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抛弃初乳喂养
初乳是指母亲产后3~7天内分泌的乳汁,这种乳汁浓稠而呈淡黄色。此后的乳汁称为成熟乳。
初乳的量很少,但与成熟乳汁相比,初乳含脂肪较少,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大部分是球蛋白。初乳的黄色是由白血球及乳腺细胞中产生的一种叫做腺脆初乳球的细胞所致。这种细胞比其他脂肪的粗度大,含核,核的颜色为黄色。初乳与成熟乳之间的最大差别是初乳中含免疫物质的量高。
新生儿通过吃初乳可得到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保护新生儿免受感染。其中的免疫球蛋白A,宝宝吃后可以黏附在胃肠道的黏膜上,抵抗和杀死各种细菌,从而防止宝宝发生消化道、呼吸道的感染性疾病。此外,初乳中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可吞噬有害细菌,具有杀菌和免疫作用。
初乳中含脂肪量较低,正好与刚出生的小儿胃肠道对脂肪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特点相适应。早产儿妈妈的初乳中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含量更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宝宝的营养需求,而且更利于早产宝宝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宝宝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初乳是预防新生儿患病的重要食物,初乳的量虽少,但营养价值很高,易消化吸收,因此一定要让新生儿食用。
忌新生儿哺乳方法不当
正确的哺乳方法可减轻母亲的疲劳,防止乳头的疼痛或损伤。无论是躺着喂、坐着喂,母亲全身肌肉都要放松,体位要舒适,但一般采用坐姿,这样有利于乳汁排出。
哺乳前先用肥皂洗净双手,用湿热毛巾擦洗乳头乳晕,同时双手柔和地按摩乳房3~5分钟,可促进乳汁分泌。然后要精神愉快,眼睛看着孩子,抱起婴儿,使孩子的脸、胸、腹部和膝盖都面向自己,下颏紧贴母亲的乳房,嘴与乳头保持同一水平位。
母亲将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下方,呈“C”形,托起整个乳房(成锥形)。若乳汁过急,可用剪刀式手法托起乳房。先将乳头触及婴儿的口唇,在婴儿口张大,舌向外伸展的一瞬间,快速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宝宝口腔。同时用温柔爱抚的目光看着宝宝的眼睛。
这样婴儿在吸吮时既能充分挤压乳晕下的乳窦(乳窦是贮存乳汁的地方),使乳汁排出,又能有效地刺激乳头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促进泌乳和喷乳反射。只有正确的吸吮动作才能促使乳汁分泌更多。
然后,让婴儿先吸空一侧乳房,再换另一侧,下次哺乳相反,轮流进行。哺乳结束时,让宝宝自己张口,乳头自然从口中脱出。喂奶后要抱直宝宝轻拍其背,让宝宝打个“嗝”,以防溢乳。若宝宝入睡应取右侧卧,以防吐奶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哺乳时间与次数不必严格限定,奶胀了就喂,婴儿饿了就喂,吃饱为止,坚持夜间哺乳。如果乳汁过多,婴儿不能吸空,就应将余乳挤去,以促进乳房充分分泌乳汁。要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不要轻易添加奶粉,那样容易使母乳越来越少。
忌对双胞新生儿喂养方法不当
绝大多数双胞胎不是足月分娩的,发育不成熟,双胞胎的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宜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法。
双胞胎出生后12个小时,就应喂哺50%糖水25~50克。这是因为双胞胎体内不像足月单胎有那么多糖原贮备,如果饥饿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低血糖,影响大脑的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第2个12小时内可喂1~3次母乳。此后,体重不足1500克的新生儿,每2小时喂奶1次,每24小时喂12次;体重1500~2000克的新生儿,夜间可减少2次,每24小时喂10次;体重2000克以上的新生儿,每24小时喂8次,3小时1次。
