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自我管理一本通(居家自疗保健系列)
26251600000035

第35章 监护得当,拯救生命(1)

走出在家治疗的误区

在我国,随着高血压患者的不断增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在医院看病后带药回家治疗。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许多新病人并不知道用药后如何观察病情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指导,由此会出现不少治疗误区。这些治疗误区轻则耽误病情,重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如何在家自行治疗,避免治疗误区带来的伤害。

高血压家庭治疗的误区

一般常见的高血压家庭治疗的误区有以下几种,高血压患者要引以为戒。

等病情重时才用药

有些患者认为服药是不好的,等到病情严重时才肯吃药,这是错误的。要坚持按时用药才能保持血压的稳定,不可擅自停药。容易遗忘的患者,可采取将服药与生活中一些必做的事情相联系的办法,如起床、就寝、饭后等。老年人也可以把药物放在醒目的位置,或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标明用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便于记忆。家人应学会简单的测量血压方法,掌握用药常识,以便能经常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不良生活习惯对病情不利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生活病,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给治疗带来极坏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可以按照本书第八章来严格要求自己。一些不良爱好,比如打麻将、打牌等活动的时间不要过长或无节制。要限制食盐摄取,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缓慢地将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8~10克,大约经过100天就会逐渐适应清淡的饮食。大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因此要控制患者的饮酒量和次数。

以一次检查结果来确定病情的轻重

应坚持医生检查与家庭自我检测相结合,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静坐或平卧后测得的血压≥140/90毫米汞柱,可以认为血压增高。应该再重复测定一次,在随后两天内的不同时间至少再测定两次,才能证明血压增高确实持续存在。不要一次测量血压升高就认为是高血压,因为引起血压波动的原因很多,一次测量的并不准确。

一般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要一个月左右去医院复查一次血压,同时把一个月内的病情如实地汇报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压波动大的老年患者在家治疗时,要注意早晨血压急剧升高的现象以及季节、气候、情绪及体力负荷强弱的变化。稍有不适就应该测量血压高低。

以为患了高血压就不能运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把握运动量,可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因为运动不足恰恰是一些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患者要了解自身状况,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一般以步行、游泳等较为适宜。运动强度因人而定,有条件者可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确定。运动时间一般掌握在每次1小时左右,每周3次,持续10周即可达到降压的效果。但必须持之以恒,一旦中止运动1个月左右,血压又会恢复至原来的水平。

高血压病家庭治疗的原则

高血压病人本人及其亲属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来为高血压病人进行日常护理,记住持之以恒是关键。

综合治疗

高血压的病因错综复杂,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综合治疗,包括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行为等。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低盐饮食,参加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文体活动。特别要避免情绪激动,保证睡眠充足。有烟酒嗜好者,应戒烟戒酒,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调整服药时间

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发生脑出血,或者夜间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三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到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现在服药方法是每天清晨醒后一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早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服用降压药必须持之以恒

许多病人血压一降,立即停药,这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大忌。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地波动,还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左心衰、脑中风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降血压的速度要慢

许多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一味追求血压要达到正常水平。其实这是幼稚和错误的观念。殊不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偏高的血压反而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另外,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也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坚持定期测量血压

自觉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在临床上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相反,部分病人仅轻度血压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行。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按时体检,已发现有高血压的病人要自己买个血压计,每天测量血压,掌握自己血压波动的规律性。

清晨是高血压患者最危险的时刻

据研究发现,在清晨这个时间段,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比其他的时间要高出50%,所以有些专家把清晨叫做魔鬼时间。这个时间段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清晨如此危险

人体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跟外界的环境、日出日落、白天黑夜有关系。每当太阳上升的时候,身体里面交感神经就兴奋,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也会上升,心肌耗氧量就增多,加上白天要干活、工作,更加重了血压的升高。所以只要太阳升起来,血压就会上升,到上午10~11点是高峰,过了中午休息一会儿就会下降,到晚上6~8点的时候是一个小高峰,等太阳完全下山了,也到了一天休息的时间,血压会慢慢下降,0~2点最低。

清晨醒来,本来就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时你还会想一些问题,比如想到我要起床、我还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我要开车、我要怎么样出发,大脑就会需要养料,同样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此外,经过一夜的睡眠,没有饮水,呼吸道呼出不少水分来,因此血黏度较高,并会越来越高,在天亮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点。

所以,对于高血压病病人,清晨6~9点是心肌梗死、脑梗死最容易发生的危险时刻,到中午12点以后危险性就会逐步减小。

另外,对一系列心血管猝死病例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在一周中周一清晨血压水平最高,而且波动也最大,因而引起心血管事件概率也最高。这是因为通常星期六和星期日这两天的生活都会不怎么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活动比较多,经常熬夜,所以星期一上班心肌也会有所不适。

有一点也要了解,清晨的人体产生的不适感通常不被重视。不少人早上起来,有时觉得难受发病,也不当回事。有人只是偶然觉得胸闷一下,出气有点儿费劲,但是一作深呼吸就过去了。有人觉得身体壮,难受、胸闷不算回事。还有人一开始认为是胃的毛病,分不清哪儿是哪儿,具体位置都说不清楚。而且早上似乎给人一种错觉,觉得浑身有一点儿不对劲,可能是因为睡得不好,或者是起床太猛,往往就忽略了这种不适的感觉,这就等于把疾病给人体的信号忽略了。

还有一种清晨高血压,有研究发现,在服用降压药的人中,有接近一半人的血压在早晨会升到较高水平,这种现象叫做“清晨高血压”。其原因就在于降压药在白天起作用而降低血压,在药物开始失效的早晨血压就会升高。特别是一种“升压波型”的高血压(患者醒来时血压会急剧上升),有报告称其会使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增加约30%。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可以换药或改变服药时间。但是,特别要提醒的是,在睡前服用降压药来防止清晨高血压发生这种方式,一定要在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控的前提下,确定夜间血压确实升高才能这样做,否则夜间血压过低,也是危险的。

