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荣格心理术
26230800000015

第15章 从自我认同到自我实现

为什么身家数百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不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呢?为什么现实中自认为什么都懂的人却不怎么受欢迎呢?积极主动的人为什么会在瞬间变成另外一个人……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印证了荣格的自我认同理论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在现实中,类似于自我认同的案例非常多,而这些案例大多是以荣格的自我认同理论作为切入点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认同呢?对此,荣格给出的解释是:个体依据自身经历所反思、理解到的真实的自我。简单说来就是“我是谁”“我具备怎样的能力”“我要达成怎样的目标”……通过对自身的充分认识寻找隐藏在内心的强大力量。自我认同理论不但可以帮助人们理清头绪,而且还能给人们提供分析方法,可谓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吉登斯对于荣格早期提出的自我认同理论有一定的研究,而他在此基础上又结合自身多年的潜心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建立帮助人们从中领悟到了自我认同的精髓。

吉登斯认为,个体通过向内用力和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而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其实,个体就是依据自身经验反思理解的自我,而“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但自我认同并不是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自我实现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它是继个体生理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求的优势出现过后而孕育出来的最大强度的总体需求,即自我完善这样的人性需求。可以说,自我实现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目前,自我实现已经成为当下在心理学界、教育界以及大众媒体之间广泛传播的焦点性话题。其实,现代背景下所说的“自我实现”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最先提出来的。他曾表示,自我实现就是个体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自身的天资、能力以及潜在能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表现出竭尽所能的特征,目的就是让自己趋于完美。也正是因为如此,自我实现是很难做到的。纵观历史,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人少之又少,通常只有极少数伟大的人物才能做到自我实现。那么,普通人该如何自我实现呢?在吉登斯看来,自我实现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1)吉登斯认为,自我可以被看成是个体负责实施的反思性投射。很多时候,自我的反思性投射大多是个体的反省意识产生的结果;缺少自我反省意识,自我就不会有丝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个体原本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通过对自身加以塑造的结果。

(2)个体的自我反思是持续性的,也是时刻存在的。也就是说,个体在每时每刻或者在有规则的时间间隔内参考正在发生的事件实现自我质问。比如,个体习惯于问自己:“目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究竟在想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我感受到什么?”等等。

(3)在吉登斯看来,自我认同作为一种连贯性发生的现象,它被设定为一种叙事。为了使这种叙事变成鲜明的记述,也为了维持完整的自我感,个人日记、人物自传的写作和阅读就成了现代生活中的个体寻求和建立自我认同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需要从社会上的名人或者具有榜样力量的人那里找到自我的影子,并让自己和这些人一样去进行创造性的投入。

(4)自我实现其实蕴含着对时间的有效控制。吉登斯认为,和“时间保持紧密联系”是自我实现的基础,因为时间是让生命趋于完美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实是个体伴随着对未来要发生的生活轨迹的一种预期。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个体是如何把握生命进程以及自我设问的过程。毕竟,时间是自我意识生成的起点,人类的生命不可避免地要与时间为伴,而人类生命意识也是在时间的体验中升华而来的。个体的自我发展以及各种需求总会在时间中不断生成,因为时间是让生命趋于完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拥有自我实现感的个体应该珍惜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也正因为如此,自我叙事的完整性才得以建立,而通过时间控制和积极互动的过程也才会更加秩序化。

(5)自我实现还可以理解成风险和机遇之间的平衡。由于风险和机遇同时存在,所以在这种平衡的两端就会出现一端是回避风险,一端是紧抓机遇的情况。在现实中,从众多个体的实际经历中可以看出,无论生活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磨难,只要个体想战胜命运,必然会探索新观念,不断地进行摸索,从而击败磨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风险和自我挑战才提升了个体自身的价值,让个体离自我实现的目标越来越近。

(6)吉登斯还认为,人类的生命可以看成是一系列的“过渡”。那么,协调这些不断“过渡”之间的转变,对付这些不断“过渡”过程中所蕴含的希望的风险,就成了解决个人危机的关键。个体在面对生命这一系列的“过渡”时应该适时地进入自我实现的反思性动员的轨道之中,从而实现大踏步地跨越和提升。

(7)自我实现的道德线索就是可信度,它的基础就是“对自己的诚信”。能够可信地行动不仅仅是依据尽可能有效和完善的自我知识的行动,也意味着使真实的自我脱离虚假的自我的困扰。因为对自己真实就意味着去发现真实的自己,这对主动建构自我十分有利。

由此不难看出,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通过尝试性地揭开现代社会中个体和社会发展或变迁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相生相克的关系),重新构筑了荣格早期提出的自我认同理论。吉登斯认为,一方面,是新条件下追求自我成就感的表现,这种表现代表着个体超越制度约束的努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现代性制度的反思性得以延伸和扩展。虽然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有意识计划为自我实现和自我把握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为原本外在于个体的现代性提供了空间的延伸。由于现代社会中制度解释具有高度的外延性,因此个体对生命历程的规划越自觉,其现代的控制力就会越大。而最终个体的经验会逐步被“存封”起来,变得与事件和情境越来越疏远,从而让个体丧失了生命历程中的道德性。可以说,在“现代性”情境下西方人所追求的“自我认同”已经成了“悖论”。在个人主义主宰的西方社会,个体“自我认同”的终极性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