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话说中国——古代农业
26329600000018

第18章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的兴盛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大大增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促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另外,有效的农业措施和农业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隋朝和唐朝初期推行均田制,以及实施检括人口、减轻徭役等措施,在客观上为农业生产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还鼓励垦殖,把增加人口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考核地方官吏,并进行奖惩的标准。这一切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隋朝建立仅12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今山西太原)库布帛各数千万。”以致唐朝建立20年后,隋朝所留库藏尚未用尽。

唐朝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开元、天宝年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天宝八年(749年),政府仓储粮食约达一万万石。唐政府因而不断修筑和扩大隋朝所兴建的仓窖。以含嘉仓为例,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探查,该仓的粮窖有259个之多。最大的窖窖口直径约18米,深约12米;最小的窖窖口直径约8米,深约6米。在已发掘的6个窖中,其中一个还留存有大量炭化的谷子,据此推测,此窖储粮在50万千克左右。由这些可以看出含嘉仓所储藏的粮食之多,也反映了隋唐农业生产的盛况。

含嘉仓为什么能长期储存粮食?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由于储存粮食最重要的是防潮湿,因而含嘉仓储粮的窖都在地下,最深为12米,一般为7~9米。粮窖口大底小,窖口直径最大为18米,一般为10~16米。窖底、窖壁修制得平整、光滑、坚实,再用火烧烤,防止地下水分、湿气上升,最后还要铺设木板、草、糠、席等防潮物品。这样处理以后,就可以储存粮食了。窖顶为圆锥形,最外层是厚厚的黄泥。整个仓窖防潮、密封,温度又低,能很好地保存粮食。其中一个窖里,存有北宋时放进的50万斤谷子,至1969年考古发现时大多颗粒完整。

隋文帝时所设的粮仓分为哪两种?

隋文帝时,广设粮仓。这些粮仓主要分为官仓和义仓两种。

官仓的粮储,用来供养军公人员。设置官仓是为了提高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并在黄河沿岸设置米仓,先把关东各州的粮食集中在这些仓里,然后利用黄河和广通渠运到京师。因此,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不少。据唐人的估计,隋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粮食已经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

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百姓、军人捐出的粮食存入当地的社仓里,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如果遇到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饥馑的时候,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饥民。并规定民户捐粮于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的设置,对人民的生活来说,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大开眼界

洛口仓,也叫“兴洛仓”,始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隋廷把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囤积于此。当时洛口仓的仓城方圆20余里,共有3000个大窖,每个窖藏粮8000担,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

洛口仓不仅容量大,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打到荥阳,接近了洛口仓。这时,李密分析了形势,认为百姓饥馑,洛口仓储藏的粮食数量巨大,又容易攻取。因此他建议翟让要不失时机地夺取。翟让采纳了李密的意见,立即派7000名精兵袭击洛口仓。大业十三年(617年),终于攻克洛口仓。瓦岗军占领洛口仓后,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瓦岗军的队伍也得到迅速发展,短时间内猛增至几十万人。李密又令增筑方圆40里的洛口城,使洛口仓扩大了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