这种喂哺法,是因为双胞胎儿瘦而轻,热量散失较多,热量需要按体重计算比单胎足月儿多,每天每千克体重需35~60千卡热量。
若无母乳或母乳不够,可用牛奶和水配成1∶1或2∶1的稀释奶,再加5%的糖喂养。奶量和浓度可随孩子情况和月龄的增加而逐步调整。
在双胞胎出生的第二周起应补充鲜橘汁、菜汁、钙片、鱼肝油等,从第五周起应增添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泥糊、宝宝福等。但一次喂入量不宜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
不宜穿工作服给婴儿喂奶
有的母亲常穿着工作服到哺乳室给婴儿喂奶,这是很不卫生的一种做法。
因为工作服上往往会沾染上尘土、油污、铁屑以及毒性很强的化学物质,尤其在医院工作的母亲,衣服上还容易沾上细菌和病毒,这些病菌很容易通过喂奶传染给小儿。有的小儿有吮吸手指的坏习惯,就更容易把手上沾染的脏东西和有害物质吸进嘴里。婴儿抵抗力不足,一旦吃进脏东西,很容易得病。
为了培养活泼、健壮、聪明的孩子,奉劝各位母亲,在岗位上一定要把工作服脱下,换上干净的衣服,并把手洗净,再去哺乳室喂孩子。
不能给刚出生的宝宝喝糖水
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要尽量做到早开奶,宝宝天生具有的吸吮能力,能够有效地刺激母奶的分泌。虽然开始时量少,但是母奶中含有足够的水分足以保证宝宝需要了,不会感到口渴。
如果加了糖水,会影响宝宝的食欲,减少宝宝吸吮时的力度,降低对乳头的刺激,使得母乳分泌量减少,甚至有的造成奶瓶错觉而拒吸母奶,从而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糖水使胃内产气增加,引起肚胀。使用奶嘴喂糖水容易增加感染的机会。
不宜躺在床上给孩子喂奶
许多年轻的母亲有躺在床上给孩子喂奶的习惯,特别是夜间,这样做的更多。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当的,会导致不良后果,很容易使婴儿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主要与婴儿的免疫功能不健全、病菌容易侵入鼓室直接有关。由于婴儿的咽鼓管短,位置平而低,母亲躺着喂奶,很容易使细菌分泌物或呕吐物侵入,从而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给新生儿哺乳不宜定时
以前一直有种说法是,新生儿必须要每隔3小时哺乳一次,其实这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
正确的哺乳方法是不限制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时间,孩子饿时或需要时,就开始哺乳,不要硬性规定时间。如果宝宝睡觉超过3小时也应叫醒喂奶,还有妈妈乳房充盈发胀也可以喂奶等等。
这是因为,产后一周是逐步完善泌乳的关键时刻。泌乳要靠频繁吸吮来维持,乳汁越吸才能越多。
此外,对新生儿来说,在最初一周内要适应与在子宫内完全不同的宫外生活,非常需要一种安慰,而吸吮乳头则是他们所渴求的最好安慰。
正因为婴儿的不断吸吮,才会使母亲泌乳功能不断完善,而乳汁大量分泌,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满足。
不宜孩子一哭就喂
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宝宝一哭就喂的方法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首先,频繁地喂奶会使妈妈心神不定,忙忙碌碌,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以致影响乳汁分泌,使奶水越发不足。宝宝由于每次都吃不到足够的乳汁,过一会儿又饿得啼哭起来,易形成恶性循环。其次,频繁喂奶,易使妈妈乳头破裂,有些妈妈最终因疼痛而改喂牛乳。
当喂奶不久宝宝便啼哭时,应看一看是不是尿布湿了,若换上干净的尿布宝宝就停止啼哭,说明宝宝现在并不饿。还有的宝宝啼哭只是想让妈妈抱抱,这样的宝宝只要抱起来就不哭了。若不管是尿布湿了或是想要抱抱都让宝宝吃奶,反而容易造成婴儿消化功能紊乱。
不要用奶瓶喂奶喂水
女性在哺乳期哺育婴儿时,有时会出现一种比较反常的现象,孩子虽然很饿,但是不愿吸吮母亲的乳头,刚吸一两口就大哭不停。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往往都使用过橡皮奶头。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奶头错觉”。
