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妻子的劝告,甘布士对她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可以就此错过。相信我,三个月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
甘布士的话似乎实现不了。
过了10天,那些工厂降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货物用车运走烧掉,以稳定市场上的物价,保证以后的货物销售。
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甘布士对她说:“就算还有一丝机会,我们就不能放弃。”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稳定了旦维尔地区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旦维尔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起来。
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的库存大量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也使市场物价得到了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抛售的时机到了,再拖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
后来,甘布士用这次赚来的钱,开设了五家百货商店,从此走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如今,甘布士已成为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中诚恳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们,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抓住那些看似万分之一的机会就是决定你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成功者毕竟只是少数,要加入这些少数人的行列,就必须在别人都认为概率太小而放手时,你却对自己说:只要还有机会,我就不会放弃。
3.聪明的人创造时机
拥有机会,运用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机会不会随时都光顾,真正成功的人绝不是坐等时机的降临。他们会用一切手段方法,为自己的成功创造好的机遇,这就是运用时机的最高境界。
机会对成大事可谓意义非凡,但若是你过于迷信机会,空等机会从天而降,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难成大事。
我们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
过去有一个人,偶尔一天在树下睡觉,醒来时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他高高兴兴地拎着兔子回家,舒舒服服地吃了顿兔肉。
既然今天有只兔子撞死了,明天怎么就不会再有呢?
于是,他天天守在这根树桩前,等待着好运再次降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走了。
听了这样的故事你可能觉得好笑,却不知道你身边的人,甚至于你自己也在不断重复上演着“守株待兔”的好戏。
偶尔获得了一次成功,或者别人这样做获得了成功,就认为机会还会一成不变地降福于自己,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
纵观因捕获到机会而走上成功之路的人,无不需要受到机会的“审查”,“她”每接待一个来访者,总是要先查看一下他的“介绍信”,然后才会确定是否保持“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碰上好运气,没有后门可走,首先得写好自己的“介绍信”。
很多有诚意的人都十分重视并愿意做到这一点。
德国青年费希特很想拜当时著名哲学家康德为师,以求得到他的指导,并且打算深入地钻研康德哲学。
谁知,当费希特满怀希望去拜见康德时,康德却冷漠地拒绝了他。
费希特失去了一次机会,但他没有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心想:“我没有成果,两手空空,人家当然怕打搅了!”于是,他开始为自己设计第二次机会。
他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名为《天启的批判》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
信中说:
“我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但仔细一想,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曾审慎考虑,所以我为自己第一次的冒昧感到万分抱歉。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希望您给我一个机会,能受您的指导和帮助。”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不禁拍案叫绝。他深深地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录取”他。康德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来一起探讨哲理。
由此,费希特获得了他成功的机会,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为自己创造机会,比等待机会降临更快捷,更行之有效。这种能力被许多成功者乐此不疲地发挥着。
当年法拉第在书店当装订工时,就已经学会了这种能力。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每星期都要举办科学演讲。戴维的演讲,法拉第从未放过一次,他讲的法拉第都能听懂,并把所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回到家后又认真研究,随后他将戴维的演讲整理成册。
1813年,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请求他收留自己当助手的信,并将整理的笔记一同寄给了戴维。
戴维从笔记中发现了这个22岁青年的非凡才能,并决定推荐他到皇家科学院当实验助理员。
费希特得以成为康德的学生,法拉第得以成为戴维的助手,这些难得的机会是哪里来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自己填写的“介绍信”争取来的。
拿出自己的“介绍信”,总会有机会光临,总会有伯乐赏识。机会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成功是自己争取的。
瑞典科学家阿列纽斯于1882年在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家爱德龙德的指导下进行了测定电解质导电率的研究。
他把测定的结果写成一篇博士论文寄给了母校乌普沙拉大学。但由于该校学位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们还不理解论文的深刻意义,因而错误地把他的论文评为四等。
“四等”就意味着博士考试的失败,但是,阿列纽斯没有气馁,他将这篇落选的博士论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给了德国加里工学院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奥斯特瓦尔德仔细阅读了论文后来信说,他“被深深地打动了,真了不起”。
1844年8月,他亲自到瑞典访问了阿列纽斯,对那篇被评为“四等”的论文给予高度的评价,并代表加里工学院授予他博士学位。
阿列纽斯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终于在1903年因这一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们若想获得成大事的机会,就应具有真才实学,认真填好自己的“介绍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机会,一旦有了机会,便可驾长风而破万里浪。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打了一次胜仗之后,有人问他,如果有机会,想不想攻占第二个城市。“什么?”他怒吼,“机会?机会是我自己创造的!”
我们有些人总有点儿眼高手低,他们希冀着一个突然的机遇把自己从地狱送到天堂,眨眼之间便具有了值得大肆炫耀的成就,一夜成名。他们往往希望有机会摘取远处的玫瑰,而不去踏出实际的脚步,忘记了事业要从小处着手。
事实上,会利用机会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把机会奉若神明的人,他们从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机遇上。他们明白,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会牢固,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他们相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在、最可靠的。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在职业的选择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条件,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希求外在机会的垂青,也因此,他们走的路最实在,他们所得到的机遇也就最多。我们必须充分认清这一点,自觉而又顽强地为自己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