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26564900000010

第10章 同性取向(3)

一、促进人的健康。根据美国芝加哥《医学生活周报》报道,美国一些大型医院的心理诊所已经开始雇用“幽默护士”。他们陪同重病患者看幽默漫画并谈笑风生,以此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幽默与笑声,帮不少重病患者或情绪障碍者解除了烦恼与痛苦。笑可以促进健康的原因在于欢笑可以增加血液中的养分,调节心血管功能,并刺激体内免疫物质的分泌,笑的同时,诸多组织器官协调运动,从而提高了它们的工作水平。美国医学界常称之为“静态的慢跑”。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去慢跑,可以天天多笑一笑,甚至哈哈大笑,以调节身体状况,增进健康。

二、增加个人魅力。我们常能体会到,经常面带微笑的人比一脸严肃的人更具亲和力,有时尽管他们其貌不扬,而我们也更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一位研究幽默与笑的心理学家说:“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功能,使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所以人在笑时面颊红润,容光焕发,眼睛明亮,显得格外年轻动人。”

三、提高工作效率。许多商业人士运用微笑的手段,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由于微笑有着意想不到的多种功能,所以它普遍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前苏联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环境的特殊尺度。新加坡还曾推行“微笑运动”,以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中学生遇事易冲动,易与别人发生冲突,此时,如果我们冷静一下,然后微笑处之,事情就往往会变得更好解决。

当你心情不好时,找一些喜剧电影来看,如周星驰的经典影片。

试着每天都以微笑的面孔与人交往,看看效果,并与之前的人际关系进行比较,看是否有进展。

社会适应篇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之旅中一段短暂的历程。毕业,宣告了中学生在人生旅途上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方向选择的交叉路口,你必须得做出选择。人们常说,选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你不得不放弃一些,而取舍一些。明智的选择往往决定和改变着一个人今后的道路和方向。因此,认真做好毕业的各种心理准备,抓住时机,及时调整自己,做出理智的人生选择,并争取成功地达到或趋近预期的目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生留学热

近几年,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出国人员的年龄正在向低龄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跨出了国门,去到异国他乡求学,有的是听从父母安排,有的是自己主动要求,原因动机不一而足。但是在做出这种决定前,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心理和其他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2005年7月22日,15岁的孩子拿着F-1签证踏上赴美求学之路,肩负着父母的厚望:先在美国读完高中,然后上一个类似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从始至终为孩子留学奔走的母亲觉得,一条光明的路在父母的努力下,已经在孩子脚下铺开。

刚到美国的半年,孩子先上语言学校,住在姨家,还没有明显异样的不适感觉。下半年经考试插班上高一下学期,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他所在的学校只有他一人是从内地去的,他没有朋友,没有认同感,加上种族间的差异,备感失落和孤独。母亲说孩子打国际长途,一次打400美金,只有两三分钟是给家里报个平安,余下的全是打给国内过去的同学。孩子发了很多次E-mail说要回来过假期,母亲觉得返校时F-1签证还需重签,能不能签下来没把握,不该回来。孩子又写回来很多让母亲泪下的信。2006年6月底,母亲最终还是飞去把孩子接了回来。

孩子生活上也很狼狈。虽然并不缺钱,可他连衣服也不会洗,起初就穿完所有衣服,再从脏衣服里翻腾着稍干净的换上。姨去学校看他如此,批评他,后来他索性就20天不换衣服了。

大大小小的问题,结成大疙瘩堵在孩子的心里。

这个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由父母安排去美国念高中的,他的问题主要是孤独感和生活的自理问题。年龄太小,也从未远离过父母身边,出国后如何适应生活、学习,是摆在学生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国外,学生一般寄宿在当地的家庭中,一切都要自理,而且处处都要符合当地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往往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例如,在中国,孩子会因为贪玩而受到家长的批评,而在国外的许多地方,却会因为学习时间太长而受到家长的批评。再如,在国外,一个只有学习出类拔萃的同学不但得不到其他同学的羡慕与崇拜,相反会受到冷落与嘲讽,而在体育、文艺、社交等多方面具备才华才会被广泛赞誉和认同。这些困难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克服,饮食习惯却很难调整过来。让我们听听一对在澳洲上中学的中国东北姐弟俩的诉说:

弟弟说:“我本来最爱吃猪肉,可这里的猪肉没法吃,满是荷尔蒙味。”牛羊肉他们不爱吃,能吃的只有鸡肉,左一顿鸡,右一顿鸡。蔬菜贵,海鲜也贵,什么都贵。姐姐说:“一个成鸭蛋1澳元,一小盒朝鲜泡菜10澳元。我们那里海鲜多多呀,可这里,一公斤虾20多澳元!”弟弟说:“爸爸妈妈挣的是人民币,我们这里花澳元,五比一呢。在家时,我只要说一声,妈妈,我要吃什么什么,就行了。”