因为用奶瓶喂养与母亲哺乳婴儿口腔内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用奶瓶喂养时,橡皮奶头较长,塞满了整个口腔,婴儿只需用上、下唇轻轻挤压橡皮奶头,不必动舌头,液体就会通过开口较大的橡皮奶头流入口内。
而吸吮母亲乳头时,婴儿必须先伸出舌头,卷住乳头拉入自己的口腔内,使乳头和乳晕的大部分形成一个长乳头,然后用舌将长乳头顶向硬腭,用这种方法来挤压出积聚在乳晕下(乳窦中)的奶汁。
相比之下,橡皮奶头和人的乳头无论在形状、质地及吸吮过程中口腔内的动作都截然不同。吸吮橡皮奶头省力,容易得到乳汁;而乳房必须靠有力的吸吮刺激才能促进泌乳和喷乳。如果婴儿拒绝吸吮母亲的乳头,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因此,年轻的乳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奶瓶或橡皮奶头给孩子喂奶喂水。
婴儿服药前后不宜喂奶
婴儿患病时,不宜在服药前后给婴儿喂奶。服药前,家长不要给患儿喂奶或饮水,使患儿处在半饥饿状态,以防止服药时恶心、呕吐,同时,也便于将药咽下。婴儿服药后也不要马上给婴儿喂奶,以免发生恶心、呕吐。婴儿将药咽下后,可继续喂糖水或白开水20~30毫升,将口腔及食管内积存的药物送入胃内。
不宜完全用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婴儿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母乳中含有婴儿必需的免疫抗体,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其次,母乳中的蛋白质、糖类的成分比例适合婴儿消化吸收,母乳中所含有的补体、乳铁蛋白等,是其他任何乳品都不可比拟的。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婴儿至少要喂满4个月的母乳才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除母亲有病或母乳缺乏等客观原因以外,不要完全用人工喂养来代替母乳喂养。
给婴儿煮牛奶忌太久
有的父母认为给婴儿煮牛奶的时间越长越好,认为这样可以消毒得更彻底,更容易消化吸收,其实不然。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加热时,呈液态的蛋白质微粒会发生很大变化。当牛奶温度达到60~62℃时,就会出现轻微的脱水现象,蛋白质微粒由溶液状态变为凝胶状态,并出现沉淀。
牛奶中还含有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磷酸盐,加热时也会以不溶物质形成沉淀。当牛奶加热到100℃左右时,牛奶中的乳糖开始分解,使牛奶带有褐色,同时还会生成少量的甲酸,使牛奶的味道发生变化,带有酸味。
最好的煮沸方法是用旺火煮奶,奶开后离火,落滚后再加热,如此反复3~4次,既能保持牛奶的养分,又能有效地杀死奶中的细菌。煮牛奶忌用文火,因用文火煮奶,煮奶的时间长,奶中的维生素等物质,易受空气氧化而破坏,从而降低了营养价值。
喂孩子鲜牛奶不宜加水
有的父母用牛奶喂小儿时要加水,让新生儿吃加一半水的稀牛奶,然后再吃2份牛奶对1份水的奶;也有的主张应给早产儿或软弱儿吃1份牛奶2份水的奶。他们认为这样会有利于小儿消化。实际上这样做会使小儿营养不够用,久之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贫血。
现在认为,新生儿刚一出生,对于不适合喂母乳的,就可以喂不兑水的纯牛奶,试验表明,一般新生儿都能消化,并很快使体重增长,只要孩子吃后不发生吐泻,就应坚持采用。对于较大些的婴儿就更应该喂不加水的鲜牛奶。
当然,在两次喂牛奶之间,应给新生儿加喂一次水,水中可加适量的白糖。每次喂水量应按新生儿情况和外界条件(如天热干燥等)来决定。
不宜用酸牛奶喂养新生儿
近年来,酸奶是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饮料,因为果酸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利于消化,不少父母经常买给孩子喝。实际上,对于生长发育正常的婴幼儿来说,常喝酸奶是不科学的。
