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正处在长身体关键时期的儿童、青少年不吃早餐的危害更大,少了一次补充营养的机会,还打乱了生命节律。不吃早餐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大多会在上午第三、第四节课的时候感到饥饿,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早餐不要吃得太少
早餐如果吃得过少,血液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葡萄糖供应,时间一长会使人疲倦无力,头昏脑涨,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现象,使人无法精力充沛地学习和工作。
因此,要重视早餐的质量,不宜吃得较少。
早餐不要起来就吃
在睡眠时,人体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休息,唯独消化器官仍在消化吸收晚餐存留在胃肠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渐渐进入休息状态。
一旦早餐早吃,势必会干扰胃肠的休息,使消化系统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的状态,扰乱了蠕动的肠胃节奏。
人经过一夜睡眠,从尿、皮肤、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早晨起床后处于一种生理性缺水状态。
所以,早起的人们不要急于吃早餐,起床后先饮一两杯温开水,它对人体内器官有洗涤作用,可防止疾病发生,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吃早餐。
早餐不可全吃干食
早晨,人们经常看到一些上班族拿着面包、馒头、糕点或饼干等匆匆忙忙边走边吃,而长期这样吃“干食”是不可取的。
因为清晨起床后,人的胃肠道功能尚未由夜间的抑制状态恢复到兴奋状态,消化功能弱,食欲也不好,此时若只吃一些缺乏水分的干燥食物,肯定吃不多,也不容易消化。
同时,人们通过一夜睡眠,机体消耗了不少水分,已经处于相对脱水状态,应当及时补充一定量的水分。
所以,早餐应该吃一些富含水分的食物,或餐前适量喝些温开水、豆浆或热牛奶之类的液体:这样既可及时弥补体内缺水状况,有利胃肠消化,使肌体的新陈代谢恢复到旺盛状态,有利于白天的工作和学习,还能有效预防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早餐不宜先吃冷食
吃早餐时,千万不宜吃冷食。因为,开始吃冰冷不会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时间一长或年龄渐长,会发现大便稀湿、皮肤弹性变差、喉咙痰多、时常感冒、小病不断等症状,其实,这是伤了胃气,降低了身体抵抗力的缘故。
所以,早餐应吃些热食,然后再配些其他食物,如蔬菜、面包、三明治等。
早餐不宜只吃鸡蛋加牛奶
早餐只饮一杯牛奶加上两个鸡蛋,这不但没有营养,并且很不科学。
人体热源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如果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脂肪和蛋白质就会被作为主要热源物质。
如果早餐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而只摄入鸡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它们就会被作为热源物质而且分解。这既是一种营养素的浪费,又使得体内氮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使肌体遭受损失。因此,早餐不宜只吃鸡蛋加牛奶。
午饭不宜吃得太饱
在城市,人们特别注重中午的一顿饭,不仅吃好,而且吃得很饱。注意中餐的饮食是对的,但不应吃得太饱,因为太饱会带来疲劳。
脂肪多的食物和精制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脂肪转化为能量,所需时间比其他营养品要长,而精制糖之类,能使胰岛素一下子激增,接着使血糖含量剧降,两者经常升降,人就会头痛、疲劳。
午饭吃得太饱会令人昏昏欲睡,但在晚上睡觉前,吃得太多却有相反效果,消化系统会因超时工作,使人难以入睡。
午饭莫要对付着吃
有的上班族显得非常匆忙,午饭也没有办法和同事一起去吃,只能叫一份三明治,面对着一堆资料匆忙地吞下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最好是让自己得到真正的休息,即使很短(至少20分钟),也一定要避免在压力之下就餐。
出去买一份午餐,坐在比如公共花园一类的地方——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不必吃得匆匆忙忙,而且消化会好。同时别忘了在午餐中加一份酸奶和一个水果。
不管怎样,即使你非常非常忙,吃饭的时候也要注意细嚼慢咽,因为唾液也可以帮助消化。
更多的情况下,是许多人每天都在食堂吃午餐。当然,只要你会选择,平衡的饮食还是非常有可能的。首先,要避免吃热的(馅饼、比萨)和熏肉食品,它们都含有大量的脂肪。最好选择一份生的蔬菜。主菜可以选择一份鱼或者肉,配一些蔬菜。最后来一份乳制甜点(酸奶,奶油甜点,泡沫蛋白),一小份果泥或者一份水果沙拉。
中餐不饱别用晚餐补
有的人中餐不吃饱用晚餐来补充,这样会使餐营养分配不均衡,危害身体健康。
因为晚餐如果摄入过于丰盛,不仅会促发心血管疾病,还会诱发肠癌,易做噩梦,容易肥胖,甚至还会出现猝死的现象。
因此,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更为重要,一定不要忽视早中餐的摄食,致使晚餐吃得过饱。
晚餐太迟易患尿路结石
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而食物中含的钙除一部分通过肠壁被肌体吸收外,多余的全部由尿中排出。据测定,人体排尿高峰一般在进食后四至五个小时。
而晚饭吃得过晚,比如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进食,排尿高峰便在凌晨零点以后,此时人睡得正香,高浓度的钙盐与尿液在尿道中滞留,与尿酸结合生成草酸钙,当其浓度较高时,在正常体温下可析出结晶并沉淀、积聚,形成结石。
