。时间长了,手背上出现了一块密密麻麻的针眼痕迹,最后终于练成了一针见血的功夫。她为减轻病人痛苦,宁愿自己遭罪,让患者们很受感动。到医院打针或是输液的病人,不论老人还是小孩,大多数都指名道姓地要陈护士为他们扎针,用这种行为表示出对她的赞扬。

在沅陵县人民医院,这种舍己为人的小故事年年都有发生,正是这些小善的不断累积,终于在1997年有了一次轰动全区的舍己救人的壮举。

1997年10月12日中午,两名五岁儿童在玩耍时不慎掉进4米多深的河水之中,孩子的爷爷奶奶情急之中,不顾自己不识水性,双双跳入水中抢救,4个生命顿时陷入险境。正在百米之外吃饭的沅陵县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全献庭听到呼救声,不顾自己年过半百,扔下饭碗就跑到现场,奋不顾身地跳入水里,先后四次舍生忘死地返身深水之中,全力救起落水4人。12月26日,怀化地区行政公署给他记二等功奖励,表彰他的舍己救人英雄行为。他英勇救人的事迹在社会传为佳话。有人问他救人的勇气来自何处,全献庭说:“我是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不管是在院内还是院外,职责都应该是一样的。”

爱心捐献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通常不是由学业高低决定的,许多时候,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就一个人的志向和追求目标。所以,才有了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乐道。

沅陵县人民医院在它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发生过上面讲到的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所充满天使之爱的医院。医院里的每一个医生护士,都在无私快乐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心,用他们的爱心温暖着人间的每一个生命。

屈指数来,几十年间,在困难中得到沅陵县人民医院爱心捐助的病人,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在他们贫病交加的时候,是沅陵县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向他们伸出了爱心之手,拉着他们度过难关。为困难病人捐款捐物,几乎成为医生护士们的一项常态性的工作。

也许他们每一次的捐款,数量显得微不足道;也许他们每次捐出的物品,只是几件打了补丁的旧衣旧裤。但是每次获得这些捐赠的人,心头都会感受到浓浓的暖意,都会激动的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懂得,这些捐赠,是医生护士们从自己牙缝里抠出来的,是从自己和家人身上扒下来的。每一次捐赠,对医生护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工资有限,因为他们也有父母孩子需要养活。但是面对没有捐赠就无法求医看病的困难患者,他们,义无反顾地为病人送上了自己也十分匮乏的金钱和物质。

病人感动于沅陵县人民医院对他们的关爱,纷纷拿起笔来表达和抒发对医院以及医生护士的感激之情。1959年的医院档案,有几张发黄的稿纸,都是当时的住院病人,发自内心唱给医院的赞歌。

商业局病人张某写的是:“医院是患者的家庭,护士是患者的亲人。”

磷矿病人罗某在表扬信上写到:“对待病人如亲人,态度和蔼入人心;工作细致又负责,为着人民保健康;不辞辛劳不嫌脏,日夜奔忙病人旁;有条有理查病状,问长问短似爹娘。”

一中病人家属才某写到:“初探病友在你院,景象全新胜以前。过去清规数不尽,如今探病最方便。门方含笑到位置,护士伴笑到床前。与友共语二三时,句句均把医务赞。一道护士态度好,殷勤温柔带笑颜。二道医生无架子,经常病床问平安。三道中西结合好,技术革新劲冲天。”

而更多直接受到捐赠关怀的病人们,他们不识字,没有文化,写不出表达心声的诗歌,就用最朴素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医生护士对他们的关爱之情。他们在住院期间,主动找活干,帮医院洗衣缝被,打扫卫生,修理房舍,接送病人。总之,只要能干的活路,他们都抢着帮着医院去干,在医院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有个姓张的住院病人,见医生护士经常为困难群众爱心捐助,他就萌生为医院捐物的打算。但是那个年代物质很匮乏,他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捐,就买来一些针线,发动病房里的病友们把医院里的被单进行一次彻底的缝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