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节决定成败的24堂课
26510200000004

第4章 心动更要行动(1)

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行动细节”的法则表明:有想法就要赶快去行动,向自己认准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现在做,马上就做,这是一切成功人士共同的品格。

1.让行动为理想插上翅膀

成功始于心态,成功要有明确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是相当于给你的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目标和线路,要抵达目的地,还必须把车确确实实地开动起来。不能成功的人总是双手插进口袋,只望着高处的成功,一遍遍地幻想拥有它时的欢娱,或一遍遍地计划着去攀爬,却忘记了把手掏出口袋,现在就开始行动。

拿破仑曾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

“唯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这就是成功人士的秘诀!

在成功者的眼中,行动重于一切。如果你天天都在想着做什么,却不付诸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当人们问起一个著名的实业家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行动。”第二点呢?“行动。”第三点呢?“依然是行动。”

人具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目标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行动能力的缺乏。

我们可能知道“蜀之鄙有二僧”的典故: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的庙里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一日,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说:“我许多年来就想买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穷和尚说:“我用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在南海的奇闻和风光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光想不动是达不到目的的。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才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都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有一篇仅几百字的小短文,世界上几乎主要的语言都把它翻译出来过。仅纽约中央车站就把它印了150万份,分发送给路人。

日俄战争时,每一个俄国士兵都随身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并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并把它译成日文。后来,天皇下达命令,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务员、军人和百姓,都要拥有这篇短文。

现在,这篇《把信带给加西亚》已经被印了亿万份,在世界范围广泛流传,这对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打破的纪录。

这篇短文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

“在一切关于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让我最难忘怀。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要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游走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要尽快地与他合作。”

“怎么办呢?”

“有个人对总统说:‘有个名叫罗文的人,只有他才找得到加西亚。’”

“于是,他们就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那个叫罗文的人拿了信,封好,贴身放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了岸,消失于茫茫的丛林中。接着,三个星期之后,他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徒步穿越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要说明的。我要强调的是:‘麦金利总统那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在接过信之后,没有问题,没有条件,更加没有抱怨,只有行动,积极而又坚决的行动!’”

“只有行动才能赋予生命力量。”罗文的话为行动对于成功的作用做了最好的诠释。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行动体现了人的最终价值。

在美国一个小城镇的广场上,竖立着一个老人的铜像。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伟士,也没有任何辉煌的业绩和轰动的举动。他只是这个城镇里一个餐馆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务员。但他对客人无微不至的服务,却令人们难以忘记——他是一个聋子!

他一生中从没有说过一句表白的话,也从未听过一句赞美之辞,但他做到了凭“行动”二字,使他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现在就去做”可以让你的梦想和目标从思想的领域步入现实。记住:成功的道路是要一步步走出来的。要成功,就不要把手插进口袋。起程吧,不论是朝向那心中的圣地,还是那使命的征途,抑或那平凡的不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现在就迈出行动的脚步。

2.该做即做,决不拖延

成功的人,一定不是找借口拖延的人。处于拖延状态的人,常常陷于一种恶性循环中——“拖延—低效能—情绪困扰—拖延”。因此,他们常常苦恼、悔恨,但又无力自拔,结果一事无成。我们不应把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就像明天永远不会降临一样,立刻投入到行动中去吧。

埃克森·美孚是被《财富》评出的全球500强中排名第二的跨国企业。它之所以可以保持石油界龙头老大的地位而不动摇,是与它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的。“决不拖延”就是这家公司员工行为的最重要准则。这一准则的执行,使它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做到“没有延误哪怕是半秒钟的时间”。

在美孚的中心办公室里,有着一块全数字电子板,上面醒目地写着这样几行文字——

决不拖延!

如果我拖延下去,我将会怎样?

如果把工作拖到以后去做,那么将会发生什么?

公司创始人约翰·丹尼斯先生的一番话,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他说:“决不拖延,就可以让我们轻松愉快地生活和娱乐。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随时展开行动。必须记住的是,没有任何人会为我们承担拖延带来的损失,拖延的后果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如果我们都能铭记这一点并努力做到,我们就能在一个庞大的公司里,创造出每一个员工都不拖延哪怕半秒钟时间这一奇迹。”不得不承认,约翰·丹尼斯先生提出的拒绝拖延的理论是接近完美的。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在做事情时有所拖延。我们常常因为这种拖延而懊恼不已,然而下一次又会再一次拖延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可以经常遇见,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就以为它就是人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本性了。

其实,拖延时间,看似是人的一种本性,实质上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一种极其有害的恶习。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影响,但是,许多人却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不知道自己所推迟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可以尽早完成的。

想必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已经深深地了解,我们不能把自己拖延时间的毛病归咎于外界因素,因为拖延时间的是我们自己,由此受害的也会是我们自己。

但我还是要说,一个人曾经有过一些拖延的行为,其实并不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真正能够导致严重后果的,是拖延成习并且竭力加以掩盖——为拖延寻找借口。

我相信,赞同这一观点的人,一定可以在继续的阅读中,加深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掌握杜绝拖延的方法。

相信拖延不是不可改变的天性,这是创造“奇迹”的第一步。

在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日常工作中,每一位员工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上司交办工作的时候,他们只有两句话。

一句话是:“是的,我立刻去做!”

另一句是:“对不起,这件事我做不了。”

当然,他们知道自己这种回答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我决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