当然,如果出国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平时又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父母在生活琐事上操更多的心,那么,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相反,在异国他乡生活,其自理、自立能力会更强。因此,那些准备去国外念书的中学生事先在国内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才不会让自己在外手足无措。

要想适应好国外的生活,光有自理能力是不够的,前提还必须是解决语言障碍。大学生、研究生考了GRE和TOFEL等多种语言考试,到了国外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更何况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更是要充分做好准备。特别是在出国前多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能更快地融入当地的学习生活。相反,如果英语能力较差,也不进行强化训练,就有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有的,可能由于一直无法适应,只得半途归国。

国外的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和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强调自主活动和动手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我们的中学生应在这方面有所认识,并为之准备。不要一味地死读书,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克服在国外的孤独感,一是要克服语言障碍,促进交流;第二要主动地和别人交往,主动地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不要把自己封锁在狭小的圈子里;再有就是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活动。

很多中学生出国是随大流之嫌,没有清楚地认清自己出国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到了国外,就很难建立自我同一感,感觉很茫然。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感觉。中学生如果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能够认定自己的目标、出国的目的,那么出国后,他就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以自己的原则来行事。

出国学习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事物,把自己国家的特色文化思想带给别人。但是,只有在我们做好了充分的“留学”准备,并有一定的财力做后盾时,才能实现这种价值。许多在国外的中国小留学生以他们的出色表现证明了中国青少年的优异和潜质,增进了外国人民对中国的尊重,这是我们感到很自豪的事情。当然,在没有达到出国条件时,也不要强求出去,我们自己的教育也有优势,否则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送子女来中国接受基础教育了。而且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开展,一些弊端正逐步得到解决,相信在国内受教育也一定会成功的。

自己如有出国的同学,可以和他们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每年的高考前后,填报志愿都是一件令考生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因为这几张表的最终结果将会改变学生今后的人生。而且,屡有志愿的填写引发出了许多悲喜故事,有的考了高分却进入了一般的学校,有的考分一般,却进入了名校。因此,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心理辅导。

某省2001年的高考成绩相当不错,但是第一批重点录取结束后,高分遭遇撞车的情况严重,导致理科仍有上千名600多分(原始分数)的学生没有被录取,文科仍有几百名同等分数级别的学生被无情地抛出了重点学校的轨道,只能进入更下一级的学校,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造成上述“高分不被录取”现象的原因正是在于考生填报的志愿产生了冲突,而按分数排名、择优录取的原则必然导致一部分高分学生与重点院校无缘,即便是录取与未录取只有一分之差。经分析,考生在报考时有如下心理趋向:

1.趋热型。即都向热门专业投放。这种心理的形成原因有:随大流、就业回报高、家长和教师的参谋。

2.摘星型。表现为对重点名牌院校的执著追求,甚至是非名牌不进。有的学生在所有志愿中,只抱定一所名牌学校,颇有破釜沉舟的意味。对于那些极其优秀的学生来说,自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建议绝大多数同学不要如此,毕竟没有100%的把握,这是非常冒险的。

3.地域型。报考时,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发展状况是否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利。

4.博彩型。只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单凭个人感觉、兴趣等天南海北地乱写一气,一旦成功则是大幸,倘有闪失,则徒叹奈何,望“校”兴叹。

5.务实型。这是最为稳重的类型,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冷静分析各方面因素,增加录取的概率。

考生在选报志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掌握信息,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评价;“知彼”,是对外在因素的准确了解判断--当年总体政策、形势如何?具体要求怎样?“知彼”还包括对有关生源状况做科学预测。生源状况是动态的,某状况可能持续,也可能大起大落。报考人数多,则分数线上扬,反之下降。

2.处理“热门”和“冷门”的关系。“热门”和“冷门”总是根据当前的经济生活决定的,但是根据市场规律,二者总会有消长起伏。如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很热,但是从最近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没有前两年乐观了。所以,考生还是应该冷静分析。

3.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当然,人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今后的努力培养。这一原则不是绝对的,我们强调的是尽量兼顾到。

4.不同志愿的关系。选择志愿时,要把几个志愿的档次拉开,不要同时报若干相同水平的大学。在此,对于第一志愿的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各学校的自主权越来越大,无论什么学校都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一志愿要特别重视”、“二志愿、其他志愿不可轻视”,“愿否”调配要有表示。

根据自己的一次考试成绩,模拟一次填报志愿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