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跨越百年的医院
26574500000023

第23章 责任担当(1)

医院最大责任是对生命的挽救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没有贫富之分,只有长短之别。当生命面临疾病威胁,医院就成了挽救的希望所在。

但是从时下众多媒体报道中,时常看到有病人因为贫困而被某些医院拒之门外。甚至有的病人为了能消灭疾病,延长生命,不得不举起菜刀,自行切腹治病。这是医院的耻辱,也是社会的悲哀。

分析这些医院之所以发生这种追求金钱,漠视生命的丑行,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物欲中忘记了医院救死扶伤的使命,抛弃了一个医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沅陵县人民医院自打成立以来,一直把对生命的挽救,视为医院最大的责任。他们坚守着这份责任,就像战士坚守阵地,信众坚守戒规,无论世事怎么变幻,也未改变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膜拜。

沅陵县人民医院在自身利益和拯救生命之间,永远是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为了救人,医院经常放弃自身利益的追求,医生护士经常不顾自己的健康。他们不仅仅是把病人当亲人,更多时候,是拿自己充当生命的扞卫守护之神。

医院效益和抢救生命孰轻孰重,本来就是一个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但是在当下,这个问题却令许多人困惑。不然,也就不会有病人切腹自治的事情发生。那么,这二者,到底哪个更重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沅陵县人民医院历任院长,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理解和回答。

人民医院第一任院长周振,1951年说:“沅陵地瘠民贫,老百姓生活很苦,一般疾病是舍不得到医院看医生的,既然来了,必是要命的病。不能(因为他们)交不起药费就不看。医院就是没钱办下去,也不能见死不救。”

刘赞声1959年在“大跃进”期间接任院长时说:“眼下群众生活很困难,有的住院病人没钱吃饭,有的为省钱看病,光吃白饭不吃菜。这不利于病人身体康复。我们医院要多为群众着想,对那些经济困难的病人,要尽量多的给予帮助。”

人民医院1963年下放沅陵县后,陈明均出任院长。1966年“文革”爆发,医院正常工作受到破坏。随着沅陵武斗升级,医院伤员也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仍然恪守救死扶伤的责任,不论哪派群众组织的伤员送进医院,医生护士都坚守岗位,顶住各种压力为他们精心救治。院长陈明均要求医护人员说:“人有善恶,生命无罪。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不管是谁,进了医院,就是我们的病人,我们都有责任对他的生命给予拯救。”

1980年,随着改革开发的到来,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沅陵社会中开始滋生出一种向钱看的思想。有的单位或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考虑的是部门或个人能从中赚取多大的利益,利大就做,利少就推。甚至有的部门或单位,把权力和交易混为一谈,钱多多办事,钱少少办事,无钱不办事。完全没有了荣辱观和责任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沅陵县人民医院不但一如既往的坚守救死扶伤的使命,而且一直保留救危济困的传统,坚持对困难群众在各种费用上实行减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效益,影响了职工的收入。医院不是宇宙真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个别医护人员也产生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发现苗头,医院领导及时引导帮助,时刻警醒大家要牢记白衣天使的职责。院长钟申之说:“有人说现在医院成了救济院,没钱也看病。我要提醒同志们注意,我们是人民医院,是帮助人民解除疾病痛苦的医院,不能因为群众困难,拿不出救命钱,就对他们的死活不管不问。”

汪志成是医院的元老级人物,对医院感情深厚,对医院的发展十分关心。他认为医院的发展,不仅仅是效益的增加,对病人的治愈,得到群众认可,才是最好的发展。他任院长后,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老百姓没有钱,还来医院看病,是对人民医院的信任。医院不能为了自身经济的效益,不顾困难群众的治疗,(否则的话)就是一种良心上的犯罪。”任院长期间,他要求医院通过文件的形式规定医生可以对危重病人先优先处理,后办理挂号交费取药等手续,对个别确实困难无钱又必须抢救的病人,要以抢救病人为先,在抢救的同时报告医务科。门诊和急诊科不能处理的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危急病人,允许在首次接诊医生负责联系后转科抢救,有关科室不得拒绝接收。

王东阶在任院长期间,规定医院要勇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遇事多为病患着想。他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医生,知道乡村群众的困难。农民有农民的尊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没钱进医院。我们是人民医院,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不能什么都讲钱,该奉献的时候,必须担起责任,勇敢奉献。”