安全度过清晨危险期,要做到起床缓慢

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当人体直立时,有很多的血液集中到下半身,心输出量因而减少10%~15%,从而导致血压降低。

人体为了防止直立时出现低血压,动脉血管大都处于收缩状态,以保证人体的循环血量。当人体平卧时,动脉血管就不用处于收缩状态,而处于舒张状态。如果这时突然快速站立起来,收缩压会急剧下降,而舒张压基本保持稳定。

临床上,脑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常发生在夜间。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许多患者的心跳白天很平稳,但在夜间会有几次大的波动,并伴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大都发生在夜间起床时。据观察,脑中风也多发生在夜间。这是因为夜里起床太快,突然体位变化造成体位性低血压、脑缺血、头晕、晕倒,一下子就造成体外伤,有的人脑缺血变为脑血栓,有的人突然心脏缺血,变为心绞痛、心肌梗死,所以,经常有夜里体位突然变化而造成意外的。而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夜里醒过来,在床上先躺半分钟,不要马上起来,坐起来半分钟,两腿下垂半分钟,经过三个半分钟,再起床上厕所就没有问题了。

最危险的时候是在睡醒起床的一瞬间。人在熟睡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生理功能维持在较低的状态。而一觉醒来,呼吸、心跳、血压、肌张力等由抑制转为兴奋。醒后如果立即下床,功能低下的老年人可能猝不及防,难以适应,而容易摔倒。因为体位的突然变化,造成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特别是老年人交感神经调节速度慢,更容易发生危险。据统计,在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中,有20%的人因起床过急而猝死。要防止早上起床猝死也很容易。在早晨醒来时,不要急于起床,应先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仰卧,伸一下懒腰,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引起头晕。然后慢慢坐起,稍活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就不会有太大波动。

使用长效降压药物,长效降血压

在抗高血压药物中,长效药物是指那些降压谷峰比值在60%以上的,每天只要服用一次的长效片、控释片和缓释片。这些长效制剂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度过清晨危险期。

长效制剂一天只须服用一次,服用方便,提高了病人的顺从性。另外,长效制剂的副作用普遍比普通制剂小,也提高了病人的耐受性。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长效制剂,均是使药物成分在人体内缓慢、均衡释放,使24小时的降压趋于平稳,避免了普通片会使血压波动的不良现象,因而能更好地保护心、脑、肾等器官不受损害。

所以,服用长效制剂可以避免“清晨高危期”的危害。服用长效制剂后,在清晨时,血压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长效制剂可以避免晚间熟睡期中的脑血管危险期。当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血压可自然下降10%~20%,而长效药物一般是在每天早晨服用一次,到了晚间,虽也有降压作用,却不会出现降压高峰。因此,可以减少夜间血压低、血流缓慢,易造成脑血管意外的危险。

高血压病人应在清晨醒后立即服药,并经常自测清晨起床时的血压,一旦发现血压过高,可以在长效药的基础上加服短效降压药,因为短效降压药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可以起作用,吃完药后可以在床上静卧一小时后再起来活动,比较安全。

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本身不是长效制剂,也宣传可一天服用一次,对于患者来讲,简单的检验办法就是在清晨服药前,检测血压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即可。

高血压患者发生异常反应的处理

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会伴有脑血管意外。如果家庭中患高血压病的成员突然发病,家里的其他成员应能作出初步判断,并作些相应的处理,然后通知急救中心。另外高血压常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故做好护理工作也尤为重要。

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与进餐、体位有什么关系

通过对20例60~7l岁及40例28~59岁两组病例的对比发现: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进餐后血压下降、升高平均发生率各占一半,且血压波动比年轻人大;老年人吃米饭后,血压多数呈下降趋势,而摄入等量温水后,血压有升高的趋势。老年高血压病人大都伴有较明显的主动脉硬化,造成压力感受器反应迟钝,交感神经活动比较缓慢,进食后内脏血流会增加,血管扩张,出现一个迅速、大幅度且持久的血压下降,会引起大脑及心脏供糖、供氧不足,进而发生一系列进餐反应。因此,要在餐前、餐后测一下自己的血压,排除餐后低血压。对存在老年高血压进餐反应的病人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首先,要少食多餐。其次,劳累后应稍休息再进餐,然后从事其他活动。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平卧,头部稍低且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管内)。一般10分钟左右症状即可缓解。

此外,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除应经常自测坐位血压外,还要测静卧半小时后改坐位或立位的血压,观察自己是否存在由体位改变引起的低血压。若有低血压,就要注意缓慢、少量进食稀食,以防餐后跌倒。

另外,从卧位到立位时要慢慢由静坐片刻后再立起,防止跌倒。

“高血压紧急状态”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常有一些高血压病人出现血压突然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某种继发性高血压,如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或者是嗜铬细胞瘤突然发作,使血压突然间升高,并伴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来势非常凶猛,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数是年龄比较小的人。

另一种情况是,原来就有高血压史,血压在原来的基础上突然升高,发生这种情况常常伴有精神过度紧张,情绪过分激动的刺激,或者是停止服用降压药,也有少数原因不明的血压升高情况发生,可伴有头痛、呕吐、视物不清、心慌胸闷,甚至有意识障碍,这种血压骤然升高的现象,也可以反复发作。

当血压升高到超过180~200/110~120毫米汞柱时,我们称为“高血压紧急状态”,如此高的血压如果不及时采取降压治疗,就会发展到神志不清的高血压脑病,甚至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因此,无论有无自我感觉,在家自测血压时,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就应立即降压,否则会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