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苏联军队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同纳粹德国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战。苏军的一个火箭炮兵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敌人的军用列车和铁路枢纽站。这种火箭炮发射时,像火山喷出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地倾泻在阵地上,其声似雷鸣虎啸,势如排山倒海,打得敌人昏头转向,惊慌失措。阵地上,浓烟滚滚,留下一块块黑色的焦土……
短暂的炮轰,不仅消灭了大量敌人有生力量,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憾。当时,德军不知道是什么新式武器,士兵们嘴里连呼“鬼炮,鬼炮……”,吓得四路奔逃,狼狈不堪。以致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惊胆颤。而火箭炮经过这次战斗,便名声大振,备受器重。
由于这种火箭炮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加上它外形独特,声响异常,不仅德军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武器,就连苏军广大官兵也不了解这种武器,甚至叫不上它的名字。斯摩棱斯克交战结束后,苏军士兵们好奇地跑到M—8型火箭炮阵地,争先恐后地目睹这种一上战场就立下赫赫战功的神奇武器的“尊容”。他们围着火箭炮上下左右仔细地端详着、轻轻地抚摸着,嘴里不停地发出赞叹声。当一些战士看到每门火箭炮的炮车上都刻着“K”字母时,便随口亲昵地称它为“卡秋莎”。
从此,“卡秋莎”就成了M—8型火箭炮的代名词,人们只知道“卡秋莎”,而它的真名字——M—8型火箭炮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卡秋莎”火箭炮的基本原理,可追溯到我国明朝发明的“火箭溜”和“架火战车”,这些我们在前面都说到了。
架火战车装有6个火箭发射器,而“卡秋莎”炮有8条火箭发射导轨,但其形状却与“火箭溜”很相似。
火箭炮的威力之所以大,是因为它在很短时间内能向目标区域发射大量的火箭弹,对集结的敌人、坦克和器材车辆进行突然的袭击。例如由18门“卡秋莎”火箭炮组成的炮兵营,一次齐射,就能发射近300发火箭弹,其威力之大、响声之强,足以将敌阵地化为一片火海焦土!即使敌人不被炸死、烧伤,也会在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这种炮的缺点是打得不准,难以击中点目标。所以,火箭炮是一种大面积压制和歼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火箭炮除了威力大以外,还具有能连续射击、转移阵地灵活,操作使用方便等优点。例如“卡秋莎”火箭炮用汽车运载,行驶速度可达每小时八十多公里。这样,它对一个目标射击之后,还没等敌人发觉,就神出鬼没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发射,使敌人难以追踪捕捉。与其他炮比起来,火箭炮的构造是很简单的,它仅由发射装置、瞄准装置、发火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发射装置中的定向器,是火箭炮的主要零件之一,火箭弹就是通过它定向而飞至目标的。定向器的形状较多,有管式、轨道式、笼式等几种。“卡秋莎”火箭炮用的是一种轨道式定向器,其形状和火车的导轨相似。
火箭炮一般都是多管联装的,它由几管、十几管、几十管,甚至一百多管组成。这种火箭炮发射的是不带控制装置的火箭弹。弹上装有尾翼,以保证飞行时稳定,不翻跟头。
火箭炮自问世以来,发展是很迅速的。现在世界各国已制成许多种新式的火箭炮。例如美国研制成的12管火箭炮,可将火箭弹发射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它的威力也真够大的,一门火箭炮十二管一次齐射,相当于28门大口径榴弹炮各发射一次所具有的威力。
火箭炮可以装在飞机和舰船上发射。现在也有采用火箭炮撒布地雷打击坦克,或者用它抛散炸药包进行扫雷,为坦克在雷区行进开辟通路等。它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卡秋莎”的美名将会流传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