莫植凡担任院长时规定:“危急病人进院,抢救必须是第一位的,绝不允许因为交费和其他手续办理而耽误第一治疗时间。”1997年初夏的一天,产妇刘某被人从白田乡紧急送进医院,却又身无分文。面对这种情况,医院不是要病人交钱办住院手续,而是为她开通绿色通道,立即送入妇产科诊断抢救。经诊断确认病人为忽略性横位死胎,子宫先兆破裂。妇产科随即为她进行剖腹取胎术,使病人得以转危为安。1997年6月22日中午,有个叫晶晶的3岁半的小姑娘,因抽搐无钱医治,被养父送到医院,放在医院办公室桌上,丢下一句“死在家里,倒不如死在医院”的话就走了。值班人员见状,顾不得追回这个家长,也来不及向医院领导先行汇报,就立即将患儿送进门诊留观室进行抢救。为认真处理和落实每一起群众呼救出诊工作,医院1998年成立了人民医院急救110社会联动服务小组,由院长亲自担任联动服务小组组长,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张长生任院长期间,加大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等硬件投入,努力提升医院现代化水平。为此,医院也背负了一定债务,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要求医院在业务开展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困难群众尽量减免医疗费用,绝不允许急重病人无钱而遭受拒绝收治的现象发生。

陈文华是沅陵县人民医院成立以来第一位女院长。她接任院长时,医院已累计欠债2500万元。她上任初始,面临消赤减负、工资调整、院落建设、设备更新升级等诸多工作,其中每项工作,都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即便如此,她在接过院长职务的同时,也接过了历任院长传承下来的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她在医院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说:“医院发展需要钱,但是不能一切只讲钱,该肩负起的社会公益责任,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要时刻牢记,挽救生命,是医务工作者的最高职责,我们只有坚守住这份职责,才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无愧于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良心。”2010年一天,一个病患婴儿,被人遗弃在医院的办公桌上,院长陈文华发现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救活这条可怜的小生命,她立刻召集有关医生对孩子病情进行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安排医疗护理。经过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得到康复,因找不到患儿家人,由医院通过民政部门将治愈后的患儿移交给沅陵县社会福利院。

说这些是历任院长的治院理念也好,是社会承诺也罢,总之,在他们各自担任院长期间,医院每年都因为给农村困难群众治病而拖欠下十几二十万的医药费无法收回,这还不包括每年的下乡义诊和免费送药的开支。正是因为沅陵县人民医院从过去到现在的历任院长间的这种一棒接一棒的传承,才有了医院的爱心弘扬。医院的医生护士,在这种爱心的熏陶下,也时常自发组织起来为困难患者开展爱心募捐活动,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平均每年都要为困难病人和社会公益活动捐献出一到二个月工资的爱心捐款。

医护人员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

敢于担当,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品德。现在有不少医院,因为社会上存在的医闹现象,慢慢地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担当精神,面对危险病症,往往不敢大胆收诊,遇上濒临死亡的病人,救护车开到跟前了,也会掉头跑掉。

沅陵县人民医院院长陈文华就曾亲眼目睹到一件这样的事情。那是201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陈院长在某地散步,忽然听到熟悉的救护车叫声。她跟着救护车进了一条小巷道,发现那里早已围了一群人。原来是个吸毒的病重倒在那里,有热心的群众为他打了120。救护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人,他们蹲在那个倒地不醒的病人旁边,翻看一阵瞳孔,又听了听他的心跳,丢下一句“没有救了”,就起身返回车上。救护车又像来时一样乌拉乌拉地开走了,只在背后留下许多群众失望的眼神和指责。陈文华对这件事感触很深,她说:“不管病人能不能救活,作为医疗人员,都不应该把病人遗弃不管。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病人即使抢救不过来,死在自己手术台上,作为医生,良心上的谴责也会轻松许多。”

因此她回到自己医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科室主任以上人员会议,坚决强调在沅陵县人民医院,绝对不允许有类似情况发生。

不能说陈院长的这种强调是一种多余,但是在沅陵县人民医院的历史上,的确还不曾有过这种遗弃病人的情况发生过。每有危重病人,医院总是极力抢救,从不考虑万一救治不成功,会不会引来病人家属无理纠缠闹院的后果。

