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职场:想当好老板,先当好秘书
26331000000005

第5章 行动力出来的:既是杂家,又是专家(4)

在投奔曹操之前,郭嘉也曾在袁绍的麾下谋职,未能得到重用,但他并没有因“怀才不遇”到处抒发无聊的书生意气,而是通过观察形式,在曹魏集团最需要军事扩张时,前去求见曹操,并正确地判断出曹操当时最想做什么,还找出了他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从而确立了作为高级军事秘书的地位。

若以此为参照,现代企业中的员工们要得到老板信任提拔最直接的“捷径”,无非也是对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有所贡献。

总之,不管你是哪个工种,也不管你是哪一个层级,不要认为自己还是个“小兵”,公司的重要项目自己无权过问,重大决策也无权参与,因此对于公司在主要业务或经营决策等方面的调整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自己的专业过关就OK了,其实,就算是做销售员、或是技术维护,不同公司所要求的技能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要求通常会与公司的主营业务有很大关联。

要知道,老板雇用员工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公司做事,公司的大政方针一般是高层管理者订立的,但必须要由各级员工来执行实施,唯有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才有可能正确地做好老板希望员工做的事。

换一个角度来看,若能利用职务的便利,得到渗入更深入的业务领域的机会,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台湾104人力银行行销总监丘文仁初入职场时,是麦肯广告公司的执行创意总监秘书。干了一段时间,她发觉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此,也没有长期做行政工作的意愿。在为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时,她发现广告公司的行销是公司最为重要的事务,而自己对此既有兴趣也有潜质,于是开始向行销部门的人学习。由于她当时的秘书工作常常要与行销部门打交道,因此在做秘书的两年时间内,她有目的地向行销部门的高手请教。然而还不止于此,她还在参与公司大小事务的过程当中,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一边逐步累积行销技能,一边也了解行销与公司主要产品之间的关系。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她转行到镇金店担任行销专员。由于在广告公司得来的全面的行销管理经验,促成了丘文仁后来做到104人力银行行销总监。

其实,老板对于职员们跨部门、全面了解业务的热情通常是持赞成态度的,只是,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了解”并不是指浅悉则止,而是真正地、充分地领会到公司业务的核心,包括利润的主要来源、面临的问题、历史及发展前景、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等,并且要对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所知悉,最好还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第三节 对公司业务拓展要有了解

老板通常都是既要管理公司的业务,也要管理公司的人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秘书既是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是业务人员,而不管是什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业务服务的,至于业绩的提升,除了固有业务本身的良性运转,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就是业务一定要有拓展。正常情况之下,除非公司越做越死,老板及高层管理者们,都必然会想到业务范围如何拓宽、利润如何提高的问题。作为老板身边的人,不懂得老板的想法,是不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的。

元末明初时,朱元璋邀请刘基加入自己的幕僚团体(相当于他的私人秘书),刘基在初次接触朱元璋时,就已经看出来朱元璋虽然表面上尊奉小明王韩林儿,但实际上,手握重兵的朱元璋有着很大的野心。所以,刘基到了朱元璋身边之后,就向他提出了废除小明王自立的建议,前制定了先西后东、逐步夺取天下的战略,即著名的《时务十八策》。由于刘基的思路正合乎朱元璋的心意,而且有非常详细明确的规划,朱元璋对他极为推崇,将他列为自己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后来朱元璋争得天下、自立为帝,在大体方略上,基本是应用了刘基的战略规划。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数次想封他做丞相,只是因刘基深知朱元璋的秉性,再三推辞,只肯担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等职。

因此,只要是你有提升自己的打算,或者哪怕只是想在一个正常的公司取得正常的发展,那么关于公司的决策者对将来的规划如何,都是你必须了解的范围。

现代的一个著名事例来自微软的前任副总裁史蒂文。当年史蒂文还是一个失业的程序员时,曾经到还是个小公司的微软去应聘。由于做程序员的丰富经验,史蒂文很容易地通过了前几关的笔试。但到了面试时,公司提出的问题却把他难倒了:考官谈到公司未来在软件业方面的规划,并希望他能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一直就致力于技术开发工作的史蒂文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类的问题,因此完全答不上来。面试没有过关,但史蒂文却对微软公司的发展规划有了很深的印象,感到这是电脑界一种全新的思路。随后,史蒂文给微软公司写了一封信,对于微软给他带来的启发表达了真诚的谢意。史蒂文的这封信也让微软感到,这个年轻的程序员对未来是有思考的。三个月之后史蒂文收到了微软发来的录取通知。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史蒂文为微软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终于成为这个世界头号软件公司的副总裁。

我们说了解公司业务拓展,其目的不是只知道公司打算做什么,还必须对如何做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知道老板们的最真实的心意,并且让你的老板引你为得力的助手,这也是为自己像老板那样去思考和行动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来说,对公司将来的拓展规划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调查并思考呢?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当前的周边形势,包括经济大环境、客户资源、竞争对手的状况、可合作者的状况、行业发展的状况等等。

2、业务策略,主要是对拓展战略的评估,研究其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环境,方向是否正确,可行性强不强等等。

3、实务当中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包括业务范围的设定、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问题、营销宣传方面的问题、资讯来源及收集整理等等。

