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投资学一本全
2656800000094

第94章 了解债券(2)

债券券的安全性与其发行主体有密切关系。这里我们简要说明一下投资主体不同对于债券安全性的影响:政府债券因为其发行人是政府,以财政作担保,所以其安全性最高。金融债券的发行基础是银行信用,其安全性与储蓄存款基本相同。而企业债券发行者为各类企业,数量众多,不同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状况不同,其安全性相对较差,投资者要承担因企业亏损、破产而不能及时或按规定条件还本付息的风险。当然,国家对于企业发行债券的标准有一定的要求以及规章之地,使得企业债券的风险得到了严格的控制。一般是规模较大和资信级别较高的公司或企业,经过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准予发行。总的来说,债券安全性是指债券持有人的收益相对固定,不随发行者经营收益的变动而变动,并且可按期收回本金,其风险并不大。但尽管如此,投资者购买债券时,树立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期限不同

储蓄存款的期限通常较短,定期存款期限最长为8年,而债券的存储期限则分为1年以内,1年到10年,10年以上三种,有的投资者甚至投资期限长达几十年。我国近年来债券发行比较频繁,品种多样,长、中、短期相结合,适应了投资者不同期限的投资需要。

3.流动性不同

储蓄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相比较而言,活期存款流动性非常强,随时可以到银行转化为现金;定期存款则缺乏流动性,储户若急需现金而到银行申请取款时,不管需要多少,全部存款只能一次性支取,并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存款越多,期限越长,利息的损失越大。债券在这一方面则优势十分明显。即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债券投资者若急需现金,可以根据需要的多少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在市场上进行转让,转让价格为市场价格,债券按规定利率和已持有期限应计而尚未支取的利息收入已包含在市场价格之中。当然,债券的流动性依赖于一个比较完善、成熟和发达的债券市场,也与债券本身的质量相关。

4.收益性不同

储蓄存款投资者的收益来源是利息收入。我国目前的利率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存款期限与利率成正比。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期限越短,利率越低。存款时每笔存款的利率即已确定,因此可以精确地确定可以得到的利息收入。存款利率如遇利率调整,除活期存款外,不会发生改变。

债券投资收益的构成相对复杂一些,其最基本的部分是利息收入,但买卖债券时由于价格的变化还可能得到资本收益。若考虑复利,则分期支付利息的附息债券投资收益还应计入利息的再投资收入。

债券的实际利率一般较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为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债券融资和银行存款在资金循环中的位置不同。债券融资是资金的最终使用者向最初的资金供应者融资,中间不要经过任何环节),节)省了融资成本;而银行存款属于间接融资,资金存入银行以后,必须由银行发放贷款,资金才能到达最终使用者手中,所以资金最初供应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存在银行这一中间环节)。

如果出现了债券融资的情况,那么资金最终使用产生的利润由使用者和资金提供者两家分割;而在间接融资的情况下,资金最终使用产生的利润由资金使用者、银行和资金最初提供者三家分割,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一般为3%~4%。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使得债券的实际利率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成为可能。另外,从市场配置资源的一般要求来说,投资的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投资债券的风险性高于储蓄存款,所以其收益自然要比银行存款为多。

(第335节)债券投资有哪些风险

任何投资的风险都是普遍存在的,债券投资也不例外。与其相关的所有风险我们称之为总风险,总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

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被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市场上的某些因素对所有债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又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税收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以及通货膨胀风险。

(1)税收风险

所谓税收风险是指对于那些免税政府债券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将可能面对税率下调的风险。免税的价值和税率息息相关。税率越高,则免税的价值越大:税率越低,则免税的价值越小。

(2)政策风险

所谓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对于债券市场采取了一定的行动,重要举措。或者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相关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政府对于债券市场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旨在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控力度。为了保证债券市场平稳有序的发展,政府所制订的证词和法规应该是具有很强稳定性的,至少一定时间内不要轻易改变。政府可以用经济,法律,行政管理三种手段结合,从而保证债券市场健康繁荣地发展。

