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这个本领早在1945年就被美国微生物学家克劳德·佐贝尔发现了。他在实验中发现,许多细菌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各种表面活性剂和多糖,这些物质能降低石油的粘性从而使粘稠的石油变得容易流动。
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家由于油井内的压力不足,油采不上来,结果石油大量减产,如美、英等国每天产油量比80年代初减少了50万桶。这与自来水的压力小,高层楼房的水龙头不出水的道理相同。结果,约有3400亿桶石油留在了井下,这些石油用传统的采油方法已无法开采出来,而这些残留在井下的石油相当于当时美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的2/3。
如此多的石油留在井下,实在让人们心有不甘!美国能源部更是心急如焚,为了鼓励人们想出办法把这些老油井的油开采出来,他们投入了大笔的资金。
科学家们也进行了研究,其中石油专家迪安·威尔斯等人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残存在老油井中的石油后提出,残存在老油井中的石油之所以开采不出来,主要是因为石油是一种流动性较差的粘稠的黑油。它们较多地储藏在地层的一些小缝隙中,很不容易向外流动,所以开采起来就比较困难。
这时,威尔斯想起了佐贝尔的一项重要发现,即细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降低石油的粘性。顿时,威尔斯对解决这个难题的信心倍增。
佐贝尔的发现给了威尔斯很大的启发,他决定利用细菌来开采石油。威尔斯很快便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了,他于1990年2月在得克萨斯州借助细菌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得州有一个即将枯竭的老油井,他将经过特殊繁殖的细菌和一些废糖浆灌进了这座已开采了几十年的600米深的旧油井中,然后将井口封住。几天后,这个油井又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产油量由原来每天生产2桶石油增加到每天生产7桶石油。
究竟是什么使这口老油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答案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菌。原来,那些小得无孔不入的细菌在这项开采中,担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在进入了那些不易流动、"藏"在地层里的石油中以后,就在那些石油里开始繁殖、发酵和扩散。这些细菌就像一家生产活性剂的地下工厂,很快就使石油的粘度大幅度降低,增加了它的流动性,从而使油井下的压力增加了,这样就促使石油从缝隙里顺利地流了出来。
不仅美国,其他国家也很快发现了细菌的巨大作用。英国伦敦北部的一家叫做"生命力量"的公司也于同年9月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用一条管子顺着输入油井的流水把细菌送到井下,然后再送入控制剂量的适当食物来促进细菌的生长繁殖,这样做不仅使井下有毒的废物在这些不断繁殖的细菌的作用下得到了清除,也使地下油层中的许多石油被挤了出来。
如此看来,只要人们有效地利用"采矿"细菌,就能使这些小不点成为人类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