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庄子·在宥》)
拥有即此时可属我,彼时可不属我;占有即死死抱住,绝不让别人碰得半点。两种观念,孰为上?
心态导致胜负
过了“拥有要少要无”的阶段,可以拥有多一点。因为你那时已是领头人物与中心人物,不拥有多一点,就不能带领万物前行。注意,是“拥有”,不是“占有”。
庄子讲的“大同”与孔子讲的“大同”不一样,孔子讲的“大同”是让人往前走,最后都到一个地方;而庄子讲的大同是让人就地觉醒,明白大家原都在一个地方。
孔子的手段是“礼”,庄子的手段是“道。”
庄子在《齐物论》中已讲过要“与万物齐一”,在此又讲“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意思是物我两忘,在自然洪荒中同生同死。既然同生死,就不分彼此,可以拥有多一点。
一个平时节约的人在勤劳致富后可以多花点钱,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多情公子因为才高八斗赢得众多女子青睐,他可以多有几个情人,这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获道之人因为与万物同归,引领万物,自然也是可以拥有多一点。
一般来讲,我们要讲“拥有少一点”好,因为那样才是清静无为的做法。但过了这阶段后,就可以“拥有多一点”了。因为那时你已经是个领头人物与中心人物,你不拥有多一点,反而不能带领万物前行。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拥有多一点。
我在《光线传奇》一诗的结尾写道:
我是一枝欢乐小箭,
带领万物射向托起的远方。
我洞穿的心灵供你穿越,
我悬浮的目光将你萦绕。
后两句比较重要,讲我已引领众人后,也要把我奉献给众人。可以拥有多一点,这不是指某人,而是大家都拥有多一点。具体讲是大家交叉拥有。共同拥有。这样就可以把拥有之物从少变成多。这样,大家的生命都会充盈、饱满,就像一块成熟的麦田黄橙橙地等待收割。
多到一定时候,就没有了。拥有到尽头,就会失去。有智慧的人不等手上之物被掠夺,就自己先放弃,这样就不会因失去而痛苦,却多了一分轻松的快感。
落花缤纷,这是对花与树的双重解脱。满树繁花时,其实树本身觉得闷,只有等繁花落尽,它才恢复轻松的自由之身,同时又期待新的花季降临……
如此循环不已,莫有其极。所以我们不要做树,要做花,这样才潇洒自在,才能逍遥游。
我在家里来了客人时,满心欢喜,但又觉得烦,因为要陪他说话,劳神,客人走后还要打扫半天。既高兴,又累,好处与坏处刚好抵消,等于客人没来。但我又真实地失去了时间,所以还是赔了。
而自己做客人就不同了,可以不管那么多,谈得拢就谈,吃饭喝酒可以随意,我又用我的话或其他帮助让朋友受益,我给予的多于他给予的,我不欠他,同时我拥有很多,包括逝去的时间也是永久拥有了,所有赚了一大笔。
可以拥有多一点,关键是看怎样拥有。
注意,是“拥有”,不是“占有”。
“占有”是霸道的做法,“拥有”是温柔的做法。“占有”很笨重,会伤害人;“拥有”很轻盈,双方都幸福。
打个比方,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情人,妻是拥有,妾是既拥有又占有,情人则完全是占有,说到底当然是妻子好,因为她不会失去。情人就不同了,她可以做你的情人,也可以做别人的情人。你怕失去她,就拼命占有,同时拼命讨好她,但这都是没用的。
拥有流星不如拥有星空。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怎样拥有多一点》:
尧到华地巡视。
华地守护封疆的人祝福他:“祝福圣人长寿!”
尧说:“不要。”
“祝福圣人富有。”
“不要。”
“祝福圣人多男孩。”
“不要。”
守护封疆的人说:“人们都求长寿、富有、多男孩,你为何不想要?”
尧说:“多男孩就多恐惧,富有则多麻烦,长寿则多辱。”
守护封疆人说:“天生万民,自然会授予一定职事,富有使人共享,有何麻烦?天下太平,万物昌盛很好,长寿厌世可以离开人世而升天,无病、老、死之忧,有何不可?”
守护封疆的人离去时,尧跟在他后面说:“请问该怎么办?”