1963年,外科患者董某患肠系膜血管血栓,大量便血,呈严重休克状态,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医生提出立即手术抢救,其家属焦急万分,认为没有救了,要按照当地风俗,在病人咽气前必须送回家里,如果死在外面,就成为孤魂野鬼。医院不放过任何一丝拯救生命的机会,医生护士们一面全力以赴地做病人家属工作,耐心说服,一面积极输血抢救,对病人紧急进行手术,发现病人整个小肠已经有二分之一坏死,于是立即对坏死的小肠施行切除,终于使患者起死回生。

“文革”中,一个病人因为病情过于严重,没有抢救过来,死在医院。在那个是非颠倒的荒唐年代,产科医生朱文锦竟因此被强加上“反动学术权威致死人命”的罪名逮捕,承受了一年的牢狱之灾。1969年8月13日释放出狱后,朱文锦仁心不改,敢于担当的精神不因坐牢而泯灭,仍然是只要听到哪里有病人需要,他就赶到哪里治疗抢救,从来不分白天黑夜或是路途远近。他的这种为生命负责,敢于责任担当的精神,成为医院同仁学习的榜样,影响着医院几代医生护士,传承至今,成为沅陵县人民医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担当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难以做到,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敢于担当,爱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最无畏的武器。心中有爱,就会无惧,就敢于面对一切的是是非非和艰苦磨练,去承担你可能承担的一切。

博爱精神,是贯穿沅陵县人民医院始终的血脉,历经百年,从未衰竭。他们这种爱,是无私博大的,不仅施于患者,施于同类,也施于一切有生命的精灵。

一个感人的故事,至今在沅陵偏远的借母溪乡村里流传。提起沅陵县人民医院,那里上了点年纪的老人都会称道说:“人民医院的医生了不起,他们不仅医好我们这里的人病,也医好了我们的牛病猪病,想不到县里医院的医生,又当人医,又当兽医。”

故事发生在1970年。那年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医院农村巡回医疗大队到筒车坪公社巡诊。当他们去借母溪大队的时候,在高山深处的半路旁,见到一头母牛躺在地上直喘粗气,嘴角布满了白沫。母牛旁边躺着一头奄奄一息的小牛。带队的张医生对母牛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发现原来是母牛在生小牛时子宫脱出,如果不及时抢救,两条牛都有生命危险。牛是农家宝,一头牛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农村孩子出身的张医生是太清楚不过了。尽管当时也有队员担心救人的医疗队来救牛,是人医当兽医,救活了好说,万一救不活,传了出去不但是笑话,可能还会引起牛主人和医疗队的纠纷。

对这些担心和议论,张医生顾不上解释,只是埋头一边仔细检查,一边采取急救,为抢救这头牛忙开了。在队员的协助下,张医生将母牛脱出的子宫洗干净,一边给牛挠痒让牛安静,一边将子宫托起,让牛站起来后,然后将子宫轻轻地送回复位。

母牛好了,对着张医生发出阵阵鸣叫,一对大大的牛眼里充满了感激的泪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

这时,牛的主人赶到了。她是到公社请兽医刚回来,兽医没见到,正急匆匆地一个人赶回来另外想办法,没想到正好撞见医疗队的医生把牛治好了。

看着脱离危险的两条牛,牛的主人除了“多谢”二字,不知道再用什么言语表达自己感激之情。

这事传开后,村民们可高兴了,他们说:“想不到县里来的医疗队,不光能救人,还能为我们治牛病猪病,这下我们可放心了。”于是家家户户都对医疗队待若上宾,请他们上门帮助给跌断腿的牛或是不吃食的猪治病疗伤。为不辜负乡村群众的希望,每次下乡巡回医疗的医生们,都开始临阵磨枪,补习一些兽医知识,帮助群众对受到病伤的大牲口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村民编起山歌感谢县人民医院:

山路弯弯山路长,

医疗队员到我乡。

救人本领大家夸,

兽医技术也在行。

溪水弯弯溪水长,

捧杯新茶献客尝。

山里人家记情意,

救命恩情永不忘。

不顾危险冲在疾病防控第一线

都说医生是拯救生命的保护神,都说护士是滋润生命的守护神,却有谁知道,他们的生命也会时常受到瘟疫和疾病的侵袭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