因此,除多饮水外,应尽早进食晚餐,使进食后的排泄高峰提前,排一次尿后再睡觉最好。
晚餐未必都应“吃得少”
生活中流传这样的说法:“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其实晚餐要吃少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通常情况下,“晚餐吃得少”是以早睡为前提的,若晚餐吃得过饱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还会干扰大脑皮层的抑制,妨碍入睡。
但是,对于学生、教师、医生等脑力工作者而言,由于晚上大多有开夜车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少吃晚餐,相反,还要适当加点夜餐。否则,经常熬夜挨饿,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产生胃肠疾病和低血糖症状,对健康不利。
因此,晚上需要较长时间工作、学习的人,一定要将晚餐吃饱、吃好。晚餐饮食应以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食物为主,这类食物既能帮助消化,防止便秘,又能供给人体需要的纤维素和微量元素,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血液循环,有益于人体健康。
晚餐和晚餐后经常吃甜食令人发胖
国外科学家曾以白糖摄入进行研究发现,虽然摄取白糖的量相同,但若摄取的时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科学家将动物分成两组,一组早上喂含白糖的饲料,晚上再喂普通的饲料,另一组则正好相反。前一组由于是早上喂含白糖的饲料,因此,吃完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做运动;而后一组则是一吃完就休息,它们虽然全天的白糖摄取量相同,但一段时间后,晚餐喂含白糖饲料的一组,血中中性脂肪浓度比另一组高得多。
因为肝脏、脂肪组织与肌肉等的白糖代谢活性在二十四小时不同的阶段中会有不同的改变,原则上,物质代谢的活性随着阳光强弱的变化而改变;身体方面则受休息或活动状态的强烈影响。
白糖经消化分解为果糖与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后分别转变成能量与脂肪,由于运动能抑制胰岛素分泌,对白糖转换成脂肪也有抑制作用,所以摄取白糖后立即运动,就可抑制血液中中性脂肪浓度升高。而摄取白糖后立刻休息,结果则相反,久而久之会令人发胖。
临睡前不宜进食
晚上,身体经过一天的活动,各器官都开始由兴奋转入相对的抑制状态。胃肠功能也显著下降,如在睡前进食,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和功能紊乱。
睡前进食,食物停滞在胃中,促使大脑兴奋性提高,入睡困难。即便是入睡了,还会产生咬牙、梦语、遗尿和噩梦等。
此外,若再无饭后刷牙的习惯,食物残渣停留在口腔里,细菌容易繁殖,还易引起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因此,在睡前不宜进食。
一日不能只吃两餐
一日两餐是不科学的膳食习惯。一日两餐,饮食相隔时间太长,人容易饥饿,等到进餐时,必会进食过多,这样不仅增加了消化器官的负担,而且还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日两餐,还使胃在一饥一饱中易形成胃病。只有一日三餐或四餐,可使人保持良好的食欲,使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更充分。
因此,自古以来沿袭的一日三餐制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对消化系统有良好的作用,对人体营养的吸收和利用有很大的好处。所以,不宜一日只进食两餐。
饱食是致病之由
古语有云:节食能养身,饱食能致病。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饱食除导致营养过剩、诱发肥胖症外,还容易导致高血压、胆石症、糖尿病等;同时,饮食过量势必增加胃肠等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胃痛、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导致胃炎、肠炎、胰腺炎、胆囊炎等;饱食因热能摄入太多,会使体内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氧供应不足,脑组织萎缩和脑功能退化,引起记忆力下降、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急能力减弱等,甚至最终出现痴呆。
晚餐过饱,还会影响睡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使人精力疲惫,精神不振;饱食还会损伤细胞,使人早衰。
肌体在把氧气和营养素转化为能量的同时,不断产生一种叫自由基的化合物,自由基能导致细胞损伤,动脉血管硬化,引发疾病、衰老,甚至死亡。而人体摄入的能量越大,产生的自由基就越多,人老化的程度也就越快。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饱食,每餐以七八成饱为佳。
吃大排档要留神
进入夏季,路边的大排档里羊肉串、麻辣烫生意红火异常,大家都觉得在露天的环境里饮啤酒吃肉串痛快异常。
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高温高湿天气正是适于各种病菌的繁殖时期,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严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
需要格外引起注意的是,有些大排档的经营者为招徕顾客,制作一些特色的熟食和凉菜,但又不具备加工条件,常因加工或贮存不当造成致病微生物污染。