(3)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化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利率和债券的购买时间有关。一般而言,投资者所购买的债券距离其还款日越长,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不过对于固定利率的债券来说,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下跌,因为债券的需求减少;如果市场利率下降,那么债券价格将上涨,因为债券的需求增加。总之,利率和市场的调节)紧密相连。

(4)通货膨胀风险

所谓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会出现贬值。但是会造成债券价格虚高,从而使投资者忽略通货膨胀风险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与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关。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超过了债券利率的水平,那么债券的购买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本金的损失。如果通货膨胀率等于债券利率的水平,那么债券的购买力不变,也不会造成本金损失。如果通货膨胀率小于债券利率的水平,那么我们便可以从中获得实际的收益。

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被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单个债券本身受到某些因素影响从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有五种表现形式,包括信用风险,赎回风险,转让风险,可转换风险以及再投资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司债券中,指的是由于发行债券的公司当债券偿还期截止时无法对投资者进行还本付息,从而使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这种风险是相当可怕的,很可能使得投资者最终血本无归。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实际的财务状况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就算表面上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也有可能出现财务状况不佳的情况。此时必然会产生信用风险,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2)赎回风险

赎回风险指的是具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在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却在此时收取债券利息,从而有可能被发行公司强制收回债券的风险。发行公司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损失,从而提前收回债券,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这被称之为赎回风险。

(3)转让风险

转让风险又被称为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如果出现某些意外情况使得消费者急于出手手中的债券兑现时,就不得不以低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将其出售。当然由于受到市场价值规律的影响,这种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失就被称为转让风险。

(4)可转换风险

可转换风险指的是投资者本身购买了可转换债券,有权将其转换成股票。若是投资者真的将其转换成股票以后,由于股市的风险性和收益率都与债券不同,如果遭遇市场波动,股票受到的影响会大于债券,因此产生了可转换风险。

(5)再投资风险

再投资风险只可能出现在那些购买了短期债券的投资者身上。因为债券的兑换期限和利率息息相关。虽然债券本身的安全性相对其他投资方式而言比较高,但是有些谨慎的投资者为了进一步减少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选择购买短期债券。一旦短期债券到了还款日期,投资者将其兑现时发现此时利率下跌,想再次等到利率上涨的机会出现,就变得不是那么容易。这被称为再投资风险。

(第336节)债券的种类

债券的种类多种多样,很多刚刚进入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可能会感到头晕,一时间很难分清。从宏观上来说,债券的分类方式共有九种。分别是:按发行主体分类,按期限长短分类,按发行区域分类,按发行方式分类,按利息支付方式分类,按担保性质分类,按是否记名分类,按发行时间分类以及按是否可转换分类。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分别介绍,从而引导投资者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种类。

1.按发行主体分类

债券的发行主体有三类,分为政府,公司,金融机构。三者都是债务凭证,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发行主体不同。顾名思义,政府债券是由政府发行,其发行债券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供国家投资大型的建设项目。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则分别由公司和金融机构发行。

2.按期限长短分类

按照债券偿还期限的不同,债券可以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债券三种。短期债券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中期的偿还期限在1年到10年之间,长期的则是在10年以上。

3.按发行区域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将债券分为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两种。以货币单位和发行市场为依据进行划分。国内债券是由本国的发行主体以本国货币为单位在国内市场进行发行;国际债券则是以外国货币为单位在国际市场进行发行,它是指由本国到外国去发行的债券,或者是国际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4.按发行方式分类

按发行方式分类的又被称为按募集方式分类。依据这个标准来分类的话,债券被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两种形式。公募债券的发行对象不是特定的,面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投资者进行发行,国债就属于这种发行方式;私募债券则是面向特定的少数投资者进行发行的债券。因为私募很容易与非法集资混淆,在我国,私募的发行不是很多。

5.按利息支付方式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将债券分为附息债券和贴现债券,附息债为中长期债券,在券面上附有各种息票;贴现债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零息债,其特点是发行时将债券按折扣率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息。

6.按担保性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