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话说中国——古代农业
26329600000019

第19章 隋唐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与水利工程的兴修有着密切关系。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时各地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这些水利措施促进了隋唐农业生产的兴盛。

隋唐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中唐以前,北方水利的复兴;其次是中唐之后,南方水利的持续发展。我国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自西汉达到高潮之后,开始走向衰落,然而中唐以前,北方的农田水利又进入到了一个复兴时期,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和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

中唐以后,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20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修建新的水利工程,一些原有的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南方水利却得到发展。例如,太湖地区广兴屯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了“畎距于沟,沟达于川……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途),中亦有船”的沟渠路系统。“旱则溉之,水则泄焉,曰雨曰霁,以沟为天”,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保收的目的,使得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灌溉工具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所用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此外,唐代还发明和使用了筒车。筒车是一种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灌溉的装置。它实际上可能与《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水转筒车相同。杜甫诗中有“连筒灌小园”之句,据李寔的解释,“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这里指的就是筒车。

桔槔是一种什么样的灌溉工具?

桔槔俗称“吊杆”,是一种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我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关于桔槔的早期记载见于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天运篇》中颜渊与师金的一段对话:“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早期的桔槔图见于山东嘉祥县汉武梁祠画像石。

筒车的结构原理是什么?

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冲击而自行旋转。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浸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立轮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大开眼界

唐代关中的水利建设主要表现在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恢复和改造。如唐代在原西汉所开凿的成国渠渠口修了六个水门,称为“六门堰”,又增加了苇川、莫谷、香谷、武安等四大水源,灌溉面积扩大到两万余顷。又重修曹魏时期所开凿的汧水渠,改称为“升原渠”。升原渠引汧水经虢镇西北周原东南流,又合武亭水入六门堰,在六门堰东,汇入成国渠。唐朝又在原秦汉时的郑白渠基础上开通了太白、中白和南白三大支流,称为“三白渠”。还在泾水兴建拦河大堰,由料石砌筑而成,长宽各有百步,称为“将军翣”。唐代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以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