4、资金支持的问题,包括资金来源、对外融资方法、成本利润核算等等。

5、人员支持的问题,包括新的操作体系的构建、专业人员的配置、客情关系维护等等。

对于业务拓展的优点和缺点都要有比较充分的分析与认知,

只有充分地明白公司的未来和老板的意愿,才能说得出上司、老板最想听的话——不是吹牛拍马,而是事关公司的命运前景,有见地、有建设性的意见。

提醒:不要成为公司业务的外行

一个公司内通常总会有许多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岗位,越是规模大、历史长的公司,部门越多、岗位分工越细。

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多数员工只对自己岗位所涉及的事比较熟悉,而对其他部门的事不那么了解。

作为有进取精神的人,这种状况是绝对要避免的。

不论你目前是做行政事务,还是专心于产品的制造,都应该把自己打造成公司主要业务的专业人士,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要在公司的核心事务上树立自己的话语权。

也许你只是一个行政部门的文职人员,成天做一些收发文件、跑跑腿之类的杂事;或者是生产线上的一个小小主管,只负责几个工人的日常工作管理,因而认为公司的重大决定与自己无关,而那些关于产品设计、营销的专业问题自有专业的人员去负责,况且都是自己不熟悉的事务,作为一个小人物,没有办法过多地过问。

但问题是,只要你还在公司里做事,那么公司的事务很少会有与你无关的,特别是围绕着公司的主要业务进行的事情。公司付钱给你,并不是指望你尽好自己的本份就完事了。

要记住一点:职场上没有永远的先进者或永远的落后者。

当你对公司的事情置身事外,公司会真的把你排除在外,反之,如果你表现出你的积极参与的热情,那么总能得到回报,那些回报可能比你想要的低,也可能走出你的想象。但不管怎样,你从中学得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提升一定是有助益的。

当年马英九初入政界时,只是担任前总统******先生的英文秘书。按理说,他只需要为蒋先生处理好与外国的来往文件,并在接待外国来宾时做好翻译事务,就算是尽职尽责了。但他若是止步于此,那么就不会有后来在政界的一番作为了。事实上,马英九在蒋先生身边的七年里,真正学到的不是如何做好一个秘书,或是将自己在英文方面的才能尽量发挥,而是怎样处理国家政务,因为这才是总统府中最重要的“业务”,这些“业务”远比某些具体技术要复杂得多,但是却是最值得去钻研的专业。

相比于扩展专业范围的视野,另一种对“业务”的忽视可能更容易被轻易忽略过去,那就是有的人已经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了一定的地位,或许这个专业正好和公司的某项主要业务相关,因此会简单地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公司业务的核心圈子。但是,所谓熟悉公司业务,其实并不是指单一业务的了解甚至精通。

也许你是一个业绩不错的销售员,你自己感觉,你每谈成一笔生意,就已经为公司赚取了多少利润;又也许你是公司技术方面的主要研发人员,因此你已经是公司的骨干,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上司和老板的重视。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

——在近期的公司高层会议上,老板对于业务提升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公司的季度规划与年度规划相比又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

——上司最近接触最频繁的客户是谁?

——你所销售的产品竞争对手的产量怎样,市场上是否已经有更新换代的东西出现?

——公司的产品制造流程最近是否有了更动?

——财务部门对于货款结算是否又有了新规定?

假如从公司战略战术到各个主要部门的动向你都能了如指掌,那么你可算是对公司的核心业务有了基本的观察。否则的话,就需要好好检视一下自己工作的方式和态度了。

总而言之,在公司里,不论你居于何种地位、何种职务,只有在公司的业务上有发言权,才有上升的空间,不至于********,否则,一旦成为公司里可有可无的人,你的职业生涯也就差不多走到尽头了。

这一点对于高管或老板同样适用,一个在业务上提不出深刻见解的管理者,仍然存在被不知不觉架空的危险。没有人喜欢被外行领导,如果不能以内行人的身份,用专业意见说服被管理者,仅凭高压政策,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成功的管理结果。第一章 控制力的两大命脉:自控、操控

所谓的控制,不是指强势地对他人指手划脚,让别人伏首贴耳,而是一种态度——主动去影响结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结果。这样的控制不是攻击性的,而是用侧面出击的方式,和风细雨地解决问题。由于秘书的工作是辅助性的,因此秘书们往往更擅长用柔性的方法实施控制。“狐假虎威”,打着老板的旗号到处张扬的秘书一定会死得很难看,而真正有能力的秘书,会站在老板的背后,不留意的人可能根本看不到他,但是公司的许多人和事却时时处于他的掌控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宁得罪老板不得罪秘书”的原因。

其实,在很多时候,后发制人的效果会比正面的强力攻击要显著。因为每当遇到别人的正面攻击时,一般人都会有一个立即还击的反应,这是人类的应激性造成的自然本能。但如果是不动声色,逐步的控制,可能会达到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控制局势。

控制力的几个立足点:

控制力,包括控制自己和控制他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先控制自己,再控制他人。

冲动是魔鬼,越是成大事者,越是能气定神闲地面对不利的因素。有时,那些不利因素是常常出现,或是连续发生的,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冲冠一怒的侠客行为是绝对行不通的,而且许多事情如果用激烈的方式应对,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自制是每一个成功者必须修炼的项目。

管理好自己都不容易,管理他人就更难了。特别是当你的权威性还没有树立起来,或是你的地位还不足以带来光环效应让人对你肃然起敬时,如何控制他人,进而控制局势,实在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秘书们因为地位的特殊性,比起一般的管理岗位来说,在处理很多问题时更需要柔韧度,用非正面的方式体现控制力,这一点,不做秘书的人也应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