有关人员指出,大排档大多缺少与固定门店制售相适应的设施,如缺少下水道、无冷藏设备、制售时间长、食品暴露面大、食品安全难以保证。更有甚者,有的大排档无有效的防食物腐败、尘土、蝇、鼠等设施,尘土飞扬、苍蝇叮爬,极易污染食品,发生食物中毒。
因此,在大排档或夜市饮食摊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少吃凉菜、海鲜和烧烤食品,不要生食水产品和肉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食物中毒。
常吃夜宵易患胃癌
近年来,都市里吃夜宵的人与日俱增,似乎三五相聚地吃夜宵相当惬意。殊不知,正是这诱人的夜宵在虎视眈眈地威胁着你的胃,吞噬着你的健康。
日本医学家粟田英男教授通过长期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常吃夜宵易引发胃癌。他曾对30~40岁年龄组的人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胃癌患者中,晚餐时间无规律者占38.4%。
该教授认为,人的胃黏膜的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约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而这一再生修复过程一般是在夜间肠胃道休息时进行。如果经常在夜间进餐,胃肠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其黏膜的修复也就得不到必要的修复。
其次,夜间睡眠时,食物长期滞留在胃中,可促进胃液的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
第三,如食物中含有致癌物,会长期滞留胃中,更易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癌症的发生。
因此,这是一种不良饮食习惯,应尽早克服,同时晚餐的食量也宜适当控制。
节日注意预防美味综合征
专家提醒,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来临之际,消费者应该注意预防“美味综合征”。
有人对曾患过“美味综合征”的100余例病人临床统计分析以及理化检验结果表明,病人食入的鸡、鸭、鱼、肉等高脂肪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麸酸钠。麸酸钠一旦进入人体后就可分解为谷氨酸和酪氨酸等,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再转化为有毒、有害物质,随血液流到脑部后,会干扰大脑神经细胞正常代谢,使生理功能发生紊乱。
预防“美味综合征”的关键是防止暴饮暴食。有关卫生专家指出,对美味佳肴应该以品尝为主,一次不宜吃得过多、过饱。尤其是患有胆囊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的人,更要科学地对待饮食。为防止“美味综合征”发生,节日期间还应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体内有毒物质排泄。
对于“美味综合征”症状明显和严重的病人,应及时就医,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生吃活食,被误导的时尚
目前,“生吃活食”渐渐流行了起来,很多人认为这样吃可使其营养丰富,味道更鲜美。日本人就将生鱼片当做美味佳肴,一些人甚至兴起吃活蛇、活蛙、活禽。其实,万事都不能绝对化,我们认为“生吃活食”不能作为一种饮食习惯进行倡导。
在一般人看来,活鱼好吃,进而把“活鱼活吃”视为最佳吃法。但是,无论从营养价值或口味上,烹鲜活鱼或刚死不久的鱼,均非最佳选择。
鱼和其他动物一样,死后肌肉组织仍然继续进行着僵硬、自溶、腐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处在僵硬阶段的鱼,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尚未被分解为氨基酸,这时烧的鱼吃起来肉质较硬,不够鲜嫩,且营养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
不少人还喜欢吃半生半熟的蔬菜,认为鲜嫩可口,其实这样的蔬菜可能会有毒素。如未成熟的青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多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鲜芸豆(又名四季豆、刀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食生或半生不熟者都易中毒。
不宜“少吃饭,多吃菜”
当前,很多人在吃饭聚餐时,总是抱着“少吃饭,多吃菜”的态度,他们认为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更有一些过分关注自己身材的女性,将这一条奉为减肥的“至理名言”。其实,这对身体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的热量营养。人体以及身上的器官,90%是由水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正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人一天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饭也有着其他营养成分不可替代的必需性。
而且人过多地摄取菜肴,会给肠胃造成极大的负担,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蔬菜是“吃”油的,许多菜都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有的菜甚至就像泡在油里。这样吃下去,就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
因此,营养学家提倡主食与副食要科学合理地搭配,其中主食还要占有绝对的比重。
清淡不等于吃素食
一些老年人信奉清淡的饮食方式,于是干脆一日三餐吃素。其实,这进入了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