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我的第一本诗词经典
26471000000006

第6章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译文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

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

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

发现它深陷在巨石当中。

作者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释:

引弓:拉弓,开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没: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军士生活的名诗。诗中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诗词链接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下面是不同的两位诗人写的《塞下曲》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1.李白《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李益《塞下曲》(其一)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手里拿着针线,

为要离家的儿子缝补衣服。

就要出门远行密密地缝啊缝啊,

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

谁说小草的心意,

能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

作者

孟郊,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注释: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赏析

诗人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诗词链接

孟郊现存诗500多首,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有的表现骨肉深情;有的刻画山水风景;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

郊岛

中唐诗人孟郊、贾岛的合称。孟郊比贾岛大28岁,是贾岛的前辈诗人。但他们都是遭际不遇,官职卑微,一生穷困,一生苦吟。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论。二家诗“清奇”“悲愁”,造语刻炼,白描不用词藻,是共同之处。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未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和:和谐,这里指水天一色。

潭面:指洞庭湖面。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月夜下遥望洞庭的美丽景色。清澄空明的湖光和月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玉宇无尘。湖上无风,水波不起,如铜镜未磨一般。远远地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风光,恰好似那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一首山水小诗,却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陶然其间,这正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诗词链接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

诗豪

晚年,刘禹锡变得性格乖戾,以专门从事创作来消闲度日。他常和白居易往来,刘“善诗精绝”,白居易赞扬他的诗说:“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推刘禹锡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也就据此而称之。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织女:银河系中的两个星座名。即传牛郎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赏析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出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诗词链接

刘禹锡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渐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浪淘沙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本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都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

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

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注释:

迁客:遭受贬谪客居他乡的人。

漉:过滤。

赏析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但遭到了保守分子的打击与迫害,屡遭贬谪。这首诗就是诗人被贬夔州时所写。诗人借淘沙自写身世,表明自己不怕谗言,不怕贬谪,相信必有一天沉冤终将昭雪,表现出他在迁谪中的乐观情绪和坚定信念。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启示。也喻示了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

诗词链接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刘禹锡故居

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开。

碧霄:青天。

赏析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诗词链接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他的诗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刘禹锡墓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译文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

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

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

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注释: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爱情诗。“晴”谐音“情”,写的是一位少女爱上了一个人,但对方尚未表态。因而,她期盼,又难耐,心情极为复杂。“杨柳青青江水平”,写少女眼前所见。春光明媚,杨柳青青,江中流水,平如镜面,环境极美。“闻郎江上唱歌声”,写少女所闻。在这令人陶醉的美景中,她忽然听到江上传来熟悉的歌声,心中怦然一动,情不自禁地举目往上探寻。“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情”,写少女的心理活动。诗人借“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自然景象,写少女的迷惘。你说他是“晴天”吧,可西边还下着“雨”;你说他“无晴”吧,可又送来悦耳的歌声,似乎又“有晴”,弄得少女捉摸不定。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诗词链接

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轼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宋代不少文人写竹枝词,除苏轼、黄庭坚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白居易诗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

题破山寺后禅房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

那里是被花木浓阴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

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

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祖籍为邢台,字号不详。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注释:

曲:一作“竹”。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俱:一作“都”。

惟闻:一作“但余”。

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诗词链接

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常建其诗

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生长。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

注释: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离离:繁盛的样子。

远芳:广远的草原。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赏析

本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也是人最思念亲人的时候。这莽莽的青草,见证着我们的友情。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诗词链接

白居易此诗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故诗须扣住“古原”、“草”、“送别”等题意。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

赋得体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

到池上去偷采白色的莲花。

他们还不会隐藏自已的踪迹,

在浮萍上留下一条明显的水路。

注释:

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赏析

诗人用“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把我们带入一幅生动的画面,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如临其境。

诗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