酸奶是以新鲜全脂全奶为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乳制品,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但含脂肪及钙极少,仅适宜于对脂肪消化不良的患儿临时饮用,而对发育正常且需要脂肪及大量钙元素的儿童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酸奶富含乳酸菌,乳酸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生成抗生素,这种抗生素虽能抑制和消灭很多病原菌,但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菌群的生长条件,使之不能为肌体合成一些有益的维生素。同时,常喝酸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
忌用暖瓶装热牛奶喂婴儿
暖瓶是用来保温开水的,但有的家长喂养小儿贪图方便,将煮好的牛奶灌入暖瓶里保温,以为可随吃随取,方便省事,殊不知经常饮用存放时间长的牛奶对人体是不利的。
牛奶营养丰富,灌入保温瓶贮存时间过长,随瓶内温度下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大量繁殖,3~4小时后,瓶中牛奶就会腐败变质,小儿吃了这种牛奶,容易引起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中毒。
因此,牛奶应随吃随煮,如暂时不吃,可放少许砂糖和少许食盐。
不宜只用米粉喂养婴儿
母乳不足或牛奶不够,可加用些米粉类食品以作补充。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糕干粉、健儿粉、米粉、奶糕等,都以大米为主料制成。其中所含的79%的碳水化合物,5.6%的蛋白质,5.1%的脂肪及B族维生素等,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最需要的蛋白质不但质量不好,含量也少。
若只用米粉类食物代乳喂养,则会出现蛋白质缺乏症,不仅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婴儿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的增长,而且抵抗力低下,免疫球蛋白不足,容易罹患疾病,病情常较正常儿重,甚至造成愈后不良。
长期用米粉喂养的婴儿,身高增长缓慢,但体重并不一定减少,反而又白又胖,皮肤被摄入过多的糖类转化成的脂肪充实得紧绷绷的,医学上称为“泥膏样”。但外强中干,常患有贫血、佝偻病,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许多家长在新生儿期,便加用米粉类食品就更为不科学。因为新生儿唾液分泌少,其中的淀粉酶还没有发育。胰淀粉酶要在婴儿4个月左右才达到成人水平,所以3个月之内的婴儿不要加米粉类食品。
3个月以后适当喂些米粉类食品,对胰淀粉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也便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得到利用,产生的热量可节约蛋白质与脂肪的消耗,也是价廉物美的食品。但不能只用米粉类喂养,即使与牛奶混合喂养婴儿,也应以牛奶为主,米粉为辅。
不宜专用豆奶喂养婴儿
豆奶是以豆类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目前,市售的豆奶品种多,价格适宜,食用方便,很受消费者喜爱。
据分析,豆奶营养成分丰富,特别是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以及较多的微量元素镁,另外,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是一种较好的营养食品。
但是,豆奶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植物蛋白,而且豆奶中含铝也比较多。婴儿长期饮豆奶,可使体内铝增多,影响大脑发育。而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磷等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有益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因此,用于喂养婴儿还是以牛奶为好,特别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更不宜单独用豆奶喂养,豆奶只可作为补充食品。
如果因某种原因,一时无牛奶,必须以豆奶喂养时,则需注意适时添加鱼肝油、蛋黄、鲜果汁、菜汁等食品,以满足婴儿对各种营养的需要。
不宜用麦乳精代替奶粉
麦乳精味道鲜美、香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滋补饮品,但是不能用它代替奶粉,作为主食喂养婴儿。