守护封疆的人说:“你回去吧。”
尧拥有天下,拥有很多,他又怕失去,有些想放弃。那守护封疆的人告诉他你可以通过与大家分享而拥有更多,同时不会失去。
这多好。
好东西越分享越多,越分享越好。
孟子曰:“独乐乐不若众乐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开怀大笑时,如果是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笑,就可以笑倒一大片,笑声多,欢乐多。独自微笑当然也是一大人生境界,但两个人一起微笑,那种微妙的快感也是很好的。
多与少是平等的。
有与无是平等的。
我们有时可以不要,有时可以少要一点,有时可以多要一点,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总述庄子妙义为:
一、关于“无”。天下本我有,可以不要。虽说不要,其实已拥有。
二、关于“少”。为了凸显我在天下之中的本体地位,可以稍稍出众。一旦太张扬,马上退回去做隐士,孤独是一种繁华。
三、关于“多”。我已获道,应当引领众生。这时可以拥有多一点,大施雨露,才能万卉齐芳。
当已经拥有多一点时,要注意公平问题,不能赏也不能罚。凡是通过赏罚手段达成“同一”的,必会很快失去。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伯成子耕田》:
尧统驭天下,立伯成子为诸侯。尧授位于舜,舜授位于禹,伯成子辞官回家种田,禹前去看他时,伯成子正在田问耕作。
禹上前居于下方,站着问:“尧在位时,先生被立为诸侯,今我在位时先生却辞官归隐,请问为何?”
伯成子说:“尧统驭天下,不赏奖百姓自然勤勉,不刑罚百姓自然戒恶,现在你施行赏罚百姓却不仁爱,刑罚建立,后世祸端却从此开始,先生怎么不走开呢,别耽误我的事。”
于是低头耕种,不管禹了。
不要赏罚别人。
你才会拥有更多。
尧舜的境界都很高,禹的境界稍为差一点。大禹治水拯救了中国,但大禹也打开了名利的大门,用赏罚等暴力手段治天下,从此生民禁锢,积重难返。这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如今我们要重返自由,就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
黄帝当年也是用杀伐取天下,后来被广成子点化,明白要清静无为,这才开了我中华数千载文明历史。大禹只学了黄帝的事功,没有学黄帝的道,所以算不上圣人,离逍遥游差得太远。
一切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这不是谁给的,因为我本来就有。通过先掠夺后解放方式获得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须知:生命高贵。
须知:我本自然。我本自由。
企图自己自由而让人不自由的人,必会被自然之道反弹,很快丧失自由。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不要拘束人》:
鲁国国君请教蒋闾葂指导国事,闾葂推辞不掉而告诉他:“为政必须做到恭敬节俭,选拔公正忠直的人而没有偏私,百姓还有谁敢不和睦。”
闾葂又不知自己说得是否对,便去请教季彻。
季彻俯身大笑说:“伟大的圣主统驭天下,让百姓的心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使他们的教化各有所成,陋习各有所改,但百姓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圣人是要百姓同于自然之德而心安,像你说的这些话,对于帝王的德业如同螳臂挡车,必不能胜任,真要这样便身处高危,朝廷多事,将争着归往的人必然很多。”
总述季彻之意,就是希望闾葂也好,鲁国国君也好,都不要限制别人的自由,否则不但不会拥有多一点,还会全部失去。季彻的话很准,历史上的好几位鲁国国君都因严刑峻法,被臣民政变暴动杀死,太惨。
我在此说“可以拥有多一点”,是说“可以拥有自己多一点”,而不是“拥有别人多一点”。你自己的东西就够多了,享之不尽,用之不完,何必他求?
什么是你自己的东西?问你的心。
记住:是“可以拥有多一点”,不是无限。
多与少大打出手
第一场,多胜了
多说:“来来来,我们打架。我们人多,你准输。”
少硬着头皮上,输了。
第二场,少胜了
少说:“来来来,我们打架。我们人少,但我们团结,每击必中,你准输。”
多不信,一呼拉都上,结果真的被少打败了。
第三场,多与少都输了
多与少反反复复,打得不可开交。
这时“无”出现了,说:“你们或多或少,都是‘有’。无中生出有,有又要归于无。你们去死吧!”
于是在前面出现一个大深坑,多与少都掉下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