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我的第一本诗词经典
26471000000007

第7章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诗魔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注释:

忆江南:词牌名。

谙:熟悉。

蓝:蓝草,叶子青绿,可以制作染料。

忆:怀念。

赏析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好在何处,一言难尽,诗人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联。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结尾一句反问,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诗词链接

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白居易诗歌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人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颠峰人物。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注释:

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的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诗词链接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

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的阳光下辛勤锄禾,

滴滴汗水洒落禾下的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

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

作者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释:

悯:怜悯。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赏析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多少人避暑消热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盘中餐”,而这些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得来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而是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诗词链接

李绅是一位受到百姓爱戴的官员,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悯农》诗已成为千古绝唱。他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元和三至四年曾创作了《新题乐府二十首》,可惜,这一诗作已经散失了。我们仅能从元稹的和他的诗中,知道其中的一些诗题,并从诗题和元稹、白居易的诗篇中了解到,这些诗的主题是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弊政和不平。

悯农诗人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种下一粒粟种,

秋天收获万颗粮食。

四海之内没有荒田,

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注释:

粟:(su)谷子,去皮后就是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四海:全国之内。

犹:还是。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粒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我们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诗歌结尾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诗词链接

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元稹、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新乐府的提倡,虽然继承了杜甫新体乐府的精神与方法,但直接的契机是李绅的《新题乐府》20首。之后,元稹作了《和李校书(绅)新题乐府二十首》;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唱和元诗的同时,将这一种组诗增至50首,这就是《新乐府》50首。这样,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拉开序幕。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但虽用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悯农诗(三)

李绅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译文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

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骏马啊,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

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注释:

大漠:原指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赏析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驰呢?显然,这是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叹。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诗词链接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别有意味。李贺共写了二十三首马诗。

诗鬼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缭绕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霜后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释: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a。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即兴咏景,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诗人在白云飘浮的地方,看见几处石砌的石屋石墙。又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和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词链接

杜牧的诗歌,《全唐诗》编存524首。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他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好。他无愧为中晚唐时期一位大文学家。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

走在路上心情更加愁闷。

问牧童哪里才有酒家,

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注释:

清明: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的风俗。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赏析

这首小诗语言通俗,毫不矫揉造作。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清明节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心境更加凄迷纷乱了。便想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义”。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诗词链接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甚高。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他不仅仅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而且善于通过描写,表达自己的豪爽情思。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通过对南朝遗迹的凭吊,讽其广建寺院之妄。而杜牧时的君王也崇佛而不顾民生之疾苦,杜牧诗,剌之也。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寓意人到老年亦仍有可作为,格调积极向上。

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鸣声声红花绿草交相映,

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烟雨之中。

注释: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赏析

这首绝句写春日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的话,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诗词链接

杜牧的近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小李杜

杜牧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并与李商隐并论,称为“小李杜”。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销蚀,

磨洗一番,可见是赤壁之战的遗物。

倘若东风不来帮助周瑜,

大乔小乔就会深锁铜雀了。

注释:

诗题一作《赤壁怀古》。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公社,山岩呈赭红色,所以称“赤壁”。

戟:古代兵器,上杆顶端有锐利枪尖,旁有月形利刃,能直刺横击。

将:拿起。

周郎: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

铜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建造铜雀台,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诗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